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的另类展现

2021-01-03 14:11郭书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后母俄狄浦斯周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文艺作品的更加新奇独到的视野和评论标准,其核心理论就是对“俄狄浦斯”这一西方传统故事情结的论述。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品《雷雨》是植入这一理论在中国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雷雨》故事里面构筑的情结既具有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含义又具有浓重的中国气息,因此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在作品里通过“俄狄浦斯式”的情景的展现最终达到了具有宗教意义上的救赎和自我的救赎。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阐述

“俄狄浦斯情节”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来自弗洛伊德最重要的理论,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妒忌、仇恨的心理。后期弗洛伊德对自己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他认为俄狄浦斯情节不仅仅存在于儿子和母亲之间,兄弟姊妹之间的嫉妒、乱伦等也是这种情结的变形。纵观曹禺先生的《雷雨》,不难发现里面充盈着大量的俄狄浦斯情节,更有甚者将《雷雨》视为中国版本的《俄狄浦斯王》。当然,《雷雨》不是翻版,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上的新的果实。

二、《雷雨》“弑父情结”的展现及深层内涵阐释

传统意义上认为《雷雨》这部作品中的弑父情节主要集中在两条线索之上,一是关于男主人公周朴园和儿子鲁大海之间的感情纠葛,这里面如果细致地来看又分为私人和公务两个细小的线索。从表面也就是私人情感这一条来看是周朴园和遗弃的儿子鲁大海父子相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公或是深层意义来看是以儿子鲁大海为代表的无产工人阶级和以父亲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产阶级之间的等级对立和抗争。鲁大海母子从小就被周朴园赶出周家大院,因为他们母子阻碍了周朴园继续前进的步伐,阻碍了周朴园的大好前途,这正是俄狄浦斯故事里“弃子”的表现,为了一己之私,他泯灭了良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和女人,这是鲁大海和父亲周朴园之间的私人矛盾。可以很清晰地表现出大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酷无情和卑劣的手段。同样的故事的矛盾升级也正是围绕这个来延伸和展开的,也就是《雷雨》中强烈的现实意义所在。《雷雨》中的鲁大海以工人阶级的身份出现,其生父周朴园则是资本家,是资本阶级的代表,为了攫取最大的利润,周朴园不断剥削和压榨工人们的血汗钱,鲁大海代表工人来进行谈判,由此从人物阶级背景设置来看,父亲和儿子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和冲突,为对抗和“弑父”埋下了铺垫。

以上是《雷雨》中周朴园和儿子鲁大海之间的爱恨纠缠。另外“弑父”的情节同样在周朴园和儿子周萍之间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周萍虽然贵为周家的大少爷,但是周萍自小就被父亲送到乡下寄养也没见过自己的亲生母亲,只知道是三十年前就死了的,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从小开始就缺少父爱和母爱,因此他对自己的父亲抱有仇视。故事里也是这样说的,他每次见到自己的父亲总是唯唯诺诺,完全没有普通人家父子之间应有的温暖和和睦。另外,由于从小生母的离开,周萍从小缺乏母爱,作为后母的繁漪始终无法替代亲生母亲在他心中的地位。父亲的威压始终萦绕于他,在他的眼中父亲就是权力的象征,对于自己的父亲,周萍只有敬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周萍逐渐形成了一种偏执的倔强和只会服从的性格。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父亲又爱又恨,充满了嫉妒和仇视,并且始终与这种心理做着痛苦的斗争。最终他选择占有自己的后母,取代自己的父亲。周萍对父亲的憎恨并表示“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两个亲生儿子都对周朴园有着深切的恨和仇视心里,都或多或少有意识无意识的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中“弑父”情节的展现。表面看似父与子之间的私人仇恨,其实质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冲突,压迫与被压迫者的反抗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对立。

三、《雷雨》“恋母情结”展示及深层内涵阐释

《雷雨》丰富和发展了“恋母”这一情结。首先是周萍和后母蘩漪之间的乱伦,其次是周萍和有着血缘关系的妹妹四凤之间的爱情悲剧。周萍和后母蘩漪之间的爱恨纠葛是整部作品中最具精彩的部分,也是俄狄浦斯情结中“恋母情结”最明显的体现。

