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联用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

2021-01-03 22:42:06李洋洋宋丹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5期
关键词:腺肌病腹部准确率

李洋洋 宋丹阳

子宫腺肌病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1]。既往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40 岁以上经产妇,近些年,随着剖宫产、人工流产术增多,该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其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临床上,需依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需求,优选科学的诊断、治疗方式。数据显示[2],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灵敏度可达80%,特异度为74%,相较于经腹部超声诊断,准确率更高。随着影像学及超声技术发展,应加大对子宫腺肌病诊断工作的关注度,优选合适的诊断方式,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效果好,不仅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本次实验选取病例比较在子宫腺肌病临床诊断中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效果。陈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95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47 例)与B 组(48 例)。A 组年龄24~53 岁,平均年龄(38.53±4.85)岁;病程11~70 d,平均病程(40.52±9.84)d。B 组年龄25~51 岁,平均年龄(38.42±4.48)岁;病程12~68 d,平均病程(40.41±9.4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确定为子宫腺肌病;②均自愿参与配合本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②恶性肿瘤;③伴有精神、语言障碍;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A 组经腹部超声诊断,选定GE 公司E10型彩超机,科学设置探头频率,以2~5 MHz 为宜。提醒患者于检查前2 h 增加饮水量,充盈膀胱,辅助其取仰卧位,暴露下腹部,均匀涂抹耦合剂,依次检查子宫的横、纵、斜切面,全面检测子宫断面、横断面、底部、双附件等,对肌壁病变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子宫部位、大小、宫壁厚度进行严格记录。B 组在A 组基础上应用阴道超声诊断。开展检查工作之前,提醒患者及时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依次对横、纵切面、半环形进行扫查,观察记录子宫、内膜厚度,把异常病变部位确定下来,予以检查,观察统计血流动力学指标。子宫腺肌病标准超声图像如下:子宫增大,形态异常,肌层回声不均匀,细小增强回声区、低回声区交织混杂于前壁、后壁、宫底等肌壁部位,光点粗糙,强弱不一。子宫内膜线出现前、后移位情况,边界模糊,包膜不清晰,诊断过程中,需对超声结果进行参考,评估正确与否。

1.3 观察指标 ①诊断准确率:分别记录确诊、漏诊、误诊例数。诊断准确率即用百分数表示确诊例数与总例数之比。②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 A 组患者中,确诊34 例、占比72.34%,漏诊8 例、占比17.02%,误诊5 例、占比10.64%,诊断准确率72.34%(34/47);B 组患者中,确诊45 例、占比93.75%,漏诊2 例,占比4.17%,误诊1 例、占比2.08%,诊断准确率93.75%(45/48)。B 组患者诊断准确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1,P=0.005<0.05)。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A 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为(1.11±0.82),动脉搏动指数为(0.71±0.15),血流量为(104.81±10.72)ml/min;B 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为(2.89±0.76),动脉搏动指数为(1.13±0.11),血流量为(72.12±9.65)ml/min。B 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动脉搏动指数均高于A 组,血流量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7、15.586、15.628,P=0.000、0.000、0.000<0.05)。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在40 岁以上经产妇群体高发,诱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其与子宫黏膜下层缺失有关,导致基底层细胞增生,进而形成病变。患病后,患者子宫肌层细胞持续增长,子宫厚度不断增加,初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症状加剧,病变部位会发生变化,呈现纤维化,使患者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临床上强调手术、药物治疗,但周期长,患者难免存在复发情况,甚至合并子宫肌瘤。基于上述情况,就诊时,应及早干预和诊断,便于患者康复。依据子宫腺肌病特点,为患者提供专业诊断,该背景下,应注重影像学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将误诊、漏诊率等降至最低。其中,经阴道超声诊断和经腹部超声诊断在临床应用方面存在差异[3]。

当前,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在临床医学中的推广应用,开展诊断工作时,依据患者的病史、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确诊,其中,超声检查方式最为有效,其操作过程简便、价格低廉,具备无创特性、重复性特征,便于动态观察病灶情况,安全性强。虽然磁共振检查也能够得出清晰的图像,但其费用昂贵,推广度不足。当前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普遍。发挥超声作用对子宫腺肌病进行检查,能够将子宫增大、子宫壁增厚、回声不均匀等病灶问题清晰显示出来。由于腹部超声探头频率低,能够观察到子宫是否扩增,还可查看盆腔深处,但其受制于穿透深度,会使部分细微病灶检查难度增加,出现漏检情况。因而,虽然腹部超声可对病灶部位、性质、血流情况进行有效辨别,但其频率、分辨率等较低,往往容易忽略细微病变[4]。

经阴道超声检查的优势在于探头频率和分辨率高,能够全面观察子宫壁、囊腔细微结构,利于得出科学、准确的检查结果。除此之外,还能够对子宫壁基层血流情况、反应腺肌瘤附近的低回声晕环等辨别。既往研究证实,相较于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高,二者联合应用,极具价值。该背景下,患者无需充盈膀胱,能够避免机体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通过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检查的优点进行综合,使检查结果更加准确[5]。

临床上,依据子宫腺肌病二维声像图特点,将其划分为局限型、弥漫型、前壁型。其中,弥漫型患者子宫内组织呈弥散性侵入子宫层内,故而,子宫外形饱满,前后壁厚度相同。前壁型患者子宫内膜组织显示基层某部位或多个部位遭到入侵,对子宫肌层产生影响,使之呈不均匀、非对称性增厚。通常,后壁层增厚,子宫被膜光滑、轻微隆起。局限型病灶多在基层某部位局限,子宫局部肌壁较正常增厚,突出于子宫表面,导致子宫形态异常,被膜光滑度不足。全面掌握子宫腺肌病声像特征,能够保证诊断过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临床治疗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者诊断准确率93.75%高于A 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联合应用经腹部、经阴道超声诊断方式,能够将肥胖、盆腔包块等干扰因素排除,使图像清晰度、质量等进一步提高,并且,操作过程简便,无需患者憋尿,检查时间短,检查速度快[6]。A 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为(1.11±0.82),动脉搏动指数为(0.71±0.15),血流量为(104.81±10.72)ml/min;B 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为(2.89±0.76),动脉搏动指数为(1.13±0.11),血流量为(72.12±9.65)ml/min。B 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动脉搏动指数均高于A 组,血流量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示同时应用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进行诊断,利于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效果显著。曾有研究[7]选取60 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经腹部超声检查和经腹部超声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动脉阻力指数、动脉搏动指数均高于对照组。该实验结果与本次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再次论证了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此外,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倘若开展计划生育,可用于检查人工流产、刮宫次数等,便于患者在出现妇科疾病时第一时间就医,使宫腔操作次数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在子宫腺肌病诊断过程中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然而,本次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实验时间短,样本素材少,加之部分患者依从性、认知度低,导致实验结果受到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将扩充样本数量,延长实验时间,为后续同类疾病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确保患者能够及早发现疾病并接受治疗,提高康复率。

猜你喜欢
腺肌病腹部准确率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乳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肿瘤的特异度及准确率分析
健康之家(2021年19期)2021-05-23 11:17:39
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的临床准确率比较探讨
2015—2017 年宁夏各天气预报参考产品质量检验分析
猕猴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建立初探
中成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9年12期)2020-01-04 02:02:52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高速公路车牌识别标识站准确率验证法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观察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10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