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药业的经营智慧

2021-01-04 01:18唐廷猷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药铺

唐廷猷

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四川 峨眉山 614201

宋代城市发展,商业繁荣,商人和市民阶层大量涌现,人们对药品需求表现出多样性,药业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除主流商品药材、饮片、成药的生产经营外,保健食品、保健饮品、保健用品、洗涤用品和化妆用品也发展起来。药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甚至围绕药业出现了一些边缘产业。药业与食品、餐饮、染料、美容、矿产、手工业等行业交叉经营品种扩大,国内外药材需求增加,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药业发展致使彼此竞争激烈,导致经营者引入更多商业措施,如使用店名、广告、商标、市招,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观念建设,改善服务态度,利用行业组织助力,加强药材、成药深度开发等渐成共识。药业的技术性、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国家则不断强化药业重要性认识,并加强法治建设。宋代药业展现出众多的经营智慧。

1 开展多种经营

1.1 保健食品

1.1.1菜肴糖果休闲小食 综合《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多种宋代文献,两宋时期京城保健食品大量上市,品种十分丰富。饭馆里的药膳菜肴有两熟紫苏鱼、荔枝腰子、香药灌肺、香药灌藕、山药元子、炸肚山药、姜豉鸡。较小的食店有七宝粥、五味粥、腊八粥、莲子羹、决明羹、丁香馄饨。沿街叫卖的熟虾有紫苏虾、薄荷虾、姜虾。小贩卖的糖果糕点有荔枝糖、鸡头(芡实)糖、麝香糖、薄荷糖、荆芥糖、缩砂糖、芝麻糖、姜糖、乌梅膏、薄荷膏、紫苏膏、杏仁膏、枣膏、菊花饼、梅花饼、荷叶饼。小贩兜售的疗效型休闲小食有法制青皮、半夏、杏仁、砂仁、豆蔻、橄榄和香药槟榔等[1]。

1.1.2法制半夏 半夏为有毒药材,用陈皮、降香、草豆蔻、生姜等药物辅料依法炮制后,毒性消除可供食用。细嚼法制半夏口觉甘香,且能开胃健脾、燥湿化痰。食至半月后,咽喉甘香舒适,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休闲小吃,很受市场欢迎。北宋文学家孔平仲欲将一包生半夏寄给远方的亲人,他的一帮孩子以为是法制半夏,相互争食而中毒。孔平仲为此写了一首《常父寄半夏诗》[2],对此做了生动细致记述:

齐州多半夏,采自鹊山阳。累累圆且白,千里远寄将。
新妇初解它,诸子喜若狂。皆云已法制,无滑可以尝。
大儿强占据,端坐斥四旁。次女出其掖,一攫已半亡。
小儿作蟹行,乳媪代与攘。分头各咀嚼,方爱有所忘。
须臾被辛螯,弃余不复藏。竟以手扪舌,啼噪满中堂。
父至笑且惊,亟使啖以姜。中宵方稍定,久此灯烛光。

1.1.3香药槟榔 宋代岭南地区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说可以御瘴(多指恶性疟疾)。广州地区又加入丁香、桂花、三(山)柰诸香药,谓之香药槟榔。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六·食用门·食梹榔》中记载广州“不以贫富长幼男女,自朝至暮,宁不食饭,唯嗜槟榔……询之于人,何为酷嗜如此?答曰:辟瘴、下气,消食。食久顷刻不可无之,无则口舌无味,气乃秽浊。”[3]后来,此习俗传至东南亚多国。近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公告,明确槟榔碱有致癌性,经常嚼食可致口腔癌,此食风才得以大减。

1.2 保健饮品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饮料摊铺出售“诸般名水”,有木瓜汁、乌梅水、沉香水、香薷饮、大顺散、五苓散、缩脾饮等有名饮料[4]。夏天添卖雪泡缩脾饮、甘草冰雪凉水和其他散暑药冰水以解暑热。有的茶铺冬天添卖葱茶,以散寒解表、预防感冒。食品、饮料向疗效型发展是其特色。清明上河图中有2家饮料店,贴“饮子”为广告。香薷饮、大顺散、五苓散、缩脾饮等饮品都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尤其是解暑除烦的缩脾饮“代熟水饮之极妙”[5]。夏天推出的多种雪泡冷饮和冬天的葱茶,使饮料经营上了一个档次。

1.3 保健用品

宋代市场上的保健用品也不少。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杭州市场上与药有关的小商品有香袋儿、手皴药、香药、膏药、药线、老鼠药、蚊烟、荷叶、肥皂团、烟火等[1];其中多种香袋和手皴药是保健用品。

1.3.1苏合香丸绯绢袋 宋代官药局生产的苏合香丸可用于防治时疫,或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之重症。有2种用法,一是内服,一是“用蜡纸裹一圆如弹子大,绯绢袋盛,当心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5]。后者是官药局售卖的著名防疫保健用品。

