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韫然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春晖小学,江苏 苏州 215300)
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教师对课文基调把握不准等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误。教师在朗读时过于随意,未能注重一些关键词等问题,导致朗读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未能突出朗读教学方法的效果。虽然部分小学开设了早读课,但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朗读内容多等,学生不能够熟练背诵。在小学阶段,如果教师并没有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将难以发挥朗读的作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提升其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其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但出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的朗读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错误的朗读标准,导致学生对视听美感的认知出现错误。特别是女生,她们往往认为只要把声音捏起来便是朗读或者是朗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把全民阅读推向了一个更高层面,而在此背景下,家长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但这也造成了复杂的培训乱象。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目标导向下,学生朗读会更加高效。对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目标的制订,并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朗读教学。比如在学习《慈母情深》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从《慈母情深》这个课题中你能想到什么?第二,这节课的课题是“慈母情深”,如果让你以这个题目作文,你将怎么写?这两个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前置性学习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目标进行朗读,深度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实现深度预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再如,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专门有一章介绍人物的描写方法。在这一组阅读材料中,作者利用各种描写方法,通过文字的描述,将抽象的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小学生能够根据作者描写的人物外貌特征,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人物外貌形象。以《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教学为例,教师先要制订朗读目标,即感知外在形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感知人物的外在形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人物外在形象描写的句子:“他的身量与肌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了”“头部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让学生朗读这两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指出其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教师进行总结:“在这两个句子中,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对人物描写中需要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并具体地描写出来。”其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人物内在形象。教师可以设计学习活动一:遮:遮住刚才交流过的,有关祥子外貌描写的句子;读:阅读剩下的内容;写:写出自己的感悟与困惑。设计教学活动二:教师可以展示句子“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让学生感受祥子的“挺脱”。只有科学制订朗读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朗读。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主题是利用形态描写,感知作者的内心情感变化。在这篇文章中,需要截取一段能够体现出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片段,利用各种细节的描绘,体现出毛主席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情怀与胸襟,这也是毛主席崇高境界的重要表现,在阅读以后,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肃然起敬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和感悟,同时要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以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与能力,分析作者采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具体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毛主席作为普通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时的不同情感态度。例如《军神》,感受细节,体会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任务,比如让学生能够找到文本中描写医生动作与神态的内容,引导学生感知它的情感变化,以沃克医生的角度讲述故事内容。在“求治”这部分内容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感知他对刘伯承的态度有什么转变。朗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内容,深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态度,把握人物内心变化。教师引领学生关注文本的情感,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描写手法的系统性认知,进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首先,注重激励话语语言艺术,积极表扬学生。在语文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应用激励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表扬学生,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成长创设出良好的朗读氛围。语文是一门语言,同时也是一种艺术,语文教师需要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知识,提升自己语言知识素养。在朗读指导中,教师需要注重多样化激励话语的应用,避免多次重复一种激励语言。当学生获得表扬时,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表扬,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同时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当学生获得表扬以后,教师要进一步解释说明为什么学生能够获得表扬,在这种情况下,激励的效果比直接赞扬的效果更好。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激励更多的学生进行预习活动,增强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进而让赏识教育有效融入语文课堂。
其次,通过赏识教育,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发现学生的优点,能够利用激励的话语增强中学生的信心,帮助中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能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并使其能够在课堂朗读中能够集中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说“某某同学的理解非常好,说明他在课堂上有认真听讲”“你的语言毫无感情色彩。老师希望你今后朗读时应增添几分感情色彩”。通过这种简单的课堂评价,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一些激励性评价,如虽然你这次朗读还存在很多不足,但你已经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而且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希望你继续努力。
最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不同,性格不一样,有的学生比较外向,有的学生比较内向,学生也各有优势与不足。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激励话语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朗读热情,挖掘学生的语文朗读潜力。教师可以先选择性格外向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再选择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为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提供一个回答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对外向学生的激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内向学生的表达意愿。当学生不愿意主动朗读时,教师可以使用“你可以的”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实现赏识教育的有效渗透,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朗读中,提高学生朗读效率。对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比如悲伤、开心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得到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提问,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在抓取关键词时,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感知,理解关键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学习《海上日出》这篇文章中,让学生提取关键词句,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日出,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场景,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引导学生思考“你眼中的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根据问题和文章中的插图,理解文章描写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海上日出的场景。再提取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霄,完全跳出了海面”,教师提问学生:“在这个句子中,大家认为哪句话是关键词句呢?”学生回答:“负、冲破、跳。”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海上日出的情境,感受太阳上升过程中费劲与吃力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热爱自然与追求光明的情感。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分享自己对日出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学习《海上日出》时,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
第一,重视技巧与表达方法,教师需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合理地划分每一个句子、读音等,通过划分层次,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现阶段,成熟的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其中内部有情境再现等,而外部有重读、节奏,正是这些技巧,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因为外部技巧是以内部感受为基础所建立的,所以外部表达技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内部感受,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课文。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朗读技巧,并在范读过程中注意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第二,教师要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采取生动灵活的声音形式朗读出符合学生审美的作品,最终达到以声传情的朗读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学习中,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清晰的朗读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新语文朗读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朗读评价,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