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亚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中医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医药文明和文化创造了很多中医药史上的奇迹,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医药名家。数千年来,这些医药名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率先垂范、重义轻利、内省慎独,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医药伦理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医、药一家,很多医者既是拥有精湛技术的医家,也是对药深有研究的药家。因此,医药伦理思想融为一体。现代社会医、药分离,发现药德虽与医德有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提炼传统医药伦理思想中的药学伦理思想,加强医药人员的药德修养,提高自身的品质和境界,对于推动药德建设和现代药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中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准则。“仁爱救人”的生命观正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在医药道德领域的具体体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写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1]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生命观首先表现在敬畏生命。“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2],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比千金还要贵重,故将所撰写的典籍命名为《千金要方》。《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万物之中,人是最可贵的,“莫贵于人”把人的生命价值置于首要地位,告诫我们作为“决人生死”的医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绝不可粗枝大叶或敷衍了事,要树立起敬畏生命的意识,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要位置,把维护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作为神圣职责。
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生命观还表现在众生平等。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3]宋代医药学家张杲指出:“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有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4]医药工作者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得以贫富贵贱、关系亲疏、男女老幼、民族差异、聪明愚笨来加以区别和歧视。对任何求治者都应“皆如至亲之想”。另外,历代医药学家还特别强调,对那些贫苦的、地位低下的老百姓更要给予额外的同情和关爱,必要时还要无偿赠药。明代医药学家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写道:“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
遣药制剂是治病取效的重要一环。再高超的医术,如果药品的质量或用量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中国古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用药的道德,对药品的鉴定、炮制、使用等均有严格要求。张杲指出,“汤药一物,少有乖谬,便性命及之”,故宜“深思戒慎”,即用药之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方用药不得草率从事,或似懂非懂,误人性命。宋代寇宗在《重刊本草衍义》中指出:“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后议定,议定然后书罪,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5]用药和用刑一样,不能有丝毫错误,一旦失误,就可置人于死地,故用药需详尽而谨慎。
“采办务真”是指药材一定要真,除了真,还力求“道地”。只有优质的道地中药材,才能更好发挥药效。胡庆余堂创办人胡雪岩深知医药关乎性命,开堂之初便亲笔跋文,用柚木雕琢“戒欺”一匾,高悬厅堂,奉为店训。“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5]因制作紫雪丹须用金铲银锅,如用铁锅铁铲熬拌,高温下,药材会与铁起化学反应,影响药效。胡雪岩当即采办黄金和白银,分别铸成金铲银锅。金铲银锅代表了百年胡庆余堂的制药传承,“修合无人晓,诚心有天知”的制药境界一直传承至今。
中国医药知识博大精深,有记载的草药就有几千种,每种草药因产地、炮制方法、配伍禁忌、患者体质不同,用法用量均有差异,这就要求医药工作者必须作到精勤不倦、钻研创新。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时,脚穿草鞋,身背药篓,翻山越岭,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一方面博采历代医药名著,广泛收集医师方家、田父里妪有关本草的知识,反复揣摩,认真校核;另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江湖草泽的铃医求教。正是这种勤读、深入实际、不耻下问的精神,历时27 年,终于完成继往开来的药物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他从实际出发,不畏权威,订正了许多历代相沿的谬误,把药物分类方面的重复、混淆等一一加以订正,还新增300 多种新药。元代朱震亨30 岁时有志于医,得知罗知悌精通医术,即去拜望,10 次往返,不能见面,但“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如此“趑趄三阅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罗知悌终于收他为徒,他勤奋学习,终成一代医药大家。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受儒家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的深刻影响,我国传统医药道德强调以医药济世,而不是以医药谋财。
正直清廉、不贪钱财的义利观要求对患者做到感同身受。清代医药学家费伯雄在《医方论》中写到:“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澹矣!利心澹则良心现,良心现斯畏心生。”强调医药从业人员,学会换位思考,易地而处,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就不会被利益蒙蔽良心。
