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教学要注重“三化”

2021-01-03 23:13邹红丽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王冕三化古诗

【摘要】引导初中生对我国一些优秀古诗文进行学习,对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背景,对“引导多元解读,让古诗学习有深度;借助整合教学,让古诗学习有广度;借助读写结合,让古诗学习有厚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古诗;三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4-050-03

【本文著录格式】邹红丽.初中古诗教学要注重“三化”[J].课外语文,2021,20(34):50-52.

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中,有“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那么如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呢?这就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另一个要素是相应的教学方式。笔者以为,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首先要选择具有文化要素的内容,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诗具有这样的内涵,因此引导初中生对我国一些优秀古诗文进行学习,对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优化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当前,由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古诗越来越受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对古诗的阅读以及理解的考查越来越多,对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在笔者多年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词以及古诗词教学的相关方法。

一、引导多元解读,让古诗学习有深度

以从诗中刻画出相应的意境开展教学,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这其中的道理在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积累语言知识还是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进行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完成,学生在情境中加工知识与形成素养的效率也更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如何带领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古诗,深入挖掘古诗的内涵,感受我国优秀诗词文化的魅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让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进行品读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探究性解读古诗

大多数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是作者从生活中获取的,尤其是中国的古诗,都是诗人丰富的生活体验与认知的高度浓缩与积累,很多古诗都饱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可以说是对生活的情感诉说,所以人品决定诗品,诗人的创作思想、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学生通过探究性解读的方式来面对古诗,尤其是在这些古诗词所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往往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加顺利,对古诗的理解更加形象,所形成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

例如,《墨梅》是由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而王冕也是吴敬梓笔下的“名流”。小学五年级有一篇文章叫作《少年王冕》,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了解王冕的一生,王冕出身寒微,依靠给人放牛维持生活,经常边放牛边学习,最终自学成才,成为大家知晓的诗人、画家。其也曾想过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奈何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区别对待汉人,他参加了多次都未上榜,因此在看穿残酷的社会现实后,放弃了当官的念头,也一概拒绝达官贵人的辅佐出仕邀请,晚年独自隐居山中,住草屋,种梅花。王冕不仅种梅,还画梅,也咏梅,给自己的草屋题名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王冕即使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也绝不当官,可见其淡泊名利,高风亮节。读过王冕作品的人,都能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淡泊名利以及不好权贵也不向权贵低头的意志。

在课堂开始导入诗歌时,教师就先围绕王冕爱梅、画梅、咏梅的经历做了简单介绍,这不仅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好奇——为何王冕爱梅?对梅有特殊的感情?王冕对梅的情怀是否和别人一样?在产生一定的好奇后,学生将会更集中地投入诗歌的意境中。相应地到了教学的最后,学生最初的疑惑也会得到解答,所形成的答案也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二)引导深度化解读古诗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时代背景,都能找寻到当时文化或是政治的影子。因此教师要多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把握诗歌特有的文化内涵。成尚荣这样认为:“语文作为文化的一种,需要被发展和创造、提炼和升华,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深层内涵,感受到语文的无限魅力。”在元代,题画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因此元代的题画诗十分具有文化意义和研究价值。那么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墨梅》,深入挖掘诗中的文化,并让学生有所感触和感悟呢?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文本时,要找到切入点,可以抓住“洗砚池”这个典故,在课堂上对学生稍加提示,通过王羲之的故事可以联想出王冕勤奋学诗作画的场景。

例如在教授《墨梅》时,由于《墨梅》属于题画诗,如果学生懂得欣赏画,将对掌握诗歌内容极有帮助。因此在带领学生鉴赏画时,教师会先播放悠长的古琴声作为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画的意境中,为学生后续更好地了解画的内涵作铺垫:你看一枝倒挂嫩梅,枝条繁多茂盛,枝头缀满花朵。这是借用繁梅的形式来突出孤傲气概的艺术方法,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在无形中,学生陶醉于诗画的意境中,感悟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和思想,享受文化的熏陶。

深度化解读实际上追求的是思维的深度,思维来自学生对古诗的具体加工,基于古诗本身,将学生探究的视野拓宽到作者的身世经历、作者创作的背景等,深度化解读的过程就能够真实发生,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在深度化解读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借助整合教学,让古诗学习有广度

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升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知,教师开始认识到教学不能仅凭教材,教材只是一种文本资源,想要学生更深入掌握文本内容必须要融入实际情况,也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丰富教学资源形式,借助多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寻找多种成长途径已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可以说,具备多种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是教师走向成熟的象征之一。

对于教师而言,将课程资源整合意识带到古诗教学中,也是极有必要的。笔者在不断探索中,发现了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引导组合式阅读

