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思路探索

2021-01-04 05:15吴海涛彭铭扬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管理

吴海涛 彭铭扬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9)

1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确保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原有的手工整理、操作、检索、查询等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严重制约着高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高校管理由传统手工操作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必然之势。一方面,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为高校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提升高校管理效率,将高校管理人员从相对复杂的、烦琐的且大多数属于经验性的基本事务中解脱出来,使管理人员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必要的发展工作中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同时,随着高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也必将促使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其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信息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推进信息化建设还有助高校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的过渡,通过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能逐渐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中间层,使得决策层和中间层的消息传达更便捷,有助于提高信息传达效率以及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

2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就其本质意义而言外延十分广泛,主要就是提高民校管理的运行效率,需要高校领导利用信息技术传递和反馈工作任务,改变日常管理方式,加速管理效率,使日常管理事物得到高效快速的显著效果。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集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校平台,通过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而大幅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决策水平,为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便捷、周到、优质的服务与管理。就其分类而言,又可细分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教务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就业管理信息化等。其中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主要实现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评奖评优、学生资助等信息的管理;教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实现对学生学业情况、学生成绩、学生选课等信息的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实现对缴费信息、报销信息的管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实主要现对图书信息、借阅信息的管理、就业管理信息化主要实现对学生就业状态、就业去向等信息的管理。

3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存在重复建设;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数据难以互通互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信息化系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等。

3.1 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

部分高校管理者未能对信息化建设提高重视,认为前期投入人力、资金巨大,而后期取得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导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起步或停滞状态。同样未将高校实际情况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导致信息化建设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无法真正惠及师生、为师生提供便捷服务。解决方法只有高校领导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提高起来,加强传统高校管理模式,提升对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使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进一步发展。

3.2 缺乏全局观念,存在重复建设

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前期,高校各职能部门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指导,各部门根据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独立建设本部门的信息服务系统,致使不同业务部门间壁垒严重,缺乏交流与协作。信息化系统仅强调了部门需求,弱化了业务相关部门协作,导致管理信息化的大量重复规划,造成了资金、时间的浪费。此外,重复建设的业务系统意味着需要购买大量的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并需对服务器以及设备进行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工作,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尚未能胜任服务器的维护工作,还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指导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大大增加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维成本。

3.3 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数据难以互通互联

高校信息共享的范围主要是职能部门的内部业务之间,各部门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一般都会考虑设计相应的内部数据互通和业务流转需求,但却忽视了不同部门间的联通。其次,相同的数据被不同部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报表统计,导致上级部门在进行信息的汇总统计时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最后,各部门间孤立、缺少联系的数据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3.4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信息化系统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益,就必须构建一支业务水平强、责任心强的人才队伍。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都难以招到技术与管理兼备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只能将主动权交给外包企业,而外包企业往往缺乏对高校工作重点的认识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从而制约了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提质升级。

3.5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探索

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高校应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成立信息化委员会;从全局视野出发,开展整体规划;建立数据标准,实现一数一源及数据共享;提升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建设科学的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入手,推进高校信息化向现代化、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3.6 转变管理理念,成立信息化委员会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与高校领导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信息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管理以及建章立制,使学校的管理信息化工作有章可依、有据可依。

3.7 从全局视野出发,开展整体规划

首先,高校信息化管理委员会应对本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使得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在统一的标准和框架下进行开展。此外,应加快出台一系列信息化建设指导文件,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与帮助,对各部门业务的主要功能制定规定与建议,从而大幅度缩短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调研与设计周期,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各部门间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8 建立数据标准,实现一数一源及数据共享

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标准》来指导和规范全校数据库的总体设计和规范,并从学校管理最基本、核心的数据入手,建立全校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数据共享及数据交换规则,从而提高数据的可交换、可共享性。其次,对数据库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精确定位,确保每项数据有且仅有唯一数据来源,实现“一数一源”,避免数据汇总出现的数据不一致、不准确问题。最后,高校应将数据库系统视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在申请审批通过的前提下,对各部门开放相应的数据权限,使其具有数据的查看权和使用权,为全校范围内的数据共享提供了基础。

3.9 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建设科学的信息化系统

要使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功效,就必须培养一支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可通过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针对不同职能部门的信息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全方位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效率。其次,在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应根据高校的实际需求,面向校内、外信息化管理及技术领域的专家成立信息化专家组,充分组织并调动专家组参与信息化的建设,从而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高校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已经发布了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系统性规划,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更加趋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合作化等趋势。高校在面对信息化变革中,不应为了追求信息化而“信息化”,而应紧密围绕自身发展战略,以核心工作为重点,建成集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管理平台与服务体系,为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助力。

猜你喜欢
信息化建设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