1.3.2香药蜜丸熏香剂 官药局还生产芬积香、衙香、降真香、清远香4种复方香药蜜丸剂,供放入香炉中点燃做熏香用。这种熏香剂中常加入木炭末、火硝助燃。如芬积香的用料为沉香、笺香、檀香、甲香、丁香、麝香、梅花脑、零陵香叶、藿香叶和火硝、沙木炭,捣研为末,炼蜜为丸,如常法烧[5]。

1.3.3香药匣香药袋和屠苏袋 香药匣用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绢裹梅红匣子装。香药袋装一般的芳香药材,如菖蒲、藁本、苍术、川芎、白芷、香草等。用绢袋或布袋装作佩带用。

屠苏袋与屠苏酒密切相关。屠苏酒方首见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八·屠苏酒》,由大黄、防风、川椒、桂心、白术、菝葜、桔梗、乌头8味药组成,说可预防瘟疫[6]。南北朝时,每逢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百姓家用此方煮酒,家人由小至老逐人饮之防病已成习俗。宋时,此习俗在官民中更加盛行,一些官员、文人在自己的诗文中做了记述。例如,王安石在《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方中的乌头有剧毒,量控不好,制法不当,易致中毒。尤其是过年一家老小团聚群饮,欢乐中更易过饮出事。所以宋代医药人转变剂型,常在年末将其制成屠苏袋出售或馈赠客户。《梦粱录·卷六·十二月》记载屠苏袋为红色的绢袋,用五色线结成4条金鱼的同心结子或百事吉结子[7],做工精细,颇受用者欢迎。

1.3.4竹夫人 《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货》中有“竹夫人”一物[7],为竹篾编成长二至三尺(一尺≈33.33 cm)中空多孔的圆柱体,是夏日放床上抱着取凉的保健用品。今亦有之并出口。

1.4 洗涤用品

1.4.1澡豆 澡豆是洗手、洗面和沐浴用的洗涤剂,始见于西晋。大富豪石崇用琉璃碗盛澡豆,可见是珍贵之品。唐代澡豆使用多起来。孙思邈记载了11个澡豆方,其中《千金要方·卷六下·面药第九》7个,《千金翼方·卷五·妇人面药第五》4个。一般制法是将猪胰研磨成糊状,与豆粉、香料、药粉混合拌匀,制成块状干燥用。猪胰含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等多种消化酶,故能去垢,但易生虫、发霉,故无市场售卖。沈括《梦溪笔谈·卷九·王安石拒受馈赠》记载了王安石拒收澡豆的趣事。北宋宰相王安石脸黑,家人以为是病去请医生。医生说是垢不是病,送澡豆叫拿回去洗脸。王安石不接受,说我是天生一张黑脸,澡豆也无用[8]。可见北宋时澡豆亦较珍贵,为医药人自制自售。后随价廉物美的肥皂团上市、普及,澡豆被取代。所以南宋《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中只有肥皂团而无澡豆。

1.4.2肥皂团 《武林旧事》记载,宋代杭州市场上有“肥皂团”的商品出卖。可惜笔者未查到宋时的制造方法。李时珍记下的明代制法是:“十月采荚(指采肥皂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9],宋代肥皂团制法可能与之相同。肥皂团直径一至二寸(一寸≈3.33 cm),加入香料又称香肥皂,洗面、沐浴用,且能润肤增白。很显然,这里说的“肥皂团”,不是现代含义的肥皂——能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而是用市售的3种皂荚商品(皂荚、肥皂荚、猪牙皂)中,体肥多滋的肥皂荚为原料,加工成的团块状商品形态。

1.5 化妆用品

1.5.1出现化妆用品专卖店 宋人周煇《清波杂志》记载,唐代“三十六行”中有“药肆行”和卖化妆品的“宫粉行”。大众化的美容用品也有佳品,相州、卫州、澶州的胡粉,兴州府的胭脂都被列为朝廷贡品,产地多在北方中原一带。宋代《太平圣惠方》载美容方200余首,《圣济总录》载100余首。市场上出现有名号的化妆用品专卖店,如开封张戴花洗面药铺,杭州张古老胭脂铺、王家胭脂铺等。挑担、摆摊卖胭脂、胡粉、画眉七香丸的小贩,也见于街市巷陌。

1.5.2胭脂 胭脂又名燕脂,是敷面涂唇的红色化妆品。宋代时生产胭脂的原料主要是红花。宋哲宗时期,宰相兼药物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红花》中记载:“红花今处处有之……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燕脂。”南宋文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也载:红花“近世人多种之,收其花,俟干以染帛,色鲜于茜,谓之真红……以染帛之余为燕脂。”宋代官药局也生产一些有“益颜色”“驻颜”作用的成药,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中的菟丝子丸、八味丸等,配合服用可增强驻颜的美容效果。

1.5.3胡粉 胡粉是白色敷面化妆品,因主要原料用铅又名铅粉。南宋最著名胡粉是产自广南西路(今广西)的桂粉。任过广南西路安抚使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铅粉,桂州(治今桂林)所作最有名,谓之桂粉。”桂粉的早前生产商,竟是一批寺庙僧人。在当地任过小官的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有较详记载:“西融州(今广西北部融水一带)有铅坑,铅质极美,桂人用以制粉,澄之以桂水之清,故桂粉声天下。桂粉旧皆僧房罨造(隐秘制造),僧无不富,邪僻之行多矣。厥后经略司专其利,岁得息钱二万缗,以资经费。群僧乃往衡岳(五岳之一的湖南衡山)造粉,而以下价售之,亦名桂粉”[3]。

