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琪
(无锡市新洲小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出:“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鉴赏、审美能力。”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常常注重字词句段的练习,引导思维能力的跨越,反复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却容易忽略学生的基础习惯,忽略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这一能力,就可以从识字写字开始。
识字写字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过程,相反,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语文学习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它时常面临困境:
1.识字写字任务加重,学生识写的能力较低,课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规范笔画、巩固生字,令老师、学生、家长都备受压力。
2.教师所用的方法大多局限于教法层面,忽略了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识字。
3.学生识字范围限定在教材之中,远离生活。学生对汉字只是机械性地识记,缺乏动力,回生率很高。
4.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写字指导的作用,写完字后缺乏评价、反馈的过程,导致学生对汉字鉴赏能力的缺失。
根据上述几点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了部分写字“小妙招”,以期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由点及面,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学会学习。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又往往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练就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从实际出发,辅以恰当的方法,引领学生初步学会自我审视、自我评价。
步入中年级,由于学习难度与学习任务的陡增,学生认真写字的意识逐渐淡薄。一次检测,在一道要求“照样子,写出左右部分相同的字”的题目中,笔者班级中许多学生作答时字迹潦草,甚至将两个部分完全分开,一个字都变成了两个。静心细想:这也不能怪孩子,是我们一味强调速度和分数,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基础和习惯,才导致了如今的结果。
经过一番思考,笔者打印了一叠练字纸,走进教室,重新上了一节写字课,并提醒学生时刻坚持认真写字的重要性,并提出要用放大镜来观察字,以此找回认真写字的态度。学生惊讶于中年级仍要上习字课的决定,又对“放大镜”充满好奇和期待。打开练字纸,以“弱、朋、羽”三个字作为例字,学生先各自描红。一分钟后,笔者问道:“谁描好了?”许多小手都高高举起,挑选三份,打开投影,请他们评价描红情况,许多学生都非常“宽容”地认为字描得不错。这时,笔者按下了投影仪上的放大键,字经过一倍、两倍甚至十倍的放大后,下面的议论声也越来越大。“原来这些笔画都没能好好地描在线上。”
“是啊,瞧那横和竖,还歪歪扭扭的呢!”“还有还有,横折本来应该一笔写成,这个字上写了两笔呢。”
通过夸张的放大,学生回忆起了描红的基本原则,再提醒仔细观察观察,左右部分相同的字——左低右高、左窄右宽、靠得近但互不相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用“放大镜”,把课堂的主动权适时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我反思中慢慢体会与成长,扎实基础与习惯,逐渐提高汉字鉴赏能力。
在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再进行练写,缺乏反馈和评价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书写鉴赏能力日渐降低,即使是知道字写得不好,也不愿意擦掉重写。
其实,无论是我们的教材还是配套的《习字册》,都不是直接出示田字格让学生写字,而是把范字放在前头,让学生观察、临帖。学生写完一个字,并不是结束,还要再回过去与例字对照,对照笔画位置,对照间架结构,对照整体字形,不好的地方改正过来,才算是完成了写字的过程。文章不厌百回改,写字,也是一样。
但是,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对照例字改正环节,常常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字仅能做到写正确,但并不美观,更遑论有灵气、有风骨。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草原上的盛会》一课教学中,生字“丰”吸引了我的注意。“丰”字里有三个横画,三横长短不一,间距均匀。其实,像“丰”字一样,有三个横画的字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如春、美、羊……书写要求也重复提及,但孩子们的书写总是不尽如人意,间距到底要留多大,长短差距究竟是多少,总有很多人把握不好。因此,在这次的书写过程中,我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让孩子们观察。在以往学习经验的支持下,他们很快指出:写好字的关键在于三个横画。范写生字后,学生开始自由练写。我下去巡视了一圈,发现还是有许多字的间架结构有偏差,便灵机一动,挑选了几个写好的学生作品,回到讲台上。先提醒学生轻轻放下笔,小眼睛看过来:“要想把字写好,除了认真读帖、临写,还要学会用‘比一比’的方法,让自己的字更加美观。”我将学生的字和例字渐渐拉近,直到完全贴合,两相对照后,就能非常直观地发现有的字三横的间距不均匀,上边靠得近,下边离得远;有的字长横过长,短横过短,整体不协调。学生连连点头,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题所在,也有了修改标准,再自行对照例字仿写,整体便有了很明显的进步。
通过这一次的实践,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比一比”的写字方法,并能简单运用。后续学习“点”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四点底是全字的难点所在,一点朝左,三点朝右;两侧点较长,中间两点短;点与点间距离均匀。在练写过程中,很多学生立刻回忆起了这一方法,将自己写的字与原字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修改,以实际为依托,学以致用,实现了写字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是集各种感官于一身的结合体,课堂上,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来教授知识,即学生观察和老师提示相结合。但单一的方式往往会令学生产生倦怠感,降低了课堂效率。除去视听二觉外,还可以引入触觉,伸手摸一摸,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低年级识字写字的过程中,会遇到部分间架结构较难掌握的笔画。如“横折”折角处是尖的,“竖弯钩”折角处是弯的,但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难以区分,常常出错。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发挥“大脑”的思考作用,想办法让学生全方位地直观感受。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先把尖角和圆转处以红色重点标记,引起学生的视觉注意,再让他们观看横折折角尖尖、弯钩弯处滚小球的动画,最后再拿出制作好的“尖角”和“弯钩”的卡片,发挥触觉作用,摸一摸,多方面结合,自然就留下深刻的印象。
运用“摸一摸”的方法进行识字写字,摸索出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学习模式,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的识字过程“动”起来,拒绝死板和枯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从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为起点,提升识字写字的学习、鉴赏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写字方法的渗透,孩子们识字写字的兴趣大大提高。课上教学生字时,笔者常会留一分钟让孩子自己观察写字要点,孩子们也积极主动地和同桌、老师交流自己的写字方法,如写字有顿笔、撇捺要舒展、悬针竖出锋、左右要穿插……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写出的字也愈加像模像样。
看到此情此景,笔者欣喜的同时也在想办法帮他们搭建起展示的平台,为这股热情添一股劲。如准备许多精美的练字纸,每周在黑板上范写一首古诗,再让学生照样子临写在纸上,利用班会课举办“作品展”,让学生尽情地秀出自己的作品,再自己当“小老师”,对作品进行评选,最后将优秀作品张贴在外墙,供老师和同学们欣赏评鉴。同时,也利用此契机加强家校间的联系,将优秀作品发至家长QQ群,凝聚起家校两股教育合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提升家长的认同感,又一次增强学生积极正面的情感,写起字来更加兴味盎然。
渐渐地,孩子们不仅字写得更好看了,也变得更加“能说会道”了。一次次的评赏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由此延伸开去,连语文课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课标不断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地位,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在执行这一新要求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时刻将写好汉字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时刻提醒孩子将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不断保持,以提升学生的学习鉴赏能力,这对他们的未来人生也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