所谓组合式阅读,就是在保证达到阅读目的的前提下,从多层面选取多篇和教材有关的文章,组合成不同的形式一起阅读。在组合阅读中,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发现不同文本间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教师教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关键词上。这首诗美丽的景色中也饱含了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诗人通过景色传达了自身的情感。这种“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就是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会朗诵诗歌以及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后,教师设计了“置身诗境,感受画面”与“源景明情,深度感悟”两个板块,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教师先抛出“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乐府《青阳渡》),“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江洪《咏荷诗》),“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李亚如《采莲曲》)这三句描写荷叶荷花的诗句,然后要求学生进行组合阅读,体会其中的意境。学生在组合阅读中不但体会到了荷叶荷花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带来的强烈的感官体验。

在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感情时,教师又选取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作为教学资源。在体验两首诗的过程中,虽有同样的情感表达,但各自的表现方式又大不相同。在其一这首古诗中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作者伤感离别之愁,教师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学生将能更清晰地把握古诗的内涵与情感。

在组合文本资源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把握难易程度,围绕课本的重点进行设计。并且在教学时切勿将范围定格在一篇文章上,要学会长远考虑,将课内学习课外阅读联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引导比较式阅读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形式相似的或者相对的两篇文章或几篇文章整合起来,通过比较的手段达到阅读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冬夜读书示子聿》与《观书有感》这两首诗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抓住两者的一个联结点。从这两首诗来看,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是说理诗,但不同之处就在于各自的说理方式。因此将两首诗整合起来教学的话,将更有助于加深理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古诗感受到古诗的深意后,教师就会提示学生,就两首诗的说理方式总结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明示”,从文中的插图就可以看出,因为插图为寒冷的冬日夜晚,陸游正在教小儿子读书;有的认为是“直接告诉”,其实“明示”与“直接告诉”是同一个意思,而“直接告诉”则更加通俗;有的还认为是“直接说理”,因为是说理诗,所以这种说法会更加准确。关于《观书有感》这首诗的说理方式,学生大都认为是“借景说理”以及“借物说理”。最终,学生归纳出两种说理诗的表达方式:直接说理,通过关键字词,学生就可以发现古诗的内涵情感等;借景说理,需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再做相关联想,才能找到蕴含在景物中的道理。在“比较说理,总结学法”这一板块中,师生关于某一事物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看法,在这种思维对接中,学生对问题的感知也将会更深刻。

比较思维是建立在事物的同异性的基础上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构建比较思维的框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感知力。学生在认识到事物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还能拓宽眼界,加强鉴赏能力。

三、借助读写结合,让古诗学习有厚度

由于古诗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年代对学生来说,都过于遥远,且作者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习惯都和当前的作品有着较大的不同,以及大部分学生还处于爱玩的阶段,还不能够定下心来细细鉴赏诗中的深远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因此古诗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行随堂练笔,将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主要可以采取下列形式。

(一)基于教材插图,引导读写结合

在很多课本中,故事旁边都穿插了相关的图片,多数是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或是时代背景。学生通过这些插图可以适当展开联想,自主体会古诗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善于应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笔,加深课堂印象。

例如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教师先让学生熟悉古诗旁边的插图,并展开联想进行练笔。由于图片的直观性,学生很快就根据插图定位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上,通过多视角的分析,选择多种修辞,最终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生:如图一样,娇嫩的杏花正在春光中盛开着,满簇的花枝都争先伸出了墙外,如此景色,不难想象园内的满园好风光。雪白的梨花像一朵朵白云,与红嫩的桃花相映衬,实在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

生:春雨过后,潮湿的空气还残留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叶绍翁应朋友的邀约,踏着雨后春泥兴高采烈地来到朋友家,哪知正逢朋友外出,被关于门外,却又在门外看见那一株伸出墙外的红杏,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在想象练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进行自主联想和思考,边想象图中景色边创作,在创作中充分感悟古诗的魅力。

(二)借助教材空白,引导读写结合

很多古诗为了不定格结局,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在高潮之处就会收笔,让读者意犹未尽,不断遐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情节点,引导学生基于整首诗所想表达的意境进行补写,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学《示儿》时,在解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时,引发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学生都将关注点集中于:抗金大业最终结局如何?宋朝最终是否真的归于统一?陆游的儿子是否真在祭祀时向父亲告知这一好消息?于是教师抓住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补写,学生都写下来各自的看法。

生:我认为宋朝最终归于统一了,因为宋朝有像陆游这样精忠报国的人才,统一是必然趋势。

生:根据历史可知,南宋最终没有实现统一,陆游的心愿也自然没能达成。真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没有战争。

借助补白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古诗内容和内涵的认知,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古诗所包含的道理。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如同葡萄树成长的过程,其所拥有的能力、知识就如同树上渐渐生长的一串串葡萄,而品格、情感、意志就如同葡萄树的支架,如果支架没了,整棵葡萄树就会立刻瓦解倒地,直至腐烂!因此构建能够支持学生成长的支架极为重要。愿优秀的古诗文化能够成为支撑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坚实的力量,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升自身的价值审美。

参考文献

[1]郑宏岚.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2]陈新强.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7(9).

[3]马丽丽.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6(4).

作者简介:邹红丽,女,1976年生,山东莱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省、市、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区骨干教师。

猜你喜欢
王冕三化古诗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