笔者未查到宋代胡粉的生产方法,明代人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十四》记载的生产方法可能与之相同:“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水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糊甑缝。安火四两(用四两木炭火低温加热),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10]。每一斤(一斤=500 g)霜,加豆粉二两(一两=50 g,下同)、蛤粉四两,入水缸内搅匀,沉淀去清水。另用细灰做成沟,上置纸数层,将湿粉铺于纸上,将干,切成瓦形或方块,干后货卖。由此可知,胡粉是铅与醋酸作用的产物:白色的碱式碳酸铅,为有毒之物,所以涂面日久脸色变青,生产者也易慢性铅中毒,说明生产胡粉有环境污染和职业病伤害。

1.5.4香身粉 宋人陈敬《陈氏香谱·卷三》有《傅身香粉》一条。该方用荚粉、青木香、麻黄根、附子、甘松、藿香、零陵香各等分。除荚粉外,同捣罗为细末,以生绢夹带盛之。浴罢扑身上,有香体、爽身作用。

1.5.5香水 《铁围山丛谈·卷五》记载,广州商人受大食国蔷薇香水启发,研制香水:“今广州仿外国造香水,则不能得其蔷薇,只好取素馨花、茉莉花为之,亦又袭人眼鼻。”效果是不错的。

1.6 其他开发利用

1.6.1蚊烟 蚊烟熏蚊历史很早。《庄子·让王》记载,战国时越人用艾熏蚊。《武林旧事·卷六·作坊》记载,宋代已有生产蚊烟的作坊[1]。罗桂环[11]研究发现,宋代作坊生产的蚊烟,主要制作原料是艾草、浮萍和雄黄,产品类似无竹心的线香。

1.6.2通草制花 据说通草制花历史很早,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时宫中嫔妃戴的芙蓉冠上,插有五色染的通草花。用通草制花的手工业在宋代时已有较广分布。《茅亭客话·卷四·陈损之》记载,太平兴国时成都西市有老妇孙媳辈“造花为业”[12]。《夷坚志·支癸卷第八·李大哥》记载:“饶州天庆观后居民李小一,以制造通草花朵为业”[13]1282。《都城纪胜·诸行》记载,临安(今杭州)官巷是花行所在地,所聚花朵极其工巧,著名花辅是“齐家、归家花朵铺”[14]。后来通草制花业发展为一项全国性的手工业。

1.6.3雄黄驱蛇避虫与炉甘石阴天放雾 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令在开封东北建皇家园林“寿山艮岳”。除用大量奇花异石垒造假山外,还在半山腰筑数十大洞,内塞大量雄黄和炉甘石。雄黄能驱蛇避虫,确保游园安全。炉甘石能阴天放雾,营造出人间仙境。后来抗金取石拆艮岳,承包人得雄黄、炉甘石十多万斤,卖之发大财成为巨富。元末人长谷真在《农田余话》中记载:“汴京艮岳,元时还有回回人于内取得雄黄数十斛、炉甘石数万斤。”[15]可见抗金取石时,雄黄、炉甘石未被取尽,仍存不少。

蛇为何怕雄黄,民间传说蛇触雄黄会烂肉,故闻气而逃。炉甘石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主为碳酸锌。炉甘石放雾原理为阴天或雨后潮湿,空气中多水汽,炉甘石的碳酸锌遇水起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锌和碳酸,碳酸系弱酸,不稳定,又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自然条件下此分解过程缓慢,放出的水在气温不高的阴天或雨后晴日会呈云雾状,亦有部分水分从石隙间缓缓浸出,营造有山有水,有利于假山草木生长。但随时日流逝,放雾程度会逐渐减弱,直到炉甘石的碳酸锌被耗尽为止。

1.6.4凤仙花染指甲及宠物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上·金凤染甲》记载:“凤仙花红者,用叶(指花瓣)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付(敷)甲上,用片帛缠定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如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今回回妇人多喜此,或以染手并猫狗为戏。”[16]周密此说有两点妙处:一是红色凤仙花瓣捣绒,加入少许明矾起助染作用,能使染红色深、持久。二是染猫狗为戏,大概是当今盛行的宠物美容之先河。

2 发展对外贸易与吸收外来药物

宋代国内商业繁荣,国家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西北丝绸之路,由于吐蕃控制了河西走廊,外贸往来呈衰落之势,宋朝便积极发展海上贸易,盛时贸易往来达60余国。与外国贸易有国家间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国家间贸易含重要的朝贡赏赐贸易。

《宋史·卷一百八十六·食货志下八》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货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犀角、象牙)、珊瑚、琥珀、珠琲(成串珍珠)、镔铁(一种制兵器用的精铁)、龟皮、玳瑁、玛瑙、车渠(一种海贝)、水精、蕃布、苏木等物。”[17]宋太宗时,朝廷多次下诏希望诸蕃来宋贸易。雍熙年间(984—987年),宋太宗还“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诸蕃”,进行招商和购物。

