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2021-01-03 12:41谭晓萌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7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发展

谭晓萌

(青岛西海岸新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青岛 266400)

随着环保理念的增强,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绿色金融政策、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绿色债券、绿色信贷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相对而言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的发展有所滞后。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注重全面性及可持续性,本文以此为主线研究了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一、绿色金融主要产品

1.绿色保险

在绿色金融众多产品中,绿色保险属于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仍处于试行阶段。当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为主要绿色险种,一方面可在保险公司协助下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实现对企业的多方共管[1];另一方面可对受污第三方实现有效补偿,达到快速理赔的优势。考虑到绿色农业在发展层面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存在天然弱质性,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受损较为严重,需要在大灾保险方面有所偏重,达到缓解“三农”问题的效果[2]。当前,我国在此类保险的投放方面已经应用于部分农业重点区域,作为新型绿色险种生态保险,也开始尝试涉足旅游区。

2.绿色信贷

在商业银行中实施绿色金融政策催生了银行成立绿色信贷委员会,大型商业银行纷纷设立绿色信贷专项统计口径,将重点放在绿色农业、绿色交通、资源循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对存在高污染现象的行业采用一票否决制。按照银保监会相关统计数据,绿色信贷占贷款总额规模可达到10%以上[3]。我国首家赤道银行为兴业银行,在商业银行中其绿色深度最高,绿色贷款可达到总贷款额度的14%。作为大型政策性银行,国家开放银行全面加强绿色信贷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贷款政策。绿色金融环境下,绿色信贷对企业具有明显导向作用。考虑到贷款额度、贷款权限、贷款资格,不少企业为了达标,更重视低污染排放量的发展,为建设环境保护型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4]。

3.绿色股票指数

绿色金融中,绿色股票指数为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绿色股票指数可分为绿色环境指数、环保产业指数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数三类。绿色股票指数的发展目的在于督促上市公司更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强环境治理,从内部加以改进不断节能减排[5]。当前我国绿色股票指数的施行时间并不长,无法形成特色指数,受众范围相对较窄。但根据绿色股票指数相关数据,我国在此方面虽说发展规模较小,但仍具备较大潜力。

4.绿色发展基金

绿色金融的的发展不能仅仅将目光盯着政府的政策支持,还需要积极开拓市场募集等方式来构建绿色基金。绿色基金则主要向新型环保、绿色交通、新能源等绿色项目来进行投资,帮助绿色新技术获取更多的发展基金,并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效益[6]。社会的绿色发展应是全方位的绿色发展,例如绿色公共基础设施、绿色生态、环保建筑、绿色交通等等。绿色发展基金的创设,有效的盘活市场资金,将市场基金引入到绿色发展领域上来,大幅度改善城市的污染,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5.绿色债券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下绿色债券的发展速度最为迅猛。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发行国,在专项绿色债券中,清洁能源领域占比相对最多,主要涉及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领域[7]。随着绿色债券的不断发展,相关市场建设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化、正规化,在行业标准方面也处于不断完善状态。承销商数量显著上升,且证券公司也可参与其中。

6.碳金融

在众多绿色金融产品中,碳金融相对更具高端性,是为了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形成的一种市场机制。划分温室气体排放权总额度,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状况、规模等获得排放量,若需要增加排放量则需额外购买[8]。早在2011年,我国就在广东、上海、北京等7个省市进行碳金融交易试点并获得了显著效果,现如今碳金融及其衍生品正在全国上下推行。

二、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不完善性首先在于发展理念不深,绿色金融项目的短期收益并不显著,因此地方政府可能并未看到其长远效益。加上项目成本偏高,因此难以得到政府青睐。同时在政绩考核中,绿色GDP的所占权重并不高,在政绩观念下,地方政府对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不足。在监管体系方面,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是主要管理者,需要对绿色金融客户实施事后监管以及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监管。一方面,绿色金融相关事后监管存在疏漏,金融机构在短期效益驱使下信息披露机制不全,绿色金融客户监管门槛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以及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方面仍存在不完善性。加上产品制度不明确、信息不对称,造成绿色监管存在盲区、金融机构可能钻漏洞而导致监管不到位[9]。

除此之外,绿色金融体系绿色发展目标不同,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中央的相互协调下才可保障绿色金融体系处于健康发展状态。金融机构需要对各项政策加以落实,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加以创新发展;地方政府需要传达政策并监督金融机构是否规范化发展,是各项政策实施的关键环节;中央政府则负责出台相关政策,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加以激励[10]。在短期利益方面,三者的利益并不存在明显一致性,金融机构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矛盾体,地方政府在当地GDP影响下难以给予绿色金融发展过高权重,目标的差异导致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在执行效率上无法达到理想程度。在绿色金融供需方面同样存在不平衡性,相较于普通金融工具而言,绿色金融工具存在频繁信息披露、绿色专户等隐性成本,其成本优势并不明显,地方政府在风险补偿、财政奖励补贴、担保增信等方面支持力度存在限制。

2.相关标准有待统一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下,标准仅包含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两个产品。虽然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市场的主要产品,但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逐渐扩增,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产品同样处于扩充市场份额状态,单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11]。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逐渐增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产品虽说可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但由于绿色项目认定标准缺乏明确性。站在金融机构角度来说,需要在自身利益基础上留下更多空间给非绿色项目操作。但从第三方绿色认证机构角度来说,由于大量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的涌入,服务市场缺乏独立性,绿色认证机构评估结果缺乏权威评估机构的客观性认证,部分非绿色项目存在投机取巧情况。