从作品中的描述中来看,周萍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形象。首先他是周家的大少爷,他不得不遵守着这个大家族里的各种规矩,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又充满着激烈的斗争欲望和对自己父亲强烈的不满,这样看周萍其实生活的很压抑很痛苦,他需要感情的发泄和倾诉,他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了以后悲剧的发生,他和后母的不伦的恋情是迟早的事情。而繁漪同样是一个矛盾而又悲剧的女人。繁漪出生高贵并且正值花样年华,由于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在十八岁的年级嫁给一个比自己父亲都大的人做小妾。这种婚姻本身是一种变态和畸形的,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政治交易。无论是年龄还是精神层面,两者都存在天壤之别,但是周朴园在物质上能够满足一个女人所有的虚荣。繁漪的悲剧在于清醒的认识但却无力改变,她向往真正的爱情但却受到封建制度的约束,精神受到无尽的摧殘,也为后期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因此,蘩漪个很痛苦抑郁的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失望、压抑和怨恨。当这两个内心都有深深的冲突,极度失望,极度压抑,并且年龄差不太多的日日生活在同一个公馆中的两个人来说,恋情的产生是自然的。但他们的恋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两个人内心深层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所以他们的结合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人性压抑下最原始野性欲望的抗争和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蘩漪本身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女子并且会读书诗文,观念上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却嫁给了一个大自己很多岁的老人周朴园,周朴园的事业忙碌和对前妻的愧疚使他无法给予蘩漪最基本的爱情。缺少爱情滋养的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等级森严的大家庭中是无力反抗的,作为一个弱女子只能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欲望,以致到后来有点神经质,直至最后精神彻底崩溃,成为神经病患者。她的压抑需要释放,当时在没有几个人的偌大的周公馆中,能成为她性投射对象的就只能是与她年龄差别不太大,内心同样煎熬、矛盾的周萍了。他们都是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追求自由的人。这是被压抑人性下的反抗。同样的周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压抑子自己,等待着报复父亲的方式和机会,终于他找到了出路,那就是以父亲自居,占有母亲,从而取代父亲。这是一种变态的人性的扭曲,是一种乱伦。

再看周萍与四凤的之间的兄妹乱伦,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变异。周萍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他纠结于和后母之间的乱伦,想就快的逃离这个泥淖,他以为遇见四凤就能让自己解脱,却不想陷入一个更加无法自拔的危险境地。如果说他和蘩漪之间是为了各自的报复和慰藉自己话,那么他和四凤之间是真正的相爱。四凤与剧中所有的其他人物形象都很不相同,她是青春、纯洁、活力洋溢的少女形象,给整个剧作压抑的氛围带来了无限生机。她就像一股新鲜的血液,给这个大的家庭和环境注入了一阵新鲜,宽松,柔和的空气,她使得长期处于压抑之中的周萍也正需要这样的鲜活来摆脱自己与蘩漪之间的畸形的恋情,他在蘩漪的忧郁之下,更加忧郁了,他已不再能忍受这样持续的压抑,持续的忧虑,而四凤带给了他一种重生的感觉。他这一次要真正地爱。的确,他爱得真切,结果也痛得真切。他痛苦于蘩漪的重重阻挠,痛苦于爱情不能自豪地公诸于众,更令他痛苦的是,四凤竟然是自己的亲妹妹。这样真真正正地爱一次,结局竟也这样不遂人愿。周萍无奈,无奈到只能用那把“矿上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与四凤的兄妹乱伦,又是一段带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凄惨爱情。

无论是弑父情节还是恋母情节的展现,其背后都是人性的压抑和反抗,个人如此,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也是这样。《雷雨》里是一群被压抑的人,社会里是一个被压抑的民族,当怨恨积累到一定程度,只会爆发大规模的战斗,就像《雷雨》高潮部分。因此,我们要看到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就像这个题目一样,雷雨过后是晴天和彩虹,那么救赎之后就是光明的前景,它预示着残酷的封建资本主义注定会灭亡,新兴无产阶级一定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奥].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陆草.谈《雷雨》中的蘩漪形象[J].中州学刊,1981(02).

郭书新,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德州市首批教学专家团队成员。

猜你喜欢
后母俄狄浦斯周萍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所有的好终将被看见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捅破那层窗户纸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歌剧《俄狄浦斯王》剧照
周蘩漪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