宋朝与外国的朝贡赏赐贸易仍归鸿胪寺管理,但贡品的价值多少由市舶司提供,作为宋皇赏赐回赠的依据。朝贡贸易不上税,使节是中国皇帝的客人,来去的吃住行都受到优待。作为大国的宋朝回赠赏赐自然丰厚,所以各国来宋朝贡十分频繁。据穆德全[18]统计,从宋太祖开国的建隆元年(960年),至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的218年间,外国朝贡633次,其中明确记载有药物交流的98次。朝贡贸易在整个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南宋后,由于辖地减半,军费庞大,财政吃紧,朝廷采取了压缩朝贡贸易,发展市舶贸易,向重视经济效益的务实方向发展,药材进出口贸易得到加强。

宋朝进口的主要药材有朝鲜半岛的人参,日本的硫黄,东南亚的犀角、象牙、沉香、檀香、丁香、乳香、苏合香、龙脑、胡椒、豆蔻、苏木、槟榔,印度的珍珠,大食的乳香、龙涎香等。

宋朝大量进口香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皇室、贵族对香药奢侈品需求及医药、食品、礼佛应用增大;二是香药贸易能给朝廷带来丰厚利润。南宋初年,外贸收入为200万缗(1000文为1缗),占全年财政收入的20%,是北宋初的6~7倍。而外贸收入中,香药收入又占极大比重,有说占一半,即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0%。所以,《宋史·食货志下七·香》总结说:“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药)之利博,故以官为市焉。”[17]

宋代药业十分开放包容,对外来药物吸收力度很大,官药局生产788种成药,257种配有香药。著名成药苏合香丸由15味药组成,香药占8种,超过了一半。

在大量进口国外药材同时,两宋也积极向外输出中国药材。据《宋会要》记载,市舶司通过阿拉伯商人输出的中国药材有60余种。这些药材是:朱砂、人参、牛黄、硫黄、茯苓、茯神、附子、水银、白附子、川芎、雄黄、川椒、石钟乳、白术、芜荑、山茱萸、茅术、防风、杏仁、五灵脂、黄芪、牛膝、石斛、使君子、肉桂、天南星、秦皮、橘皮、鳖甲、官桂、红豆、蓬莪术、石决明、乌药、桂皮、姜黄、椿皮、桂心、半夏、常山、远志、桔梗、泽泻、益智仁、甘草、荆三棱、草果、松香、滑石、白芷、蕤仁、生姜、黄芩、龙骨、蔓荆子、金毛狗脊、五加皮、菖蒲、大黄、黄连。

阿拉伯商人常将这些中国药材运到亚丁、巴格达等港口,再转销到北非亚历山大、西亚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以及欧洲的威尼斯(今属意大利)和西班牙。宋船也直接参与药材等商品的进出口贸易。

在与诸蕃的朝贡赏赐贸易中,以渤泥国最令人印象深刻。

《宋史·卷四百八十九·外国五》记载,渤泥(今南洋加里曼丹岛西北部文莱国)国王向打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第一次遣使向宋朝进贡。《贡表》内容极其真诚,表题为《愿皇帝千万岁寿,望不责小国微薄之礼》,其后文字云:“勃泥国王向打稽首拜,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愿皇帝万岁寿,今遣使进贡。向打闻有朝廷,无路得到。昨有商人蒲卢歇船泊水口,差人迎到州,言自中朝来,比诣阇婆国,遇猛风破其船,不得去。此时闻自中国来,国人皆大喜,即造舶船,令蒲卢歇导达入朝贡,所遣使人只愿平善见皇帝。每年令人入朝贡,每年修贡,虑风吹至占城界,望皇帝诏占城,令有向打船到,不要留。臣本国别无异物,乞皇帝勿怪。”[19]

《贡表》今译如下:“渤泥国王向打向大宋皇帝朝拜行叩头及地大礼,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祝皇帝万寿无疆。今遣使节来向您进贡。向打曾听说有大宋之国,但不知道路如何走。前些日子,有个叫蒲卢歇的商人,乘的船停泊在我国港口。我派人将他迎上岸。他说他从中国来,要到阇婆国(今印尼爪哇境)去,因遇大风船被损坏不能去了。当听说他从中国来时,国人都十分高兴。我即令制造航海的船舶,叫蒲卢歇领航引路朝贡中国。我所派遣的使节,只希望他们能平安顺利见到皇帝。以后每年都派人到中国朝贡。每年朝贡最担心海风将贡船吹到占城国界,遇到麻烦。诚望皇帝诏令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凡是渤泥国向打船到占城,不要扣留。臣本国没有其他特别的珍奇之物,请皇帝不要责怪吝啬小气。”

这次朝贡,渤泥国贡有大片龙脑二十两、二等龙脑一百六十两、三等龙脑二百二十两、米龙脑四百两、苍龙脑四百两、龙脑版五、玳瑁壳一百个、檀香三节、象牙六株。朝廷安排在礼宾院接待,“优赐以遣之”。后渤泥国又派使节进献方物、香药,直到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时达到鼎盛。

