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向认知的融合式职业情境创设与反思

2021-01-03 04:54陈怡莺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双向调研创设

本文基于教师与学生对前台岗位工作的双向认知,选择职业生活与校园环境契合点,创设融合式职业情境,以“介绍”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反思职业情境创设对教学的影响。

一、创设双向认知的融合式职业情境背景

1.职业情境的创设,提高中职语文课程“学”与“用”的匹配度

职业情境指真实或模拟的实践性学习环境,是“将学习与情境相融合并通过情境演化而优化课程教学的教育活动范式。其主要意图在于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吴刚,2018)

中职语文课程既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基本特点,又应当展现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在具体场景中的学以致用,还体现在帮助学生自觉遵守职业规范,正确认识职业道德,养成良好职业意识。注重在语文课堂中创设职业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与“用”更好匹配的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首要任务。“语言表达与交流”则是落实这个任务重要目标之一。该目标要求学生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真实的生活和职业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具备适应学习与生活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创设和优化职业情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言语实践”,“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适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教育部,2020)达成课程的核心目标。

2.双向认知解决学生职业认识的不足

语文属于公共基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基础模块144学时设一年时间进行教学,职业模块54学时,安排半年左右时间进行教学。大多数中职专业的企业实践活动被安排在一年半之后,这就产生了学生对语文课堂导入的职业情境认知上的时差。教师精心准备的职业情境,容易因学生的认知不足而不能充分利用,仅起到普通的课堂代入作用,或缺乏认知基础的角色扮演,难以达成新课标目标关于在职业情境中正确和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

双向认知,是指教师和学生为熟悉某一职业情境进行各自准备。教师通过调研、学习,客观充分地了解职业工作的特质,选择和导入适合恰当的职业情境;学生则通过便捷可行的前置活动初步观察职业工作的外在表征,以便在学习中更快投入到各环节的活动,并对其中需要遵守的职业规范有较快的认同,能有效解决学生专业认知的时差问题。

3.融合式职业情境

融合式职业情境,指突破语文教学缺乏真实职业工作情境的环境局限,将职业创设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选择与真实工作情境功能类似的校园情境、校园场景融合替换。既给学生适当的上升台阶,从熟悉和易观察的现象入手,又为满足职业工作需求提供范例的学习情境创设。由于教学的基点是语文,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具有普适性,尤其是沟通交流的技巧,不受设备、技术的限制。在熟悉的基础上更有助于理解职业,并推导出职业工作的规范与要求。

二、借助融合式职业情境,实施“介绍”综合实践活动

1.导入情境,契合培养目标

介绍,是口语交际活动中基本内容,也是职业工作中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个貌似普通的话题,又是相当部分学生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分不清角色需要,介绍缺乏针对性,及介绍时的表情体态语言过于紧张或松懈,让人难以留下可信任的印象。

学校文秘专业就业方向之一是到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当课程咨询员、前台文员。《前台岗位中的介绍》是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介绍”为核心内容,以老年大学开课活动为情境,把课程咨询介绍、上课场室介绍、学员体验课程负责人自我介绍贯穿起来,让学生综合练习“介绍”,达到锻炼口头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目的。

2.仿真文本,引发学习兴趣

阶段性收费式课程是社会培训机构的重要特色。教师虚拟了老年大学的招生简章(图1)。要求学生阅读这种实用性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向前来咨询的客户介绍他们感兴趣的课程。由于教师所在学校确实是社区培训中心,也的确开办了老年艺术培训班,且虚拟简章中采用了学校真实实训场所的门牌,学生感觉似曾相识,兴趣大增。

3.策略引领,多元解读文本

作为课程咨询员或前台文员,介绍时引起客户兴趣,巧妙与客户沟通,消除客户疑虑,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岗位语言表达的高级目标。

图1的表格版式来自教育培训机构,列表的方式使得课程的说明与安排一目了然。但缺乏岗位工作经验的学生却容易忽略表格中信息的解读,需要教师引领。教师提示学生反复阅读简章中关于时间、内容、场室和收费的内容,并给予学生常用的解读策略:如收费的对比、拆分、学习时间的灵活安排、专业场室的优势解读等,让学生获得关于岗位工作更多的语言表达启发。有了方法的引领,学生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组内认真练习,并踊跃参与“前台咨询”环节。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分别扮演客户,前来咨询课程。

