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饮茶探究

2021-01-04 01:52唐郦薇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清宫饮茶奶茶

唐郦薇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南京 210000)

清宫皇室对茶叶的消费量巨大,且将茶应用于宫廷生活的各方各面。清初设置御茶膳房专门打理宫廷日常用茶,各处用茶皆从内务府广储司茶库定量领取。 清宫饮茶既沿袭了明代泡制清茶、花茶等旧俗,又融入烹制奶茶等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并发挥茶叶的药用功能,以茶入药,制成代饮茶。 宫中各项典礼活动多设置饮茶环节,茶叶日渐成为沟通君臣、宗藩、满汉关系的纽带。 宫廷是古代国家的核心,也是国家财富的最主要受益者之一,宫廷的各项消费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同时期社会的最高消费水平,文章通过对清朝宫廷饮茶进行研究,由点及面地揭示清代社会的饮茶习惯及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以饮茶为切入点,探究汉族礼仪文化对清代满族统治者的影响及满汉文化之交融。

1 日常饮茶

清初设置御茶膳房负责收领各地缴纳的肉、油、奶、酒、菜、果等食品,打理皇室膳食和内廷酒席宴会。 其中御茶房是专门侍候皇帝饮茶的机构,筹备茶水、奶茶和果品。 御茶房以外,皇后、皇太后的寝宫里各自设有茶房,皇子皇孙迎娶福晋后,寝宫也会增设茶房。

清宫各处用茶是每月定期定量从内务府广储司茶库领取。 各妃嫔、皇子日常消费的茶叶是每月领取定额,例如就六安茶而言,贵妃、妃、嫔每月例用六安茶各十四两,而贵人每月例用六安茶各七两,常在每月例用六安茶六两,小阿哥每月例用六安茶二两,小格格每月例用六安茶二两;此外,皇后茶房每月例用黄茶六百包,贵妃茶房每月例用黄茶三百包,妃、嫔茶房每月例用黄茶各一百五十包[1]。 可见清宫内依身份等级不同,每月分配到茶叶数量各有差别。 清宫各机构用茶也由广储司定量供给。 例如皇家御用品的制造机构造办处每月领散茶二斤,用于举办小型典仪活动和刊刻书籍的武英殿每月领散茶三斤,皇帝御门听政的乾清门每月领散茶三斤,内阁每月领散茶五斤,供奉诸神之所的万善殿每月领散茶五斤十两; 小内学每年春夏秋三季每季六安茶二袋,御茶房每月领黄茶二十包,碱二十九斤六两[1]。

清宫日常茶饮主要有奶茶、清茶和花茶等,其中以奶茶消费最多。 一筩(筒)奶茶需要 “黄茶一包、盐一两、乳油二钱、牛乳一锡镟(每镟重三斤八两)”[2]。 制作奶茶的各种原料定期定量地分配至各处。 御前,乳茶例用乳牛六十头,每日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皇后前,例用乳牛二十五头,每日泉水十二罐,茶叶十包;贵妃前,例用乳牛四头;妃前,例用乳牛三头;嫔前例用乳牛二头[3],体现出清代宫廷内极为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 奶茶大量用于御膳和各类筵席中,例如内务府档案记录道: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一日午宴,“未初二刻五分,万岁爷升座……送汤膳毕,乐止。 承应戏未完,奉旨:送奶茶。 奶茶碗盖一出,就送王子阿哥等位奶茶,奶茶毕,将茶桌请下,戏毕,转宴”[4]。 筵席奶茶需求量大且需要非常正式的制作过程。“筵席前一日,承办官率领熬茶蒙古(蒙古人)、熬茶拜阿唐至熬茶所,监视如法煎熬乳茶。 熬毕,注缸内保存。 筵宴日黎明,熬茶拜阿唐将乳茶倾入银茶桶,送至筵宴所。 ”[5]

