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芳
(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江苏 南京 211000)
特殊教育的开展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会产生积极影响。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有利于在尊重残障学生身心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完善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从而突出潜能开发与功能补偿,进而帮助残障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融入社会。为了有效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将语文识字教学视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培智学校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培智学校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数量比较多,且形体比较复杂,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二是学生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智力水平低下、注意力难以集中、知识迁移困难等因素导致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优化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当前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过于重视知识维度,三维目标形同虚设。识字教学中“应然状态”的构想是以三维目标实现的。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三维目标认识通常不够深入。尽管很多教案设计中呈现出了三个维度的价值追求,但教师依然会以知识掌握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导致三维目标的设定形同虚设。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忽视梯度,没有充分考虑智力落后儿童的识字规律。教学目标的设计比较笼统,没有对生字分类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目标设计容易导致过于简略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是通过听老师读、跟老师读等方式进行学习。而这种过于关注教学流程完整性的目标,必然难以体现出“识写分流”的基本原则。
第一,分层教学的实施不到位,无法进行个性化指导。尽管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用“智力落后儿童”来代指学生,但当前培智学校已经逐步由面向轻度智力落后学生逐渐转向中度、重度智力落后学生。从学生的障碍类型来看,也逐渐扩充到了多重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毋庸置疑,学生智力障碍程度的加深以及学生类型的增多,给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有些教师会将学生的学龄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尽管这样的理念有利于班级的日常管理,但难以满足班内学生个体差异日益明显的实际情况。这导致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
第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由于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需要对识字教学的内容加以创新。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识字的内容仍然过多集中于教材内。尽管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但教材作为一种静态的资料内容,仍然需要教师进一步开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仍然比较简单,仅仅会根据教材中规定的识字范围展开教学活动,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地学习和积累生字。
第三,忽视了学生经历的重要性。从学科特点来看,汉字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通常会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语言经验的积累,割裂汉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进行机械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第四,问题行为频发,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学生在课堂中的常规意识同样是影响教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智力落后的学生通常会在自控力、注意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课堂中容易出现睡觉、说话、东张西望等问题。由于部分教师采用的处理方法比较单一,因此容易影响教学节奏。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识字量没有清晰的认识,并且未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进行明确规划,导致评价过程无据可循。此外,教师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抄写作业、提问等方法。
在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教”的问题。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与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课标内容进行全面的研读与分析,以此来逐步调整和完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为识字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在《标准》中,首先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的意义在于明确了语文教学需要面向培智学校的所有学生,这意味着要以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学习特征、学习需要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体到识字教学中,教学目标要设定为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发展抽象思维,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通过语文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标准》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为了满足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需求,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从而为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方法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条件。毋庸置疑,这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途径。总之,教师需要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培智学校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同时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对智力落后的学生,这种做法更是会对其识字能力的提高产生阻碍作用。为此,教师需要遵循先认后写的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为了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认字过程中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多媒体是开展形象化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借助不同形式的媒介要素,可以使汉字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在教学“笔”字时,这个字具有会意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出示了一组毛笔的图片,然后对学生说:“我国古代使用的是毛笔,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笔有哪些特点呢?”经过观察之后,有学生回答:“笔的上面是一根木棒,下面是毛。”我对学生说:“上面不是木头的材质,是竹子做的。”接着,笔者播放了一段笔杆制作流程的视频,使学生直观了解了竹子是怎样被制作成笔杆的。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明白了“笔”字为什么是一个竹字头和一个“毛”组成的,从而帮助学生比较准确地认识了“笔”字的字形。由此可见,在培智学校识字教学中,合理应用形象化教学方式是极为必要的。
正如前文所述,汉字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标准》中强调“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一旦脱离生活,则会使语文课程丧失活力。为此,教师应该遵循生活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甄别,以此来设计贴近生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此外,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为了开展生活化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借助生活实物进行生字呈现。借助生活实物,可以将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形象化的媒介。一方面,可以结合生字内容在课堂中直接出示相应的物品。另一方面,对不能直接出示的物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过的相应的场景与事物。第二,注重动作还原。肢体动作除可以呈现出生字所代表的含义外,也可以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比如教学“看”“跑”“跳”等动作时,可以做出相应的动作。第三,再现生活,在活动中识字。在生活化场景中应用语言知识不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识字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主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对话。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不但涉及听话与说话,而且包括判断、分析、综合、概括等多个环节。也就是说,对话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与智力发展。
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个体之间会逐渐产生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培智学校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往往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此,分层教学是识字教学中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为此,教师应该在理解整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差异化要求。这样一来,有利于教师顺利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从而提升识字教学的针对性。
以《端午粽》为例,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认识“端、节、粽、米、分、间、豆”等生字,学会书写“节、午、米、总、豆、分”等汉字。第二,学习文中的叠词,并尝试适当应用。第三,了解文中的长句子,并流利、正确地朗读全文。第四,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接着,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笔者进一步将学习目标进行了细分。如智力发育相对较好的学生除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外,还要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智力水平中等的学生,笔者提出的主要要求是能够从字音、字形、字义角度初步了解字词内容。对智力发育水平暂时比较落后的学生,对其主要要求是能够跟读生字与课文。最终,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智力发育水平的学生均得到了针对性的锻炼,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在完整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对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决策依据。相对于常规的教学评价模式,针对智力落后学生的识字教学评价需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学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通常来讲,多元化教学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对智力落后的学生,更应该使其通过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的方式在评价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并实现思维发散。第二,评价指标多元化。应避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要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中。第三,评价方法多元化。根据学生智力发育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要对评价方法进行灵活调整。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培智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发育和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分析智力落后学生的识字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