课堂实例一:

客户:这个零基础钢琴课,真的是基础为零的人学的吗?好想看看,就是时间不对,周四下午我要去医院拿药。

前台:我们机构的这个课确实是专门开给没有钢琴基础的人的,好多人都有学琴的梦想,以前没条件学对吧。您看,我们的课是一周一次的,周二和周四都有,您可以选周二那次,那就既可以学钢琴,又不耽误您拿药了。

课堂实例二:

客户:書法我倒是有兴趣的,就是家里地方不大,铺不开。不过你们学校教室那些小桌子我看也不行吧。

前台:书法课是在美工室上课。您放心,那些桌子是专门的书画桌,都铺了毛毡,灯光又好,保证您觉得比在家练习舒服。我待会带您去看看场室?

多轮“咨询”使得学生介绍的语言内容有了明显的进步。除了有一般的转述性信息与解释,部分学生还添加了个人解读文本后引导客户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客户兴趣,达到了介绍训练中语言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4.新型技术,助力仿真情境

真实工作可以直接带客户参观场地,本课虚拟情境中的场所虽是本校的,用语文课堂参观却不是高效课堂的好方法。传统方式是拍一些场室照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讲解介绍,但二维写实图片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借助360相机以及手机投屏技术,提前拍下场室的360度照片(图2),上课时学生通过手机屏幕滑动来展示这些图片,熟悉的场景成为新鲜的影像,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尝试欲望。滑动手机,展示功能室的各个角落,随意地放大或缩小,仿佛置身場室里。在新技术的助力下,场室介绍成了课堂最有趣的环节,学生争先恐后尝试,“介绍”练习的频次得以巧妙落实,而熟悉的地方又让学生放松了心情,注意了表情管理与态势大方。

三、双向认知,达成岗位工作规范认同

(一)感知真实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在职业教育中,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习者对职业的感性认知,是引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赵志群、白滨,2013)在多次调研访谈了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后,2020年12月,在本课之前,教师设计了问卷收集表,要求授课班级学生(共三个文秘班级)到各自住址附近的社会培训机构观察咨询员岗位工作,以客户身份体验服务,填写问卷。

调研的目的是观察岗位工作的基本特征,因此多数问题需要学生描述式回答。主要问题包括:

1.基础信息类:如选择的培训机构名称及主要培训内容;是否设专人负责课程咨询服务等。

2.岗位特征类:如在回答各种咨询问题时,给你留下哪些印象?当你表示对她推荐的课程有时间安排的困难时,她是如何继续推荐的?请努力回忆一下她的话,写下来。她有没有游说你留下机构或者她的微信号,说方便联系?如果有,她是怎么说的?这个机构的课程是怎样收费的?

3.观察的感受:如果你真的想到这个机构学点东西,你觉得刚才的咨询能让你动心吗?如果能,对咨询回答里最动心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如果不能,你觉得哪些回答使你失去了兴趣?

(二)调研结论提升课堂评价意义,达成岗位工作规范认同

1.前置调研,鼓励观察生活

被认可,是每个学习者积极情绪产生的内在动因之一。当教师语文课堂上展示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的结果,并表示这些数据的产生来自同学们的积极和勇敢尝试,学生均表现出更加认真的聆听态度。(图3)

2.证实评价标准,渗透课程思政

职业教育最客观的评价应来自行业、企业,来自职业工作的切实过程。但对于在校师生来说,得到的评价往往有滞后性。课堂中强调的职业工作标准,通常来自书本、规范、经验或是教师调研学习,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否从内心深处认同不得而知。

自身的体验,是职业工作的评价标准在课堂获得认同的最好证明。为加深学生的体验印象,本次调研的问题多需描述形式回答,因此教师采用词频法分析这些答卷,从而得出结论。(图4)

