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春 陈 慧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
2020 年6 月20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档案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档案收集、整理、保护、利用等方面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档案科技进步。”说明国家鼓励档案馆知识生产,鼓励档案馆利用馆内及外单位高、新、尖材料编辑出高质量的成果材料,方便社会人士利用。本文谈一下档案馆知识生产与服务模式创新方式。
高校档案馆知识生产是在高校档案馆馆藏档案的基础上进行地知识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提炼与创新等,它不同于单纯的材料收集整理,而是凭借现有的档案资源,凭借对高校、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运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对科研等类别的档案材料进行汇总编辑,高校档案馆利用档案馆知识生产成果为学校和社会科研人员提供帮助与服务。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以客观严谨的态度编辑校史,是高校发展前进的重要标志,它对后人具有存史、资政和教育的作用。盛世修志,编写校史绝不是简单地把学校历史记录下来,而是以纪实的手法从中展现学校办学特点、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等。回顾历史、承前启后、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教育后人、开创新业,这是编撰校史之目的所在。编好校史,把学校发展过程呈现出来,使我们看到学校发展至今靠的是什么,作为创业者,一大批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什么,作为学校的当今主人,每位师生员工都应该继承前人的宏愿,推动我们事业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校史才能发挥它存史、资政和教育的作用。
高校人才辈出,是科学前沿的聚集地,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为一体,是科研创新的核心阵地,科研成果数量可观,所以高校对于重要的科研成果档案要及时收集、整理、加工并编辑成册,为社会有识人士提供利用服务。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摇篮,在获取最新成果后,就要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展示其研究成果,档案馆要及时做好科研档案的编研与开发利用工作,让关注这一领域人士早日知道此科研成果,从而得以推广及转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特色文化建设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高校进步的精神标志,对高校特色文化进行编辑,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具有自己的文化属性,高校人文气氛浓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传播和弘扬高校特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起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高校特色文化包括高校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各种教学设施、特色精神文化、特色校训、科研制度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等。做好特色文化的编辑,将有利于传承高校先进文明理念及办学素养,有利于提高教学特色及办学水平。
高校档案知识服务无论从形势还是从内容上都比传统档案服务有所创新。档案服务创新是在真实的馆藏档案基础上进行收集、整理、提炼、深化的深层次服务,是档案馆服务提升的表现。与传统档案服务相比,现在的档案服务对数字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更高,形式更加多样化。档案馆只有不断生产出利用者所需要的知识并加强知识传播途径,才能为利用者提供所需要的档案知识。随着利用者需求档案知识的多样化,档案潜性知识越来越受到利用者的重视。在传统模式下潜性知识很难得到传播,但随着现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档案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被发掘出来的档案潜性知识一定会越来越多。随着数字档案的推广,档案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共享高校信息资源,能促进各高校间的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高校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档案知识增值,促进档案知识生产,加大档案传播范围,能更好地为利用者服务。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馆应把自身馆藏资源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如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一定要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基础上保障其完整性,并作加工提炼处理,为利用者完整地获取档案资源提供服务。数字化处理馆藏特色档案,是指高校档案馆在自身馆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整理、提炼等方式生产出具有更高价值的档案产品。特色馆藏是指档案馆经过提炼档案知识,生产出具有一定规模、内容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和科研资源。高校档案馆应充分挖掘特色馆藏资源的价值,为利用者提供较为全面的档案知识服务。
高校档案馆知识服务是围绕利用者需求展开的,高校档案馆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以利用者的需求为中心。不同的利用者对档案知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高校档案馆应打破传统的档案服务模式,为利用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届时档案馆利用者数量将会有扩大化趋势。现今高校档案利用一般仍以原始档案为主,高校档案馆要上一个台阶必须要创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定制化服务,进行定制化知识生产。[1]定制化知识生产是为利用者提供所需的知识产品,如科研人员需要相关的课题立项材料,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对与该课题有关的馆藏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将该课题的有关的主要研究人员、研究过程及成果等提供给利用者,为其课题立项提供材料。定制化知识生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能够满足利用者高层次的获取知识需求。
部分利用者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档案资源的获取途径不太了解,档案馆应开展多渠道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模式传播档案知识。本人认为,档案知识传播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向传播、双向传播以及网状传播。[2]
档案馆早期知识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单向传播。高校档案馆作为档案存储中心,早期档案馆主要为用户提供档案查询和借阅服务,在这种模式下,档案馆作为档案知识传播地,将档案资料单向传递给利用者。在这一模式下的档案是以最原始的状态呈现给利用者,利用者处于一种简单接受档案资料的状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档案馆知识传播的渠道有了新的平台。网络的普及,档案馆采取多种渠道增加了与利用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利用者需求并完善自身基本设施,打破了单向知识传播的模式。在这一传播模式下,档案馆向利用者传递馆藏档案资源,利用者也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使档案资源得到分享和传递,同时,利用者也可以将自身有价值的资料或学术成果提供给档案馆方便更多用户获取,这样便可以实现档案知识的双向传播。该模式有助于提高档案馆用户黏性,提升档案馆知识传播效率。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出现,网状知识传播模式也随之出现。在该模式下,知识的载体以及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电子资源成为知识的重要载体,档案馆利用者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资源。[3]例如,利用者可以通过档案馆网页、QQ 群、电子邮件、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获取所需档案资源。网状知识传播方式形式多样,每个利用者在此模式下既可以成为档案知识的生产者,也可以成为档案知识的传播者。
高校档案馆利用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利用者所需档案知识也呈现多样化特点,高校档案馆可以按照所需材料类型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群体,然后分析其档案知识需求。例如:档案馆可以建立利用者QQ 群和微信工作群,定期向群内利用者传送所需要的档案知识资源。档案馆要不断深挖馆内的馆藏档案,满足利用者所需档案资料的深度与全面性,提升档案知识产品的多样性,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各个层次利用者的知识需求。
高校档案馆作为档案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必须提升档案知识的价值。利用者和馆员是知识生产的关键所在,利用者利用何种资料直接决定了档案生产知识产品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馆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编研力度,为档案馆加工知识产品以及知识传播提供便利。
高校档案馆应建立利用者利用效果反馈平台,通过此平台调查并了解用户满意度,最大限度地了解高校档案馆资源生产与传播的效果,对利用者不满意之处或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推进档案馆知识服务体系建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