《明史·渤泥国》记载,永乐六年(1408年)七月,渤泥王麻那惹加那,率妃及弟妹、子女、陪臣150人泛海来朝入贡。到福建,朝廷遣中官(内朝分管官员)前往迎接,所过州县皆宴请不误。八月,渤泥王入都南京朝见明成祖,成祖慰劳再三。献礼毕送归会同馆。明成祖赐渤泥王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销金鞍马、金织文绮、纱罗、绫绢衣十袭(套)。其余之人也有不同赏赐。十月,渤泥王不幸病逝于会同馆。明成祖停朝三日哀悼,并遣官致祭,厚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冈。随即封其子遐旺继承王位。归时,赐玉带一、金百两、银三千两及钱钞、锦绮、纱罗、衾褥、帐幔、器物,余皆有赐,并派中官张谦、行人(内朝管朝觐、册封、传旨等事官)周航护行[20]。

所以,有中国学者说:在古代历史条件下,朝贡赏赐贸易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给东南亚带来了和平与繁荣。

3 使用广告商标市招

为了多销、快销药品获取更多利润,除了实行薄利多销方针外,生产经营者不断探索,积累了一套使用广告、商标、市招的有效措施。

3.1 使用多种广告

3.1.1实物广告 把实物商品带到市场展示给人们,提供出售信息,是最早的广告形式。“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表明商品交换萌芽时期,是用实物做广告。由于这种广告最简单、明白,至今仍是最基本的广告形式。

早期的医药广告,无论药摊、药铺、药市,都是实物广告。药商们把药品摆在市场上或店铺内,既提供了销售信息,展示商品质量,又便于随时取售。所以,北宋开封药市,商品堆积之多,有如“香山药海”;南宋成都药市,有“一川所出药草毕集”,“一道长街尽药香”;药铺经营品种多,人们必然追求店容整洁、取货方便,因而注意商品陈列。

3.1.2叫卖广告 为了更多地引起人们注意,在繁闹的市场上,小药贩常用叫卖声招徕顾客。《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记载北宋开封,“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梦粱录·卷六·十二月》记载,南宋杭州“各坊巷叫卖苍术、小枣不绝”。成都大慈寺药市“有于窗隙间呼货药一声,人识其意,亟投以千钱,乃从窗隙间度药一粒,号解毒丸”。深入偏街小巷的药贩,沿街叫卖,可以唤出屋内的顾客。

宋医张杲《医说·卷四·治痰嗽》记载了一例叫卖广告的传奇效果。徽宗年间,宋徽宗一爱妃患咳嗽,终夕不寐,面浮如盘。徽宗见之甚为忧虑。急诏御医李防御下旨:“若三日不效,当诛。”李已先用数药未效,今忧技穷,与妻相对而泣。忽闻外间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李使人市药十帖,并三为一自先试服,无不良反应。于是取三帖合为一帖,入宫授妃,嘱分两服。当夜咳止,至晨面肿亦消。李虽幸其安,而念皇上必宣索方书,无言以对,亦为死罪。命仆人待前卖药人过,邀入坐。李说愿以百两纹银买其方。卖药人回答:一文药,安得如此?防御要得方,当便奉告。只蚌蛤粉一物,新瓦上煅红碾粉,拌青黛少许。又问其来源。答曰:壮而从军,见主帅有此,故记而得之。以其易办,姑借以度余生,无他长也[21]。这起叫卖广告取得了治一病、救一命、得一方的传奇效果。卖药人不贪图金钱的奉献精神,也十分令人敬佩。

3.1.3音响广告 用工具撞击发声代替叫卖广告,表明人们对这种声音是卖何物十分熟悉。如敲马蹄铁叮当声卖麦芽糖,击竹板梆梆声卖米糕。古代医生肩负药囊,走村串寨、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使用一种串铃发声。传说孙思邈用串铃撑虎口为其拔刺,故串铃又称“虎撑”。宋代走方医李次口使用串铃作音响广告。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收藏一铜制串铃,鉴定为宋代文物。铜铃环状,外径12.5 cm,内径4 cm。正面铸有图案,日月在上,星辰列左右。背面铸有八卦,两面图案之间饰有罗形云纹。铜环中空,内置四颗铜丸,周转摇动,发出铃声[22]。

3.1.4模型广告 灭鼠药使用很早,《山海经》即有记载。市售鼠药的地摊大多用一堆死鼠作广告,难看又不卫生。五代后蜀时(934—966年),成都有李姓卖鼠药人用木鼠做广告。《太平广记·卷八十五》记载:“李客者,不言其名,常披蓑戴笠,系一布囊,在城中卖杀鼠药,以一木鼠记”[23]。这种方式既明了方便,又清洁卫生。后蜀国灭亡时,北宋已建立了6年,宋代时,李客也必然仍用木鼠为记流动售药。