由于数据本身并不复杂,问题也不多,教师用课件形式展示答卷的原本面貌,并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调研的结论,一目了然。当看到结果,得出“亲切、友善、耐心、细致的职业形象是良好的服务意识的体现”的结论时,不约而同,频频点头。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情感目标设定为“建立亲善、耐心的职业形象意识”。通过双向认知的形式,教师精心设计,高效提炼,学生好奇体验,踊跃尝试,使得教学中关于良好的职业意识这一课程思政内容,从体验到尝试再到深化认同,水到渠成。

四、基于双向认知的融合式职业情境运用的反思

(一)双向认知策略的优势、不足与拓展思考

1.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熟悉职业工作

双向认知的举措,原为解决学生对职业生活的认知不足问题,希望语文课堂中的职业情境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通过本课例教学,却有许多意外收获。具体表现在:

(1)前置任务促进学生了解职业,并在真实场景中交流应对。前置任务中,全级98名学生中共有82名学生参与了调研活动,并填写有效问卷,占年级总人数的83%。绝大多数学生克服了畏惧,询问前台人员,并进行交流。在学生看来,这是一次挑战,因此,完成调研后,学生们争相讲述自己体验的过程与感受。调研既是课堂中职业情境引入的经验基础,也成为参与学生的一次社会生活经验。

(2)以扮演客户身份参与调研过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练习的勇气。调研的方式是询问课程,从专业的咨询人员身上,学生体验到咨询介绍的基本态度与方法,并迁移到课堂练习中。

(3)基于调研的结论,既是课堂学习评价标准的证明,也是教师教学反思的客观依据。

2.双向认知策略的局限性

教师授课的文秘专业属于服务类专业。服务类专业相对来说职业特征的显性表征比较明显。用这种客户扮演,观察职业工作的某些内涵的渠道较多。但还有相当多的职业工作场所是封闭的,较难观察到,需要深入企业实践才有机会实现,本课例的调研方式对这部分职业情境的创设需另辟蹊径。

3.关于双向认知策略的拓展思考

双向认知的初衷是希望语文课堂在涉及职业生活时,既有教师的日常积累与筛选设计,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进行调研仅是其中一种途径。只要是基于熟悉了解的目的,集思广益,必定有其他的路径。挖掘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与职业生活的相关素材,结合职业操守,产业文化,新兴科技与语文学习的契合点,创设出有助于语文教学的职业情境,值得继续探索。

(二)融合式职业情境运用的反思

情境创设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弥补学生体验的缺失、生活的错位,为学生的高阶思维培养提供契机与条件。(庄照岗,2021)

课例中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融合式职业情境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了较合适的“路径”和“台阶”,营造知识综合运用环境方面的整合点,也体现了交互协作和探究性。由于符合学生实际,较好地推动了“介绍”语言向综合式运用的练习进展,学习过程中学生均乐于交流、分享与反思。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课例中情境创设的合理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可以普遍地应用在各种职业场景中,且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不受设备、技术的限制。同为“介绍”,课例中的场室介绍是通过介绍学生熟悉的日常使用场室,在熟悉内容的情况下,更便于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态势的自然大方。

语文课所体现的职业特点,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书面和口头形式表达的。如果从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与目标达成看,企业的工艺流程与校园技能学习的过程通过文字或口头说明时的方法相仿;行业的规范形象与校园中的社群活动交流相仿;职业的沟通心态与师生的沟通心态也有共通处。

五、结语

课例中的双向认知的融合式职业情境创设策略基于教师个人的思考,在运用中有效地触发了学生“介绍”表达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对职业情境的认知水平,引入恰当的职业情境,并多层次地运用,确实有利于语文课堂的效率提升。

作为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师,在课堂职业情境创设过程中,除了不断积累对职业生活、社会生活的观察经验外,还应重新审视我们工作生活的校园,挖掘校园生活中与职业生活相关的整合点,让课堂中职业情境的创设更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提供更多高效学习的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课题“目标导向下的中职语文企业实践教学法构建”的研究成果,编号:201907Y167;项目负责人:陈怡莺。]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双向调研创设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创设未来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朴素高效的双向快充
例说乘法公式的双向应用
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