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文
我们今天经常用“破镜重圆”这个成语,来比喻夫妻分离或者决裂后的重归于好。但从真实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都知道,镜子不仅很容易被打破,而且一旦破了,可能会碎成很多块,要“重圆”还真的不太容易。然而,对于使用铜镜的古人来说,玻璃易碎的烦恼并不属于他们,一个“手滑”让铜镜碎了一地的尴尬场景,也是很难发生。是不是仿佛看到了古人向你发出“一起照镜子”的邀请?今天,我们就一起探寻一下古代镜子的秘密吧。
在铜镜出现以前,人们用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实现照镜子的需要,就是以水为镜。“监”这个字的本义是“照视”它在甲骨文中的造型,就像一个人俯身在盛水的器皿前照视着水中的自己。后来,“监”字加了“金”字旁,演化出“鉴”字,用来表示照视的工具,也就是镜子的意思。所以,最早出现的镜子,并不是铜或其他金属制成的实体镜子,而是一盆水。这种“水面镜”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永远不会被打破,当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不够清晰,你的脸仿佛加了滤镜一样朦胧,如果想对着这面镜子画个精致的妆,恐怕就太难了。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青铜铸造镜子了,而且当时的金属工艺十分先进,多数镜子背面都装饰有十分精美的图案,不仅有浮雕等造型,还出现了涂朱绘彩、金银错、镶嵌等特殊的加工技术。到了宋代,镜子一度被“改名”,叫作“照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古代十分重视“避讳”,尤其要注意避皇帝的名讳,否则就是“不敬”,会有大麻烦。宋太宗赵匡胤的祖父名叫赵敬,为了避他名字中这个同音的“敬”字,“镜”不得不改为意义相近的“照”或“鉴”,因此称铜镜为“照子”或“铜鉴”。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看来也许不可思议,但在古代却是不容置疑的。
古人曾制造出一种“魔镜”,它虽然不能告诉你“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却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透光。这种透光镜也是用青铜铸造而成,看起来就像是正常的铜镜,但神奇的是,当阳光照射镜面,铜镜背面的图案居然能够映射到墙壁上,仿佛镜子是透明的,阳光瞬间穿过了它一样。这种铜镜所呈现出的“魔力”,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在铸造过程中,镜子背后有图案和没图案的地方被处理得薄厚有异、凹凸不同,光线照射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映在墙上的影像就有了明暗区别,从而呈现出了图案。“魔镜”的存在令人叹为观止,也显示了智慧的古人在金属冶炼与铸造方面十分高超的技艺。
西汉时期,铜镜开始有了一种新用途——爱情的信物。有的铜镜背面刻着“见日之光,长毋相忘”这样的铭文,它的主人一定是希望,就像镜子总能照见日光一样,自己与心爱之人也要长相厮守,永不相忘。唐代有一本书叫作《本事诗》,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当时的太子舍人徐德言,两人琴瑟和鸣,十分恩爱。但可惜他们生逢乱世,徐德言对国破家亡的结局早有预感,于是他把一块铜镜分为两半,与妻子各执一半,约定如果有一天二人离散,他们就在正月十五去集市上卖半块镜子,希望以这种方式重逢。后来,陈果然被隋所灭,夫妻二人在战火中被迫分离,公主被俘,沦落到隋越国公杨素的家中。终于等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徐德言一路颠沛流离,如约来到集市,看到一个老人在卖半块铜镜,他立刻认出这是妻子的信物,忍不住潸然泪下,写下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意思是当初铜镜与妻子一同离去,如今只见铜镜,却不见妻子。如同月上没有了嫦娥,空有皎皎月光,只留下无限伤感。历经波折,乐昌公主见到了丈夫给自己的题诗,更是悲伤不止,日日以泪洗面。杨素知道了他们的故事,也深受感动,最终成人之美,让他们夫妻得以团聚。后来,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同归江南故里,彼此陪伴,终老一生,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破镜重圆”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