正直清廉、不贪钱财的义利观要求医药人员淡泊名利。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中提出:“不贪财,不得用制药骗人珍珠、琥珀,药金不论轻重。”强调医药人员应清廉正直,不为名利。“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如此则心识自明。”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隋、唐统治者曾屡次请孙思邈出来做官,均遭其拒绝,但是对求治的患者,却从未拒绝,其亲手治疗的麻风患者就有600 例,“莫不一一抚养”。
文化,对民族而言,是内在血脉,是精神家园。正所谓“以文化人”,根本原因在于“文以载道”[6]。文化所承载的这个“道”是每个时期思想的引领;是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7]。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就是在吸收儒家、道家、佛教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崇尚的赤诚济世、仁爱救人、普同一等、谨慎用药、精勤不倦、淡泊名利的道德思想,为现代药学道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
同时,我们要用批判性借鉴的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传统药学伦理思想中优秀的部分,如强调“德术统一”,注重人文关怀,谦虚谨慎等品质,可大力继承和发扬;对于传统药学伦理思想中糟粕的部分,如因果报应、宿命论等,可将其当作反面典型,大力批判。对于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事迹,如“神农尝百草”“杏林佳话”“悬壶济世”等以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诠释,即讲好故事,传递正能量;对于那些医药学家的珍贵典籍,应加强研究、发掘和提炼,代代传承。
医药类大专院校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生力军,毕业后将服务于医药行业的各个领域,其药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今后的发展和稳定。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对于药学院校开展药学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有助于药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传统药德思想强调医药乃“仁术”。先贤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仁”作过解释。《论语·颜渊》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谓“仁”,就是要“爱人,行善,慎独。”[8]因此,作为“仁术”践行者的医药从业人员必须要用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谨慎用药,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继承和弘扬传统药学伦理思想,能帮助药学生正确认识将来的职业,明确药学工作的职责和义务,唤起爱心和责任心,树立职业理想,将医药职业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结合起来,增强从事医药职业的荣誉感,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9]。
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有助于药学生树立刻苦钻研的治学精神。《素问》曰:“医药之道远大幽深,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10]对这样一门“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精光之道,大圣之业”,不是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就能学好的。纵观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的成长历程,无不具备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精勤不倦、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只有学习这些医药学家的治学态度,才能帮助药学生了解医药的博大精深,沉得下心做学问,耐得住寂寞,在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潜心研究和创新。
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有助于药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医药院校的学生生理上虽日趋成熟,但心理上还处于不稳定期[11]。要成为怎样的人?成为怎样的医药人员?秉承怎样的职业道德?是赚钱最重要,还是帮助别人更重要?在追逐个人价值的同时,如何权衡利益?面对医药行业中的行贿、假劣药等不正常现象,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廉洁自律?这些问题无疑都在困扰着药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药学伦理思想,能帮助药学生厘清思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解作为一个医药从业人员应坚守的道德底线,树立不唯利是图、以患者为先的金钱观[12]。
优秀文化不仅可陶冶情操,还可净化社会风气。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进入21 世纪后,药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已是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现实。近几年,疫苗事件、“毒胶囊”事件、医药代表行贿、假药劣药“神药”盛行等现象,使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管理等领域全部沦陷,无一幸免。药品领域安全事件呈现高发、多发态势,一方面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也败坏了整个医药行业的风气,越来越多的医药从业人员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逐渐忘记了从事医药事业的初心。同时,人民群众对国内医药行业越来越不信任,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选择进口药、进口疫苗,而不愿意用国产药。反观这些现象,深层次原因还是与医药从业人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有关。
继承和发扬古代医药学家“仁爱救人”的人本思想,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职业的观念中;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对待;将集体利益、患者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追求“崇尚道德”的价值理念,正确处理“义”与“益”的关系;坚持“诚实守信”的美德。这些崇高的价值观均能净化医药人员的心灵,进化社会风气,促进祖国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