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黑龙江盛世千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提高企业的业绩,是发挥公司价值与推动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根基,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业绩的重要前提。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但存在缺陷的股权结构,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改革创新进程。还需加强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中问题的分析,在企业的管理观念与模式等方面加强创新,以尽快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
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中的股权所有者持有公司股份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股东的类型与各类股东持股所占比例等。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成,公司的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运行形式。企业股权结构不同,企业组织结构也随之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经济效益及商业行为等将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公司治理是指是支配与控制公司的制度,决定了股东与董事会等各利益者间的权利义务分配,以及与公司事务决策相关的规则程序。从狭义上分析,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董事会相关的结构与功能及股东权力等方面的制度。从广义上分析,公司治理是指公司分配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相关制度,涉及公司的激励机制与人事管理等内容。
从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入手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是指股权集中度与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构及高度分散型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股权结构相对应,治理结构直接受股权结构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决定大股东的重要依据,大股东的管理权约束缺失时,大股东有绝对的公司管理权,直接决定公司的治理成效。公司治理模式也会对股权结构产生影响,两者间存在相互影响与依存的关系。
从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意义入手分析,在公司结构与公司管理策略不断调整及约束的作用下,公司运营成效逐渐加强,促使股份所有制公司应运而生。在股权市场中,股份公司可通过股权上市交易的途径,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与增值,从而尽快实现利益目标。采取股权上市交易的发展战略后,资金运作的本质发生变化,为规避变化引起的不良影响,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加大公司运营策略调整的力度,实现公司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从而推动企业的稳中求进发展[1]。
从我国股份制企业的股权结构入手分析,机构投资的占比少,自然人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从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入手分析,个人投资方与股份持有者,在股权分配与企业性质方面相对独立,但股份持有者通常不具备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在建议决定方面的治理想法相对主观,缺乏客观与民主的意愿。在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中,通常不会介入投资机构,直接威胁股份制企业的结构合理性与治理有效性。但大部分企业对该问题的严重性相对忽视,导致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会因经营范围与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治理矛盾。企业处于恶性循环的运营状态,甚至会无人负责管理等现象,促使引起的现代化发展与利益提升停滞不前,最终逐步退出行业市场。
上市股份制企业受各种因素影响,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健全与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上市期间忽视对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而出现员工缺乏工作主观能动性;个人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错位;员工收入结构与企业发展计划错位等现象。大部分股份制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独立,导致管理层与基层的员工管理无交集,不利于推动企业治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促使企业的发展直接受到影响[2]。
股份制企业受制度体系等因素影响,股权高度集中的问题相对普及,导致股权结构的设置不合理。股权的适度集中,对企业统一内部管理决策有着积极意义,但股权的高度集中会出现本末倒置与适得其反等问题,对企业的正常管理与运作产生较大的影响。股权在少数人手里高度集中,会降低企业决策的客观性,促使企业的决定权与话语权使用受限。大股东对企业决定权使用与经营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但主观随意的企业决策,不仅影响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同时会促使企业治理出现纰漏,甚至会激化企业内部的矛盾。尤其是股份制企业内部存在抢占股份与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会直接影响个人与企业的价值发挥。股权高度集中时,在商议决策重大事宜的过程中,大股东持反对意见,也反映了股东大会设置的形式化。因此,企业缺失股东约束机制,会给公司治理带来较大的隐患。
从企业的股权分散入手分析,是指持股人掌握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起不到决定性作用。适度的股权分散,促使控制权相对分离与均衡,利于企业的治理效率的提升与健康发展。但股权分散引起的消极影响不能忽视。首先是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对企业执行人员与董事会成员的监督作用失效,直接弱化公司治理成效。其次是过度的股权平均或分散,导致投资者参股的目的,通常以获取自身的收益回报为主,不会对企业科学的治理与经营决策提供更多的益处,不利于长效约束机制的建立,促使企业的运行效果不尽理想。再次是股权投资的目的多样化时,会增加投资参股的人数,不利于企业制定统一的战略计划。大部分的投资者只考虑自身的收益回报,对承担经营风险的意愿与责任感相对较低,从而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最后持股人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降低,不能为公司治理的改革优化注入无限的动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监督与约束力度较低,不利于夯实企业持续发展的制度与组织等保障基础。
股份制企业在经营治理中,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治理经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经营方向等实际情况,合理组织与引进机构投资者,通过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平衡调节机构投资者与自然人投资者的占比。在股权结构方面,采取机构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协同组织的方式,切实发挥机构投资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与维护各利益者的权益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因此,企业应当加大对投资者的引进力度,科学组织机构投资,杜绝与规避引起股份制企业内部冲突的影响因素,帮助企业摸索性地建立与完善科学性的管理机制,从而提供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股份制企业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需加强对自身发挥规模等现状的分析了解,合理控制投资机构的引进数量,切实解决企业内部的治理矛盾问题,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与形式及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带动股权结构的逐步优化,推动企业正轨化发展,以尽快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企业应当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内部机构投资者的培养,将控股市场与经理人逐步取代以往的事务管理,丰富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实现企业内部人事与外部关系上的目标统一,切实发挥投资者主体带动股权结构优化的积极影响作用,逐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促使企业的监督约束力逐步加强。
