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伏毒滞络”探讨HPV病毒感染的防治

2021-01-04 00:31李红燕李慕白杜井富刘丽
中医药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伏邪络脉正气

李红燕,李慕白,杜井富,刘丽*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宫颈癌是全球第四大最常被诊断的肿瘤,也是导致女性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健康。致癌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持续感染已被证明是约95%的侵袭性宫颈癌的必要病因[1]。目前针对HPV病毒感染的治疗方式主要有物理疗法、增强免疫力和手术治疗等[2]。中医药作为治疗HPV病毒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优势[3-4]。中医学中并没有“HPV病毒感染”这一病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有异常的黄色带下、月经紊乱,可归属于“带下病”“崩漏”“阴疮”等范畴。临床发现,HPV感染致病往往具有病相对隐匿、潜伏时间长、反复缠绵难愈等特点,与伏毒滞络而发病有许多相近之处。因此笔者将从“伏毒滞络”理论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希冀在宫颈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1 伏毒滞络的理论溯源悟萃

伏毒滞络即是毒邪伏于子门络道,络脉气血瘀滞,进而变症丛生引发HPV感染的一种发病机制。要了解伏毒滞络导致HPV感染的发病机制,势必该对“伏邪”与“毒”的渊源和特点进行梳理。

1.1 伏邪的概述

伏邪是指病邪潜伏于体内不立即发病,引起或者尚未引起疾病的一种病理状态,具有病情较重、届时而作和缠绵难愈发病特征,往往影响诸多疾病的产生、发展和预后[5-6]。《内经》载:“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说明如若秋天感受湿邪,到冬天就出现逾期而发的咳嗽,这是关于伏邪致病记载的最早雏形,可见《内经》是伏邪学说的的理论基础。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如《难经》提及:“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说明伏寒是导致头痛的发病基础。医圣张仲景则用“晚发”来描述上述情况。明末时,吴又可经过治疗瘟疫,又总结出“邪伏膜原”的疫病发病特点,解释了膜原是伏邪在体内的伏留部位。发展至清代时,有医家提出伏邪温病的概念,至此伏邪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综上所述,伏邪是肇始于《内经》,成型于《伤寒杂病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补充与发展, 昌盛于清代,并且得到长足的发展。

1.2 “毒”的诠释

“毒”字,《说文解字》解释曰:“毒,厚也,害人之草”。中医对于毒的理解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和毒性,如《内经》言及:“毒药攻邪,五谷为养”,形象地描述因药物毒性损伤人体后的治疗办法。其次是指丹毒、阴阳毒及脏毒等病名,如《金匮要略》记载:“阳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阴之为病,面色青”。再次是指某些致病因素或由于机体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及气血紊乱蕴生的内生毒邪。HPV病毒感染应属于第三种,是机体感受HPV病毒入侵和攻击而成。在临床上,HPV病毒感染之“毒”邪往往有如下特点:①易从火化,因中医之“毒”邪最易与火邪相兼为患,故易从火化,呈现出热盛的特点,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宫颈口的水肿、糜烂或有黄臭带下。②善于从化,即是HPV病毒感染可因体质的不同,致发病情况特异的性质。③兼夹痰瘀,“毒”主要以气血为载体,无处不至,阻塞脉络,壅涩气血,蕴结生痰,痰瘀毒胶结,匿伏深处,滋生缠绵难愈的顽恶痼疾。

2 从伏毒滞络探讨HPV病毒感染的机制

根据伏邪学说和“毒”的相关解说,对于现代医学中出现的潜伏性感染、感染携带者及具备“毒”的特性的疾病可以用“伏毒”来进行解释。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感染高危型HPV病毒,一般需要经过10年左右才会发展成为宫颈癌[7]。在病因病机、发病与感染特点等方面有很多相近之处,从伏毒滞络理论出发,更能解释HPV病毒感染的发病情况。

