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从工具性教学还是人文性教育上来说,都是學生主体在知识学习和思想认知上的一种渐进性发展过程。在这种“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完善到渐趋完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不仅是无可规避的,还是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客观现象和基础前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动态生成资源,并能善于实现“变错为宝”“化误为美”,既可切实体现“以学促教”新课程理念,又能让学科活动因“错误”而更加丰富多彩。本文立足小学语文课程活动视野,在简析学习错误资源基本内涵和妙用意义基础上,拟就信息化背景下合理利用“错误”现象角度,试对此提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错误资源利用;信息背景支撑;教与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4-026-03
【本文著录格式】吴军霞.变错为宝生成精彩 化误为美促进和谐[J].课外语文,2021,20(34):26-28.
教育永远是一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遗憾艺术,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反思、进取和创新。教师是这样,学生也同样如此。尤其从学生角度来说,有学习的地方就一定有“错和误”,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面对不断出现的“学习错误”,教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是被动式地纠误改错,还是善于利用错误资源积极主动地“变错为宝、化误为美”呢?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其答案也是不言而明的。本文认为,教师主动地“迎接”学习错误,并善于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转化”错误现象,才能在实事求是中引领学生不断地“求取真知、学做真人”。在信息化教育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妙用”来生成精彩、促进和谐呢?
一、简要解析“学习错误资源”基本内涵及其意义
所谓“错误资源”,顾名思义,是指出于种种原因的主客观存在,学生主体在实际教与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典型性“偏差或失误”。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说,这些“错和误”是永远存在的,也是学习与认知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最重要也是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面对这些“错误”现象时,不同教师所持有的态度和行为并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有些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消极性态度中,“被动式”地去纠正错误,力图通过“销号”尽量地减少错误的发生或再发生;而有些教师则不然,他(她)们把这些错误现象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并把引领学生纠偏改错视为一种良好“契机”,进而在“变错为宝、化误为美”中不断地赢得主动,在学科活动中更多地生成精彩,在促进和谐中引领学生逐步走向令人期待的良性发展道路。
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善于利用“错误资源”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概括地说来,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有利于”上。一是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心理。小学生发生了学习上的错误,第一感觉往往是“难为情”或“害怕”来自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阴影。妙用这样的学习错误,就会变相降低这种思想负担,从正面角度帮助学生“思错、纠误”,在逐步树立“纠错追因”意识的同时,有效培养他们的辨析与解决、探究与创新等能力。尤其对潜能生、学困生来说,更能开辟积极转化的新天地。二是有利于提升班集体教学质量。班集体是由众多学生个体构成,他们之间客观地存在程度不同的“个性差异”现象。教师善于把“错误”现象转化为“美丽”资源,对当事学生是一种正面帮助和有效激励,对于其他学生同样是一种间接提醒和积极引领,久而久之,就会在“前拉后引、相互促进”中赢得整体性进步。三是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学生群体与教师一样,既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常态现象。教师不应该为此感到烦恼和无奈,而是要勇于正视、积极面对、善于利用。这才是客观与公正、才是格局与气度、才是责任与担当。
随着教育信息化特质不断深化,尤其在“教育微时代”大背景下,教师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这种优质资源,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学习错误资源,既可在事半功倍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并提升其学习能力,又能在学用结合中更好地引领并促进教学相长,从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双赢”效益。
二、对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错误资源的利用和研究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力量,教师应正视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努力地站在学生角度,善于观察、了解与分析他们的学习“障碍”,敏锐地洞悉并挖掘学习错误的现有价值和内在潜能,因势利导、因人而化、循循善诱,让错误变成精彩和美丽,努力构建和谐相生的教学关系。就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妙用学习错误资源呢?