清宫皇室还偏爱各类花茶。 花茶有两种,一种是 “以花点茶”。 “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 一沸即起,令干。 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 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 ”[6];另一种是像珠兰茶一样,在茶叶制作过程中,以鲜花为原料,选绿茶作为茶坯,混合窨制。 使如此制作出的茶叶带有花香,用时直接冲泡,人们也称其为香片茶,以茉莉香片居多。 清宫中名声最响的花茶是清高宗亲手创制的三清茶。 三清茶以梅花、松仁、佛手为原料,高宗认为这三种物品皆属清雅之物,以之瀹茶,俱幽香。 将宫中收集的雪水煮沸,将这三者与龙井茶一同冲泡便制成了三清茶。 清高宗作《三清茶》吟道:“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手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璮庐适禅悦。 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 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迩几余,敲吟兴无竭”[7]。

清茶泛指直接用沸水冲泡茶叶而不加其它物料的茶水。 康熙年间,进贡宫廷的贡茶包括福建武夷山岩顶新茶、江西雨前芽茶、云南普洱茶以及女儿茶等;雍正时期进贡的贡茶如六安茶、松针茶、银针茶、松萝茶等;乾隆时期的贡茶有浙江的龙井茶、郑宅芽茶,江苏的阳羡茶、碧螺春茶,云贵的普洱茶,四川的仙茶、观音茶、青城芽茶,湖南的安化芽茶、界亭芽茶、君山芽茶,安徽的银针茶、雀舌茶、松萝茶等,相较于前朝,茶叶的来源和种类更为多元和丰富。 清代皇帝对冲泡茶叶的水十分讲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随身携带方斗称量泉水重量,最终认为天下泉水中唯玉泉山的泉水重量最轻、水质最清,遂封玉泉山泉水为 “天下第一泉”,并作为御用水,就连在外出巡也要派人带着。

2 以茶入药的代饮茶

传说神农 “遍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其中 “荼” 就是茶,可以推测,茶叶的药用很早便被人们所重视。 人们将中草药与茶叶配用,以茶代药,称为代饮茶。 明代初年,由周定王朱橚等人编修的大型方书《普济方》,在食治门中专辟 “药茶” 一篇,收载了药茶方八首;《永乐大典·医药集》中亦有代茶饮的记载。 清代,记录药茶方的著作日益增加,代饮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陆廷灿的《续茶经》、刘源长的《茶史》、黄官绣的《本草求真》等书均载有代茶饮药方。

清宫代饮茶制作较民间更为讲究,皇帝、后妃养尊处优,身体稍有不适便要召见御医诊视,若病情不重,便会代茶饮来调理身体。 代茶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茶入药,将药效较轻的中药与茶叶搭配; 另一种是仅选用数种中草药煎汤或用沸水冲泡之后,像喝茶一样饮用。以仙药茶为代表。“清宫仙药茶由六安茶、乌龙茶,加上紫苏叶、泽泻丝、曹蒲、山植四味中药,经过特殊加工制成,具有减肥消滞、化浊和中、开郁通脉的效果,还用于感冒、伤暑引起的发冷发烧、 头痛头疼以及病后消化不良、胸膈饱满、恶心呕吐等症,降脂效果也很明显,是一种四季必备的良药”[8]。 故宫博物院里至今还收藏着清代贡茶中的人参茶膏,几十块茶膏被完好地保存在青花瓷罐中。 人参茶膏是将名贵药材中的人参与茶叶混合熬制,再用模板压制成形。 人参具有修补元气、益气生津、补脾益肺和安神益智等多种有益功效,将人参与茶叶搭配制成茶膏,服用者既可以品尝茶香,又可以滋补身体。

清宫医案整理编著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也收录了代饮茶药方数十首。 例如 “避瘟明目清上散” 选取 “珠兰茶一两二钱、南薄荷五钱、香白芷五钱、川大黄六钱、大青叶一两二钱、降香四钱等” 研磨成细面状,兑冰片,再研磨,可用来治疗眼疾[9]。

3 清宫礼仪与茶

清代宫廷礼仪经历了由简单演变至成熟繁琐的过程,并且在这些仪式中,贡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清宫茶事形成于顺治年间,雍正时期进一步发展,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清朝初期,各项仪式多饮酒。例如崇德年间的祭天坛礼,“大学士范文程捧祝文自大政殿近前恭呈,奉命主祭大臣公塔占跪受,捧祝文前行,各官排列随后。 至天坛,刑斋戒百日乌牛,上香,献果品,奠酒,照例行礼,奏文致祭”[10]。 而之后各项礼仪多以茶代酒。 每年初春,四川官员须祭拜蒙顶山,采制蒙顶山茶 “三百六十叶,贮两银瓶贡入帝京,以备天子效庙之供”[11]。