《末刻本叶氏医案》曾言:“伏邪者,乘虚伏于里也”,疾病是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发生,正气强盛,则能抵御病邪侵入,邪气日久无法藏匿,难于潜伏。正气不足,防御病邪能力下降,卫气卫外功能失权,病邪就会伺机藏伏于身体之异处,甚至还会出现伏留的病邪与药力相避,则用药治疗罔效。若机体出现脏腑功能失调,“毒”邪内生,伏邪和内生之毒相混,胶结互患,化为伏毒。叶天士有:“久病入络”之训诫,病邪日久,伏毒便会滞留于络脉的络体之中。络脉具有络体细窄、支横别出、易进难出和易虚易瘀的结构特点[8],滞留在络脉中的伏毒堵塞脉体,血气瘀滞,渐生痰浊,痰瘀日久,郁而蕴生为热毒,痰瘀毒三者胶结,在某些因素(免疫力下降)的诱导下,引动伏于络脉的伏毒,引发HPV病毒感染。可见HPV病毒感染的发生过程是在正气不足、卫气失权、气血瘀滞、痰瘀毒胶结下发生的,其中伏毒滞络是病机演化过程中的关键。

3 从伏毒滞络分析HPV病毒感染的特点

3.1 伏毒隐匿,渐损正气,过期而发

在宫颈癌发生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为癌前病变,有研究发现,妇女在一生大约有80%的几率会感染HPV病毒[9]。大部分是一过性的感染,可通过机体的免疫力将之清除。HPV病毒(伏毒)潜伏于体内,没有达到发病的阈点时,便可相安于不觉,出现“人毒共生”的状态。伏毒蕴结于体内,对机体经络脏腑的影响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时而不易被人所察觉,因此伏毒的致病特点是起病就具有较强的隐匿性,且暗损人之正气,暗耗人之气血,暗伤人之津微,引起局部微观病理发生改变,损伤脏腑功能。这种损伤的最终结果是伏毒成为机体内留下的宿根,成为以后逾期而发的祸根。

3.2 病邪潜伏,蓄作有时,其尚有迹

一般认为,伏毒潜伏,未发之时,人无所苦,正如《瘟疫论》记载:“盖瘟疫之来……伏而未来发者不知不觉”。伏毒总是损及脏腑之体,伤其脏腑之用,久伏的伏毒蓄作有时,等待机会,借机发作。究其原因,一方面伏毒邪气的一般呈现由弱到强趋势;另一方面伏毒日久,经络脏腑已然损伤,消耗人体气血津液。邪伏异处,在人之气血津液的荣养下日趋渐强,然则脏腑日渐衰败,这是伏毒的病理基础。伏毒的蓄积和气血津液的暗伤并非一日之功,在病程进展中是渐进和缓进的过程,恰如《瘦吟因赘》所载:“盖伏气虽隐于无形……气尚有迹”,故即使是隐匿的伏毒,表现在人未觉之时,也有迹可寻。HPV感染早期,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未病先防,对于无临床症状或亚临床感染人群,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检测,根据结果进一步指导HPV病毒感染的早期预防,阻断其继续戕害攻伐正气。

3.3 深重难疗,病情缠绵,久治不愈

大部分HPV病毒感染的机体可以自行清除,然若是机体免疫力不足,清除能力减弱,便为HPV病毒的潜伏提供基础条件,HPV病毒潜伏体内,藏于异处。赖英哲等[10]又认为伏邪是藏匿于阴脉之中的病邪,病位较深,不易透解。加之如前所述HPV病毒乃伤阴败腑之邪,无时不在耗损人体的正气,造成该病一旦感染,滞络的伏毒就变得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病程较长,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载及:“邪伏于里……淹缠岁月”。

4 从伏毒滞络浅析HPV病毒感染的治疗

HPV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是正气不足、伏毒滞络,故临证遣方用药应该谨遵邪正兼顾、解毒通络、透邪外出的治疗总纲。邪正兼顾即是把握邪正之间孰重孰轻,解毒通络、透邪外出是使络脉通畅和伏毒透解,同时兼顾痰瘀,达到防治HPV感染的目的。