3.1.5悬物广告 悬物广告又称市招。不同行业有自己独特的悬物作为市招。《后汉书·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费长房》记载:汝南郡“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24]。“肆”是出卖同类商品排成的行列。这位不知姓名的卖药老翁将一个装药的葫芦悬在卖药行列的开头,是中药悬物广告的开始。葫芦为葫芦科植物葫芦的果实,挖去果肉干后可以装药盛酒,体轻耐用。此后,用葫芦装药出售的记载常见不鲜。以后,出现用多种摆设作市招,反映出药铺主人的不同个性情趣。

一些医药世家,医精药良,治愈了皇室疾病,皇帝常有赏赐之物。他们将赐物放大复制成模型,作为市招,显示获得过最高荣誉。南宋钱塘名医陈沂治愈了宋高宗赵构妃子吴氏重病,得御赐宫扇一把,官至翰林金紫医。陈沂子孙遂以妇科为业,皆以扇裱其门,名声甚远。南宋京城临安还有“金杵臼”严防御药铺、“金药臼”楼太丞药铺,也是这种情况。

3.1.6雕塑广告 有些药家标新立异,设计生动活泼的木雕动物或人与动物形象置于柜上,作为自己的独特市招。《夷坚志·三志辛卷第十·鬼杀高二》记载:饶州有高姓药铺,世售风药,所用木雕市招,造形为一人右手持叉钩、左手牵一黑漆木猪,故得“高屠”之名[13]1459。雕塑广告因常置柜上,易为顾客、路人目睹,为店铺传名起到了很好作用,引起一些药家争相效法。如开封专售疝气药的李家药肆,用木牛为记;杭州外沙皮巷口眼药铺,用双葫芦为记等。

3.1.7文字广告 从宋代起,药业使用了店名、药品介绍及多种牌匾的文字广告。《清明上河图》赵太丞家药铺,门前两边相对立有3块室外屏风广告:左边2块分别为“赵太丞统理男妇儿科”“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右边1块是“大理中丸医肠胃冷”,其旁至室内设有3人座长木椅。进屋靠右的立柱上还挂一竖幅“五劳七伤回春丸”,是典型的药品文字广告。《清明上河图》另一家药铺,挂出“神农遗术”牌匾,是医药技精的表白广告。

南宋医学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三·膀胱疝气》中记载了一则独特的文字广告:“顷年(近年),有人货疝气药,肩上担人、我二字,以为招目,日货数千。有一国医多金得之,用之良验”[25]。这种挂在肩上的文字广告,用于跻身于人群,穿行于街巷的流动卖药人,不仅轻便易做,而且简单明白告诉世人我为你服务,很是新奇引人注目。加上此药确有良效,故能日卖钱数千文,用极小的广告投入,获得了极好的广告效益。这种广告形式,大概是今日绶带广告的前身。

3.1.8印刷广告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造纸业发达,各种纸张成为供应社会需要的廉价商品。这时,出现了印刷广告。现存第一份印刷广告由北宋生产缝衣针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推出。这张广告用铜版印刷,顶部印店名“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下部印经营方针:“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添加),请记白”。两侧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导引。中间为白兔捣药图商标,是一张功能较全、高水平的印刷广告。原件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后,官药局和一些民营药铺,用铜版或木版印刷药品仿单、外包装上的图文内容,起到印刷广告的宣传作用。

3.1.9图画广告 南宋杂剧《眼药酸》有一幅宣传绢画。2个身着戏装演员,一人手指病眼;一人手持眼药酸示意此药可治,左肩前后又搭数串画一只眼的梨大圆片幌子,并挎着绘一只大眼睛布袋。形象生动,印象深刻[26]。

有的药业用名人书画装饰店铺,提高人文档次,也起到了图画广告的宣传效果。如北宋开封“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李成是五代末北宋初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极为有名。他喜好香药、喝酒,与宋公交往很深,常在宋家酒酣时挥毫作画,赠与宋公。宋公将其装饰两壁,提高了药铺的文化档次,使宋家生药铺成为京城著名药家之一,被孟元老记录在《东京梦华录·卷三·寺东门街巷》之中[27]21。

3.1.10音乐广告 西周时,卖麦芽糖的小贩吹箫,可能是最早的音乐广告。江湖上的流动卖药人,有的携带锣鼓琴弦,在街边、茶馆小唱聚众卖药。《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记载,南宋京城茶肆,夏天常添卖雪泡梅花酒、缩脾饮等消暑保健饮料。“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鼓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7],既能娱乐,又起音乐广告的宣传作用。

3.1.11武术广告 在宽敞的街边、空旷的场坝,弄刀舞棒聚众卖药,是江湖流动习武的卖药人。《太平广记·卷八十五·蜀城卖药人》记载:“前蜀……市内有一人弄刀枪卖药。”别人向他请教武术,他说“只卖药丸,不弄刀枪。”[23]可见,武术是他招徕顾客的广告手段。前蜀离宋不远,宋代也必然承此广告聚众卖药。甚至在笔者居住的重庆合川小镇上,民国时期还常见用武术聚众的卖药人。