3.1 常朝礼

清代的朝会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是三大节,即元旦、冬至和万寿节,皇帝亲临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参拜庆贺。 常朝则是召集官员处理国家重要政务的集会,举行常朝的过程中,也设置了严格的礼仪制度规范君臣行为。 常朝上,皇帝在太和殿升座后,赐诸王以下各官坐,“上进茶,王以下文武各官,俱就坐次,行一叩头礼毕,光禄寺执事人员,赐各官茶,各官就坐次行一叩头礼,饮毕,再行一叩头礼”[12]。 赏赐大臣官员的贡茶多是由光禄寺承办的乳茶,由八旗马甲(骁骑兵)分赐之。 清乾隆六年(1741 年),皇帝认为马甲赐茶,不甚雅观,命改由御茶房备茶,由内务府各执事人及内务府护军分别赐茶。 每次,备茶四十桶,用执事人八十名,护军六十名,负责执茶桶、茶碗,按照大臣、官员坐次分别赐茶。

3.2 经筵活动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是帝王教育的重要活动。 顺治九年(1652 年)题准,“春秋各举经筵一次”[12],经筵前一日,皇帝和文武百官祭拜孔子,经筵礼上,君臣一同品茶议政。 《(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详细记载了经筵典礼的全过程:举行经筵典礼之日,皇帝御常服乘舆出宫到文华殿,殿内侍立有满汉讲官。 皇帝升座,讲官进至案前行一跪三叩礼,满汉官员进前讲四书,皇帝宣讲御论,各官面北跪听,再由满汉讲官进前讲经。 之后皇帝由文华殿至文渊阁,各官进至阁内接受赐茶[13]。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举行了四十九次经筵。 最初经筵上,文武大臣、讲官、翰林等人全部参加,席间只讲经史和品茶,没有歌乐。 乾隆五十二年(1787),特命演奏《抑戒》之章,以听乐清耳,品茶悦心。 经筵所用茶,由光禄寺奉旨承办,每次例用六等满席二十二席,供乳茶十桶。

经筵后会举行日讲,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题准,“每岁春秋二仲月,皇上御经筵后,钦天监择吉举行皇太子会讲礼。 是日,由太常寺启请皇太子诣传心殿,行告祭礼。 至会讲时,礼部官启请皇太子诣主敬殿,进讲经书。停设筵宴,光禄寺备茶。饮毕各退”[12]。

3.3 视学仪

视学仪是清帝听取国子监祭酒讲四书的礼仪,以 “尊师重道为教化之本”[14],顺治九年(1652年)开始进行,顺治十四年(1657 年)再次举行。 康熙八年(1669 年),“皇上临雍,重颁敕谕,一如前礼。” 视学仪上,“上幸太学,行释奠礼……前一日,上于宫中致斋,设黄幄御座于彝伦堂内正中。 上出东长安门,至成贤街棂星门外,又中路入黄幄内,上对孔子为行二跪六叩头礼,众臣随礼,礼毕后,满汉讲官进讲,讲易经、四书等,之后赐王以下各官茶。 次日,于太和殿赐座赐茶”[12]。

3.4 茶宴

茶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达到鼎盛,是一种由煎茶待客演化而成 “以文会友” 的聚饮方式。 唐代诗人钱起曾在《与赵吕茶宴》诗中描述了茶宴的情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净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 字里行间将文人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朝廷开始举行大型茶宴,由皇帝赐茶。 至清代,宫廷茶宴成为宫廷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仪式,主要内容为赋诗、品茶等,此风肇始于康熙朝,乾隆时达到极盛。