(一)以教材活动为由,在错误妙用中引领深度学习
凡是教材内容都是历经淘洗或认真选择的,无不具有经典性或精髓性特征,始终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指令性和指导性,它们既是开展学科活动的基本素材,也是引领学用结合的主要依据。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在常态化教材资源活动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资源”现象。教师应本着“生本学主”指导思想,在合理妙用中进行正面应对、积极诱导,进而在善教乐学中引领学生不断地走向深度学习。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总有一些学生把“东入海”错背(或写)成“入东海”。鉴于此,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借助中国地图和黄河流域课件,向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析:我国濒临的四大近海自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相互之间的分界处在哪里;黄河自西向东流入我国唯一的内海——“渤海”。而诗中所说的“东入海”,即是指黄河向东流入“渤海”之意。在如此信息手段支撑下,不仅解决了错误现象,还引领了深度学习。
(二)以生活链接为由,在错误妙用中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地成为教育。”尤其语文学科,既是“母语”学科又是“母”学科,无论从知识起源还是应用发展来说,与社会生活存在“无可分割、深度融通”的紧密关系。只有把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投放到社会生活大背景下,才能切实体现内涵、价值和意义,并充分激活应有的生命力现象。与之相反,语文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润泽和滋养,其经过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比如《祖父的园子》,在学习“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时,有学生质疑如下:榆树如何会“冒烟”?树叶怎么像蚌壳一样“闪亮”呢?针对这种“质疑下的错误”,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了与课文内容相应的实际生活图景,并把阳光照耀下的雨后榆树叶与“蚌壳”进行类比,让小学生在眼观心悟中切实感知作者的观察力和精准度。
(三)以资源拓展为由,在错误妙用中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几个例子。”叶圣陶这一著名的“教材例子论”,一方面在于强调教材资源的优质特性;另一方面更在于启发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其他资源,更多更好地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并不断放大资源利用的良好效应。有一次,笔者根据教学需要,把《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故事篇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开展“相同题材”导向下的“多文本共读”活动。到了讨论交流环节,当笔者谈到“炸药如今成为发动战争的工具”话题时,有部分学生提出“当初诺贝尔不发明炸药多好啊”。针对这种“错误”想法,教师通过一体机搜寻并演绎了炸药在工业生产、交通筑路等方面的实际运用状况,还播放了炸药发明之前的一些人类战争场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全班讨论“战争与炸药”之间的关系问题。最后,经过研讨、梳理和总结,大家一致认为,发明炸药是诺贝尔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把炸药运用于战争则是战争者的“错误与罪恶”。
(四)以读写互动为由,在错误妙用中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就语文学科活动来说,阅读与写作不仅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还在其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半壁江山”份额。理论与实践充分表明,阅读与写作贯穿在语文课程中的各类活动环节,教师善于把两者良性互动起来,既可从中攫取善教乐学下的“1+1>2”效益,又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自信心,对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大有裨益和促进之效。比如,在一次读写互动现场作文比赛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小学生把“戴红领巾”写成“带红领巾”。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种“错误”,教师特意制作“课件”并展示如下:上学期间,在学校大门口,有些学生把红领巾或拿在手里,或放在书包里。校长批评他们没有“戴上”红领巾,学生说自己“带了”红领巾。争辩后,他们才明白校长说的意思——自己只是“带了”却没有“戴在脖子上”。如此形式的“视听盛宴”,终于让大家明白了“错误与错因”。如此现象从此销声匿迹。
(五)以情感体验为由,在错误妙用中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在于强调——“情感体验”下“学用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纠正“学习错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什么有些问题教师一再强调却效果不明显呢?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姑妄言之,学生姑妄听之”。如果让学生历经“情感体验”,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外阅读交流时,当用多媒体介绍小海伦不怕困难、勤学苦练的故事时,有些学生惊讶不已,到半信半疑的样子。笔者灵机一动,让每位学生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闭上双眼,跟着多媒体听读默写一段话。当大家睁开眼睛“欣赏”各自作品时,有些人不好意思让同伴看,有些人在短暂的笑声后迅速不好意思起来。“刚才不是有人不相信吗?为什么笑声很快不见了呢?”尽管笔者再三追问,全班依然一片静寂。为什么?因为这种自主体验真正地触及了其内在情感,让学生懂得了“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个道理。情感体验的教育效果可见一斑。
(六)以德智互动为由,在错误妙用中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语文中不仅拥有智慧和真理,还蕴藏丰富多元的德美元素。”在语文课程活动中,教师善于把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相互融合起来,不仅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要求,还是学科活动的应有之义,更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一流传千古的信条式经典之言,切实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双重性”要求。尤其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优势特点。在启蒙教育这一无可逆转的原始黄金时期,教师善于利用语文优势功能,对儿童进行“德智互动”下的全面教育与有效引领,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深远影响。比如,在校园发生水资源浪费时,在发生乱扔乱跑行为时,在出现忤逆家长、顶撞老师现象时,在出现懒学怠学行为时,教师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历史上和社会生活中的其人其事、现象道理呈现出来,以此有效教育并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结论
在社会生活中,谎言有“恶意”与“善意”之分。同样的道理,错误也有“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学习错误”现象,教师都可把它们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合理化使用。就小学语文活动来说,每当做到“化错为宝、化误为美”时,每当实现这种美好期待时,就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内心禁不住地为自己鼓掌。所以说,教师应为之努力贡献心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建华.巧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错误”资源[J].小学教学参考,2009(33).
[2]张燕.从“误”到“悟”的经验成长——小学生语文学习中“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3]周亚新.因势利导,变错为宝——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6(3).
[4]王勤洁.让“错误”变废为宝,成为一种美——语文课堂中开发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5).
[5]饶友梅.小学语文课堂“错误”资源有效利用教学探讨[A]//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C].2019.
作者简介:吴军霞,女,1983年生,江苏如皋人,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