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监督约束作用,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因此,企业应该尽快建立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注重制度作用的发挥。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尽快完善建立员工奖惩机制与明确内部股权结构,并搭建与其相匹配的监督机制,实现职工的利益及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整体利益及发展目标相协同,将员工从以往的工作观念与态度中脱离出来,充分意识到自我价值发挥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与主观能动性,强化职工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与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并支持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制定股权监督机制,维护公司股东利益,加强制度的透明性。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引入,需建立其与企业的监督机制,发挥监事会与董事会的作用,通过全方位的监督,带动股权结构的优化,促使公司治理方式发生转变。可引入舆论监督的方式,通过详细的职权划分,切实维护各方利益,营造全新的共赢局面。完善民主制度,并施行民主管理,在股权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合理引入新股东,促使股东与股权结构间的动态平衡。惟有在企业内部施行利益共同体的发展决策,营造相互监督的氛围,才能带动员工工作及参与治理活动积极性的提升。通过股权结构的调整与公司治理的优化,维护大小股东的权益,实现民主管理等制度的落地。
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过程复杂繁琐,需设置利于员工自我价值发挥与工作积极性提升的薪酬奖惩制度,实际中加强对薪酬结构的不断调整,放大与维护企业员工利益的同时,促使员工的岗位职责与薪酬相挂钩,将员工的工作内容渗透到企业的监督机制加理与执行中来。企业在不断调整股权结构的过程中,员工与岗位及各部门的薪酬结构随之发生变动,福利待遇标准逐步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步发生变动,唯有做到员工的权责利一体,才能确保员工的收入均衡与工作动力强化。企业在优化股权结构的过程中,需搭建与其相关的监事会管理体系,营造企业内部人人参与及支持经营决策与内部监督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工作自主性与团队凝聚力的同时,促使内部监督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及时发现与规避不利于企业管理机制完善的影响因素,推动企业的长效化发展。公司治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尤其企业薪酬结构与股权结构的调整,需注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规范执行。从调整薪资体系入手,带动工资结构的最优化,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加大推行内部员工持股的决策力度,突显企业人性化的特征,提高员工的参与性,实现内部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员工持股更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通过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使其全身心地开展岗位工作。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内部职工持股问题相对较多,但不能忽视职工持股机制带来的正面影响。自西方先进国家施行职工持股制度后,公司的治理效果逐步强化。从职工持股制度的优势入手分析,可让职工变为企业的股东,职工代表可加入到企业的监事会与董事会等组织中,有参与企业运营与决策各经营事项的权利。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尤其是在生产一线工作的职工,对公司的生产运行情况充分了解,可对经理层的员工展开有效的监督,及时发现与指出监事会在监督上的问题,为监督机制的完善与手段创新献计献策。随着股权配置改革进程的加速,股权分散逐步取代了以往的一股独大模式,职工持股机制落地的可行性增大。持股职工作为企业股东的一员,可以享受股东的红利,增加职工的收入,不仅强化了职工的趋利能力与工作积极性,更利于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构职工收益与公司绩效的挂钩,加强了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合作,更利于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改进。
股权结构是指企业所有者对股份额的占比,是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主体,也是影响企业决策的关键要素。股份所有者对企业经营中的决策性问题有发言权,为决策的科学制定献计献策,促使决策更加符合企业发展情况。从国外先进国家的公司股权结构入手分析,在均衡股权结构的过程中,通常采取分散股权的方式,规避因权利过度集中引起的利益倾斜与力量相互控制而获取利益等问题。股权适度分散更能够确保利益均衡,确保在公司治理中,可实现各股东利益的兼顾,促使股东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发展战略等情况充分掌握,更利于维护小股东的切身权益。经过层次化处理的公司股权结构,可有效避免权力集中的发展趋势,规避产生企业内部矛盾与大股东相互对立或博弈、大股东垄断决策话语权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作用价值的充分发挥。但实际上,过度的股权结构分散或集中,都不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与战略制定,还需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调整股权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方式的优化不能主观随意,更不能照搬照抄,应当注重企业间的发展差异。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股权结构设置与治理方式,本着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特征,摸索性地调整企业股权结构,为公司的治理方式优化,提供更多纲领性与建设性的原则。股份制企业除采取分散股权的方式外,还需尽快建立治理相关的制度体系,在实践中加强调整与完善。夯实公司治理的制度化基础,明确股份持有者与员工等主体的责任及权利义务,实现透明化与人性化及民主化的权责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控制与整体治理的成效。尤其是上市的股份制企业,决策权与高收益被大股东控制,需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督管理,建立与施行奖惩机制及内部监督机制,约束大股东的决策等行为,使其在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规范执行权利。企业的发展不是固化不变的,需遵循其动态化与透明化与民主性等发展特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夯实治理的制度化基础,切实发挥股权结构科学调整对实现公司治理最优化的价值意义。
公司治理中的股权结构调整工作的展开不能过于随意,需具备各项制度机制的约束与强化。如信息审核流程的建立,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监督企业决策过程,确保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等活动展开提供价值的数据参照。必要时可采取股东自愿让渡股权的方式,客观地调整股权结构,促使公司股权结构逐步优化。建立信息审核流程,可为机构投资者了解治理决策与企业运营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便利。但前提是确保平台内部信息审核流程的科学合理性与真实完整性。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间的关系密切,要想改善公司治理方式,还需从股权结构的调整入手。但实践中的难度较大,尤其是在企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发展背景下,需通过施行民主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股权集中与分散度的控制,利用外部市场分散股权,以实现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间的良性循环及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