牛 超,魏茜茜
(1.山西省长治市中医医院 肛肠科,山西 长治 046015;2.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11)
范×,男,25岁,学生,2020年4月10日就诊。主诉:右侧肛周毛囊硬结反复破溃、流脓5 a。病史:患者201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散在粟粒大红色毛囊硬结,就诊于当地某三甲医院皮肤科,诊断为“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多次服用具有清热解毒、养阴清热、健脾等功效的中药汤剂(具体不详)调理,效欠佳。2016年12月,于当地某三甲医院行切开引流术,术后每于精神紧张焦虑时,症状反复且加重。于2020年4月10日至长治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就诊,刻下症见:右侧肛周皮肤可见粟粒大红色毛囊硬结,顶端流出糊状且有臭味的脓性分泌物。硬结下方有窦道彼此融合,皮肤变硬,肥厚,呈暗色,表面凹凸不平,表面可见一手术瘢痕。咽部有异物感、干咳,自觉头部发热,情志不畅,纳眠可,多梦,小便调,大便干,2 d~3 d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肛周及腔内超声可见病变毛囊下低回声显示,部分液化成脓,浅表瘘管位于皮下组织,不与肛门肛窦相通。诊断为“肛周化脓性汗腺炎”,证属:湿热内蕴、外受热邪;治则:疏风和络,清热利湿,散结消肿。予以锋钩针钩割督脉大椎棘突往下数至第6胸椎棘突,共7个棘突。
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对督脉7点进行切开钩割。治疗过程:①定位:用针刀定点笔在大椎穴到至阳穴间七个棘突标记定位。②用具:锋钩针,碘附棉球。③消毒: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医者:针刺前手消毒,戴无菌手套。④操作:右手拇、食、中指持捏针柄,中指置于针身下部,微露针头,呈持笔式,左手食指、中指绷紧所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将针头刺入皮下,将皮下纤维挑起,上下提动针柄进行钩割,可听到割断皮下纤维的吱吱声,钩割3下,出针,棉球按压,贴创可贴。嘱患者清淡饮食、戒荤,避免摄食辛辣厚味。1周后随访,粟粒大丘疹硬结已全部消退,肛周皮肤颜色由暗变浅;患者诉咽部异物感明显减轻,心情舒畅。2个月后随诊,未复发。
按语:本病属中医学“蜂窝瘘”“串臀瘘”等范畴,多由湿热内蕴,外受热邪,熏蒸肺系,蕴结皮肤,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脓毒流窜所致。
本案选取大椎棘突往下数至第6胸椎棘突,共7个棘突。取点隶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总纲,总督一身之阳气,至阳横平膈俞,内应膈肌,背为阳,横膈之上为阳中之阳[1],钩割该经7点能解阳经之热毒;督脉贯通三焦,选取相应部位治疗相应节段的疾病,本病与心肺有关,取点可治上焦疾患[2];督脉交会诸经,联系脏腑,可调节全身脏腑功能,并调节患者情志,使脏腑气机和调,皮肤及肌肉得以濡养,促进皮损愈合。
《内经》中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九针为山西著名大家师怀堂老先生所创,其中锋钩针以“刺破脉络放瘀血,头面点刺散热邪,顽固痛点用钩割、经络五脏病可全(摘自王文德先生自编自导说唱剧《九针之歌》)”为特点,正应古籍所载“锋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灵枢》)。锋钩针由古锋针改良而来,可起到刺脉络、放瘀血的锋针作用,又可转动针身对病变深部组织进行弹拨、钩割、分离,疏通瘀滞,激发经气,使粘连的组织得以分离、痉挛紧缩的组织得以松解,病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得以畅通,两效合一,可宣通脉络、疏导气血、泻热散滞,最后达到平衡阴阳、活血化瘀、消除疼痛、恢复功能和祛病的目的[3]。
从现代医学来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是免疫力低下时,局部细菌入侵受损皮肤而引起的炎症。西医常予口服抗生素、抗雄激素或广泛切开窦道以及切除病灶周围的汗腺结构等疗法,对于病灶较大切除面积过大者,还需要植皮、转移皮瓣治疗。对于全身情况较差者,还需要结肠造口,暂时粪便转流[4]。但手术治疗对患者肛周皮肤损伤较大,造成肛周瘢痕多,甚至影响肛门功能。锋钩针钩割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免疫功能,并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网络,负压和刺络产生的机械刺激通过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发挥其对神经体液、精神活动的调节,并可通过放血改善血管机能,改变血液成分,促使有害有毒物质排出[5],通过针刺效应、挑刺效应、剥离松解效应、免疫调节效应、整体调理效应而达到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从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来看,锋钩针对督脉7点进行切开、钩挑、放血治疗,通过钩割病变局部皮下结缔纤维组织,持久刺激穴位,起到泻热、通脉、活血作用,使脏腑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得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