3.1.12动物广告 江湖上还有用动物做广告,玩蛇耍猴,聚众卖药。《夷坚志·乙志卷十九·疗蛇毒药》记载:“临州(今甘肃临洮)有人以弄蛇货药为业。”[28]玩蛇人所卖,常是特效的蛇伤药。民国时期,季德胜弄蛇卖药,卖的是祖传蛇伤药。此药后来被开发为著名的季德胜蛇药片,畅销国内外。

3.1.13门面广告 门面广告是多种广告的综合应用,常与店铺设施、经营特色结合起来设计,包括店铺名称、门面装饰、货柜货架、商品陈列、各种牌匾、实物雕塑等内容。在彻底废除坊市制束缚的宋代城市里,商业店铺的门面广告迅速兴起。

药业店铺名号,唐代似未出现。京城长安宋清药铺开办40年声誉极高,从官员、医生到市民、农夫,几乎无人不知。但是,文学家柳宗元为他写传时,却未说该铺叫什么名号。这不可能是疏忽,而确实是未取店名。

《太平广记·卷八十五·击竹子》还提到,五代后蜀成都有一家生药铺,也只是“卖生药黄氏子家”[23],未使用用语更为简单的店铺名号,也极可能是未取店名。

到了宋代,开封、杭州被记载下来的药铺有40余家,大概30余家有名号。其中20余家药铺,直接用业主姓名做店名,或在姓名后体现经营特色。如开封的杜金钩家、柏郎中家、张殿丞药铺、李生菜小儿药铺,杭州的潘节干熟药铺、陈妈妈泥面具风药铺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京城开封社会生活写实画。画中有一家药铺,店门上方置“赵太丞家”4字店名拉通横匾,证实北宋确实盛行用业主姓名添上“家”字作店名的习俗。30家店名中,叫“某某堂”的,只有“仁爱堂熟药铺”[7]一家显得特别。另有“丑婆婆药铺”[27]19和“三不欺药铺”[7]2家店名更觉新颖。这3家店名标新立异,表明业主想通过店名吸引顾客、争取信任的创新精神。

除店名外,门前、店内的各种牌匾,亦引人注目。如前述清明上河图一家药铺挂出“神农遗术”的广告语。另一家香药铺,门前耸立高出房顶的巨型移动式竖幅广告,上书“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将店名与经营上等沉香、檀香、乳香特色结合一体,十分吸引眼球。

3.2 使用商标

在商品上或广告、仿单、包装上,使用自己特有的文字或图画标志就是商标,俗称“牌子”。商标表达商品的出处、质量、责任和信誉,便于生产经营者推销、消费者辨认。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工匠在自己生产的器物上刻留自己的姓名,表示对产品质量负责,是最早的文字商标。北宋时,坊市制废除,工商业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竞争变得激烈起来。这时,药业开始使用商标,用来创造自己的牌子,巩固和扩大销售市场。山东临沂东汉墓壁雕画中有兔子捣药图。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印刷广告,中心部分印有白兔捣药图。图中白兔捣药卖力认真,形象生动可爱,是古代中国最为著名的图画商标。惜未发现有药业使用。

南宋初,官药局在成药包装上贴一种印记商标,上印“和剂局记”字样,称为“贴子印记”,是纯文字商标。民间有盗用“和剂局记”贴子印记商标冒充官药出售,受到了官府查处[29]。

4 其他措施

4.1 馈赠药品

《梦粱录·卷六·十二月》记载:“岁在旦尔,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馈与主顾。更以苍术、小枣、辟瘟丹相遗。”又说:“医士亦馈屠苏袋……并以诸品汤剂,送与主顾第宅,受之悬于额(门额)上,以辟邪气。”[7]

4.2 礼貌待客

孙思邈在业医营药之家的用房建设中,规划有“格子房,以待客。客至引坐”[30]。北宋《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在右侧屏风广告旁,设有供3人坐的长木椅,可知宋代药铺普遍有设座待客措施。

4.3 行业着装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中记载,北宋京城开封的“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27]31。《梦粱录·卷十八·民俗》也记载,南宋京城杭州,“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差等”“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名目人”[7]。这种行业着装能起振奋敬业精神和整洁醒目的宣传作用。

4.4 筑窒自耕的长期驻外采购

四川药商赴广南西路(今广西)钦州博易场采购交阯国香药,因路途遥远,必须设坐庄长期驻地,以便加强沟通、促成交易。但人员长驻,食宿开支巨大,遂采取建屋种地,自给食宿的措施[3]。使节约成本和开展业务都取得了很好效果。

5 利用行业组织为经营服务

宋代的行业组织不是各行各业自办,而是由政府强制推行。这是因为北方威胁加重,朝廷奢侈不减,政府开支增大。为了增收,官府对各行商业、手工业除收税和各种摊派外,还强行向他们低价购买或高价推销物品,称为“科索”“回买”。朝廷和官府需要的物资,也常令商人低价代购。官府的工场急需人手时,也役使民间工匠应差,称为“当行”或“行户祗应”。商品物资纷繁复杂,为了便于管理,提高效率,朝廷强令建立各行的行业组织,分别落实官府对行户的赋役摊派和各种要求。行业组织负责人称为“行头”或“行老”“行首”。