当前我国金融产品标准以及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基本明确,但在标准体系上尚未形成统一化。以绿色证券为例,环境披露标准和产品标准存在多个对应标准,在标准体系中部分指标呈现交叉性及不兼容性。尽管当前我国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项目标准界定模糊,绿色金融“漂绿”现象屡见不鲜,信息披露明显不足,对国内绿色业务的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

3.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的产品种类仍有待丰富,原生性产品占据较大比例,例如绿色信贷,但在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及派生性产品方面还有所缺乏,资源配置的失衡性对绿色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制约。虽然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主要依靠政府政策,中央政府处于顶层设计位置,但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才是未来的主体动力[12]。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机构在知识服务、中介评估等方面的专业机构设置较少,机构模式较为单一,在此方面呈现出制约性状态。

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创新性与信息化方面,若信息不对称将无法完成共享机制,直接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拓展与有效覆盖。由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无法得到有效的设施建设匹配,因此其实践能力受到制约,绿色金融产品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动力,导致部分绿色项目无法获取市场的青睐。从理论角度来看,绿色金融属于交叉学科;从市场角度来看,其被归纳为新型金融业务,并具备环境、经济、金融知识等相关学科。由此引发的人才危机可见一斑,在未来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建立在人才战略基础之上。

三、绿色金融发展优化路径

1.发挥政府统筹作用

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需要政府加以支持与健全。一方面,支持能够增加政府对绿色金融的税收减免及财政补贴,增加政府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投资与采购,撬动域内外私人资本投资,推动绿色增长。另一方面,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有所支撑并良好的贯彻落实,针对现有问题结合经济形势变化对法律法规适当的修订、完善与调整,提升政策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政府部门需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培养,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意识,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积极发展当地低碳环保产业,通过培育绿色金融典型示范区带动大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金融发展。政府统筹具体而言,首先可通过对银行之类的贷款性金融机构环境法律责任加以明确,对商业银行法条款不断完善,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信贷融资项目的风险及环境责任,让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得以规范。其次,可开展试点工作并累及相关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后逐步推广,将环境污染损失赔偿标准及风险评估标准细节化,做到有法必依。

2.建设相应机构

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提在于相关机构的建设,各级政府部门也需加以协调。具体来说,首先可成立绿色投资基金,以基金的专业管理经验让绿色投资项目提升盈利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尝试PPP模式产业基金,让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至绿色股权投资中,让财政缺口得以弥补。其次,可由国家出资建立绿色银行体系,由商业银行、生态金融事业部、地方性绿色银行以及中国生态发展银行共同组建,通过引导作用和示范效应减少污染性生产与投资,提升绿色消费和投资。地方区域则可依照中国生态发展银行模式设立地方性绿色银行,以社会资本为主。最后,可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例如“两行一金”之类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国际对外投资中主动实施赤道原则,积极采用高标准,从宏观战略发展角度树立大国新形象,消除环境顾虑,承担对外投资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3.创新绿色金融体系产品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理财产品急需创新,银行理财产品配置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创新层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索。首先,需要将理财产品风险评估中的社会风险指标以及环境风险指标逐渐完善,让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保障。其次,应将产品创新的目标定义为低门槛、开放性及普及性,让绿色理财产品在金融科技的开发帮助下联合手机银行之类的互联网平台扩大投资吸引范围。再次,应推出绿色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提升绿色资产在普通银行理财中的占有比例,在确保符合绿色金融工具合规使用资金的前提上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缺口。最后,可设立专项绿色理财产品,确保绿色资产占据更高比重,甚至达到100%,作为绿色知识、绿色债券之类非标资产的定向投资。

绿色债券业务和产品的创新,首先,应充分考虑基金主体角度,并将绿色行业的分类更加细化,突出其绿色主题。例如,从植被修复、大气治理、水土整治、绿色公共服务、清洁能源等领域创新绿色基金,体现出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其次,可将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范围扩增,让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涉及到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能效贷款、消费信贷、绿色PPP项目等。最后,创新碳金融市场绿色债券要继续探索新的托管模式,诸如碳期权、碳掉期、碳远期等诸多新型金融衍生品。包括将碳收益用来做低压、股权等诸多交易,让碳金融产品体系形成多元化发展态势。

4.以科技创新带动体系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为依托,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将迎来较大突破。从信息化建设角度,可利用大数据及区块链技术让信息共享平台得以兼容,从而构建更具高效性、全面性的信息共享平台,集评价监管与征信为一体,降低绿色金融业务成本,调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从绿色信贷业务角度来说,大数据及区块链的融合能够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共享账本实时监测绿色信贷业务资金链情况,并保障动态征信信息的真实性,在高效率信息传播下提升绿色信贷业务风险防控能力。从创新风险防范角度来说,虽然金融风险会受到产品创新、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可让信息共享平台的快速反应能力、透明性及安全性得以提升。这样一来,金融机构的发展效果评估和贷后风险管理不仅可得到保护,还可让绿色金融产品处于合理定价范围,提升相关业务的透明化及公开化程度,有利于保障绿色金融体系健康发展,降低金融泡沫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需认识到当前发展亟待完善之处,从政策、标准、产品创新等多个角度优化发展路径,提升绿色金融发展健康性。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