4.1 养正固本,靶药为导,专击病所

正气亏虚之处,HPV病毒伏于此,故应欲祛邪必先施补。如任青玲教授通过以扶正法为主,兼以调理脏腑气血偏衰作为治疗HPV感染的基本思路,可以很好的祛邪病邪,临床效果显著[11]。陈翊等[12]更是经过临床研究发现以扶正为基础的治疗可以改善HPV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和HPV病毒载量。笔者认为养正应多施健脾和胃,养肺滋肾,补气和血之治法,根据HPV感染过程出现的临床证候要素施以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六位地黄丸等方剂加减化裁论治,使正气充足,倚重协调正气和病邪之间斗争,避免伏毒(HPV病毒)潜伏于机体而致病,达到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目的,从而遏制 HPV感染。如若HPV病毒在正气虚弱情况下伏留在异处,在体内发展为缠绵难愈的宿根,此时必须以专药为导靶直达病所,疏利病邪,如达原饮中的槟榔、厚朴及草果,以及《得配本草》所载的羌活、常山、草豆蔻之类,切断感染。

4.2 逐瘀除痰,顺势利导,畅通出路

HPV病毒与内生之痰、瘀、毒互结,形成怪痰,胶着黏腻,堵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既生,瘀血又反过来滋生痰浊,相持为患,痰瘀形成愈生愈烈的恶性循环,故祛除痰瘀成为治疗HPV感染的关键。祛痰方药治应以二陈汤、治痰茯苓丸、温胆汤等方药为宜,化瘀方药治以血府逐瘀汤、桃核承气汤、佛手散等为妙。败瘀凝痰消解之后,顺势利导之法便显得尤为重要,如《类经》有言:“顺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綮”,应顺应经络气血运行的通道,把握时机,畅通出路,因势利导,将伏毒祛除,以保其全。再者《素问》记载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险”,说明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形式,欲防畅通出路,放邪外出,首先得保证气机正常,方能防御病邪潜伏,导邪外出。喻嘉言又言:“上焦如雾,升而逐之……中焦如沤,疏而逐之……下焦如渎,决而逐之”此处的升之,疏之和决之即是给邪以出路,畅通病邪的外出之路,使郁伏于里的病邪,得以透达于外而自解。

4.3 搜剔缓攻,解毒通络,祛邪外出

《临证指南医案》言及:“邪与气血混为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叶天士又讲:“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混出经络”,故对于伏毒(HPV病毒)滞留在络脉中,发为络病,治疗固然困难,汗吐下不能分其邪,扶正祛邪也无能为力,不是一般攻补之法所能治疗,此时只考虑攻邪,就会出现攻坚过急,药先入胃,徒致后天气乏,只治其标,未治其本,徒伤正气,结果会致伏毒日渐痼结,伏毒日深,病情渐重。对此,笔者总结出搜疏补共施,宜缓宜曲的攻邪策略。然而伏毒滞络,非一般的扶正攻邪之品所能胜任,可宗仲景鳖甲煎丸制方之蕴奥,选用虫类药物专药,以搜剔络脉中滞留的伏毒,兼以调补,祛除络体之伏毒,恰如《医原》提及:“若不知络病宜缓通治法,或妄用攻补,必犯癥瘕为蛊之戒”。伏毒(HPV病毒)具有顽、难、痼等特征,易与痰瘀为患,一并伏留在络脉,久蓄化生顽毒,此时更宜解毒通络为常。以蜈蚣、莪术、白茅根、生地黄、紫草等解毒兼以疏通瘀滞;用以山慈菇、白附子、薤白等解毒化痰;施以蒲公英、败酱草、土茯苓、贯众来清热解毒通络。如此,使伏毒得解,络脉疏通,便可祛邪以外出。

5 小结

不少学者认为,采用伏邪进行HPV病毒感染的论治,临床疗效突出[13-14]。所以笔者参照“伏毒滞络”理论对HPV感染机制和防治的相关探讨,认为HPV病毒感染在中医学中可以被认为是正气不足、伏毒滞留于人体之络脉所致,治疗上应该首当扶正固本,再施通络祛邪之法进行调治。这能对宫颈 HPV 病毒感染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防止HPV病毒感染进一步发展,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充分体现出中医学在HPV病毒感染治疗中的优势。

猜你喜欢
伏邪络脉正气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