所以,南宋人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行》中说:“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14]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三》中有行业组织“团行”的专论。他说:“市肆谓之‘团行’者,盖因官府回买而立此名,不以物之大小,皆置为团行,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则与当行同也。”其名称,“有名为‘团’者,如城西花团……又有名为‘行’者,如……姜行。……更有名为‘市’者,如炭桥药市……其它工役之人,或名为‘作分’者,如碾玉作。”可见,行业组织名称,有行、团、市、作等好几种。南宋药业行业组织名称就称为“药市”。很显然,药市既是药商集中交易的场所,又是行业组织与“行头”的所在地。这里有固定的办公地方“上行之所”[7],类似今之“会所”,是后世“会馆”的前身。

记载宋代药业行业组织职能的史料很少。《梦粱录·卷十九·顾觅人力》项下,记有药业利用行业组织为经营服务——招医、招工的情况:“药铺要当铺郎中、前后作、药生作,下及门面铺席要当铺里主管后作、上门下番当直安童,俱各有行老引领。如有逃闪,将带东西,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7]

这段话里涉及的职业工种很不好查证。大概意思是说:“药铺要雇请坐堂医生、前店营业员后堂保管员、制药工人,以及其他店铺要请后堂主管、跑腿的少年儿童,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负责人介绍承办;如果发生受雇人偷东西逃跑,有认识的当地作保人前去追寻。”这说明,在药业行业总组织“药市”下面,存在着药业各层次人员的基层组织,行业组织的体系已基本形成,可以分别进行服务或催办摊派。

何处约请“行老”?除到“上行之所”外,《都城纪胜·茶坊》条说有些是在茶坊里:“茶坊……又有一等专是诸行借工卖伎(打工卖技)人会聚行老处,谓之市头。”[14]

6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

宋代药业发达,与宋代官方和民间医药人对医药的重要性、经营须高尚职业道德的共识密切相关。

自从唐德宗宰相陆贽(陆宣公)提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31]、高度概括了医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目的后,宋太宗、宋徽宗继承思想,将医学、医术直称为“仁心”“仁术”,认为发展医学是“仁政之急务”[32]。宋仁宗时期宰相范仲淹认为,医药人的社会作用如同宰相那样崇高,早就提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著名主张[33]。官药局上呈宋徽宗的《和剂局方·进表》中指出:药业是关系人民建康长寿、推动社会幸福和谐的重要产业[5]。

医药界对利用医药一技之长诈骗钱财,更是进行猛烈抨击。南宋医家兼医史学家张杲,在《医说》中专列《医工报应》一卷,举出众多事例对医德优劣之人进行前景剖析,很有鼓励与震慑作用。摘举如下例子加以说明。

《医说·卷十·医不贪色》[34]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有一士人抱病缠年,百治不瘥。有何澄者善医,其妻请到,引入密室,告之曰:“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澄正色曰:“娘子何为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不有人诛,必有鬼神谴责。”未几,良人疾愈。何澄一夜梦入神祠,判官语之曰:“汝医药有功,不于艰急之际,以色欲为贪,上帝令赐钱五万贯、官一员。”未几月,东宫(太子所居之宫此指太子)疾,国医(国内最好医生)不能治。有诏草泽医,澄应诏,进剂而愈。朝廷封官赐钱一一如梦。

《医说·卷十·段承务》[34]记载:一个叫段承务的人,医药精妙,然甚贪财。一次一个富贵病家来请,段视病后说:“此病不过汤药数剂,然非五百金为谢不可。”病家许诺一半,段拂袖而去,只好如数答应;另外还给银五十两为药资,段亦索至百两,乃出医为治。数日病愈,段载银归家。途中住店,夜梦一红衣者曰:上帝以汝为医而专贪财贿,无济人利物之心,令随行者杖击二十。段惊醒觉背痛,呼仆人视之,有棒痕在身。段还家即死。

段承务及《医不贪色》故事,神话部分虽不可信,但它反映人们对缺德行为的深恶痛绝,对高尚职业道德的强烈呼唤与赞颂。

宋朝政府为维护良好的医药、食品市场秩序,学习唐朝加强医药法治建设。甄志亚主编的《中国医学史》教参丛书,总结了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的有关立法,共涉及4个方面。

一是医药人职业道德方面:“诸医违方法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即卖买而未用者流二千里”。

二是医疗事故方面:“诸医为人合药及题疏、针刺,误不如本方杀人者,徒二年半。其故不如本方杀伤人者,以故杀伤论,虽不伤人杖六十。即卖药不如本方杀伤人者,亦如之”。

三是民众医药方面:“诸丁匠在役、防人在防若官户奴婢疾病,主司不为请给医药救疗者,杖四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

四是饮食卫生方面:“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35]。

这些震慑性立法条款,对维护良好医药、食品市场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药铺
柔软的惩罚
柔软的惩罚
养生一字诀
药铺天堂
柔软的惩罚
芦根
郭继业开药铺
本期主题:药铺的故事
悬壶药铺
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