《养吉斋丛录》中记载道:“重华宫茶宴,始于乾隆间。 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无定期”[15]起初没有固定的宴会地点,乾隆年后定在重华宫举行。 众人 “列坐左厢,宴用果盒杯茗。 御制诗云:‘杯休醴醁劳行酒,盘饤餦餭可侑茶。 ’纪实也。 ”[14]出席的以词臣居多,人数并不固定。 茶宴上,众人饮茶作诗。 诗歌 “体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无,后以时事命题……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句。 每排冠以御制,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 题固预知,惟御制元韵,须要席前发下始知之。 ”[15]诗成呈给皇上阅览,皇上颁赏珍物,官员 “叩首祗谢,亲捧而出。 赐物以小荷囊为最重。 谢时悬之衣襟,昭恩宠也。 余人在外和诗,不入宴”。[15]

清高宗在位期间,除因皇太后丧事外,每年都要在重华宫举行盛大的茶宴活动,君臣所作诗句全部收录于《御制诗集》。

3.5 千叟宴

清帝在宫内举行千叟宴,地点设在内廷,其宗旨是敬老尊老。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等年六十五以上者,六百八十人燕于乾清宫前”[13],随后又召文武大臣官员及退休人员等年六十五以上的三百四十人在乾清宫前宴会。 皇帝还特地命皇子、皇孙等宗室人员与之一同欢饮。 乾隆年间,千叟宴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官员。 有一年,朝鲜国入京进献年贡,恰逢第二天举行千叟宴,于是中外大小官员年龄符合者皆可参与宴会[13]。

千叟宴上会进行专门的茶礼。 乾隆年间千叟宴的茶礼上,尚茶正呈上茶后,“高宗纯皇帝进茶,众皆坐次跪行一叩礼,茶毕,侍卫等进,分赐殿檐下丹墀列坐之王公大臣官员等茶,王公大臣官员接茶,俱行一叩礼,饮毕乐止,恭进果筵于宾座前[13]”。 茶礼毕后,宴会上皇帝会撰写诗文,或命与宴者各自作诗以纪念盛宴,事后编成诗集《千叟宴诗》。 千叟宴茶礼被历朝沿用,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和睦君臣关系。

3.6 外藩宴

每年除夕及正月十五,清朝皇帝赐外藩蒙古宴,理藩院引蒙古王公、台吉人,领侍卫内大臣、八旗一二品武职等参宴。 尚茶正进茶,再奏《海宇升平之章》,尚茶正率侍卫等举茶案由中道进,注茶于碗。 进茶大臣奉茶入中门,群臣皆就本位跪,进茶大臣向皇帝进茶,退立于西。 皇帝饮茶后,与宴官员行一叩礼。进茶大臣跪受茶碗后退下。众臣就坐,侍从将茶水等分赐与宴臣僚,众臣先行一叩礼,饮毕复行一叩礼。 尚茶正撤茶宴退。

除了上述礼仪之外,清宫每年的藉田礼、丧仪、千秋节、万寿节等仪式上皆需饮茶。 皇后、皇贵妃、妃、嫔、皇太子、诸王、公主、王妃等册立册封之礼也都有赐茶一项。

礼仪是统治者试图通过把强势的文化符号融进人们生活的产物。 清代统治者沿袭明代宫廷茶事,将汉民族的礼仪文化融入满族统治者的宫廷生活中,满汉两族文化不断磨合和相融,而形成一定范式。 这些茶事中,饮茶已不单单为解渴,而成为一种礼仪符号和联系君臣、宗藩、满汉关系的手段。 另一方面,正如杜浚所谓 “茶有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 饮茶是生活的艺术,对于宫廷而言,茶除了是礼仪的载体,也是清代皇帝在繁重的朝政之余舒放性灵、 寻得身心放松和平静的重要途径。 在康熙、乾隆、嘉庆等清代皇帝留下的众多诗作中,茶诗占据其中很大一部分。 无论是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写下的 “烹茗汲泉清意味,个中谁解有真香”,还是乾隆皇帝在山中竹炉茶社写的 “偶然消得片时暇,那是春风啜茗人”,皆是寄山水之趣,抒高雅之情,洒脱悠然自得之乐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猜你喜欢
清宫饮茶奶茶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小编与奶茶的日常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清宫饽饽桌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清宫传奇大戏《锋剑春秋》考论
地下奶茶店
同样是奶茶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