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 段雪峰,何若兰,卜东东,韩雪花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具备良好素质、过硬本领、远大理想、身心健康的新一代“00后”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我们更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很少关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有21-3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抑郁、偏执、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逆反心理等病状。全国大学中因精神分裂症而退学的学生数占退学学生总数的54.4%[1]。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除了原生家庭影响外,其所处的校园环境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建设积极的高校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的圣地,其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校园环境因素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校园内部一切客观存在的物质与人际关系、校园精神文化的总和。
大学校园是一群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学习、生活的场所,这些年轻人将在这个空间里度过他们的身体和思想成长中最为剧烈的时期。[2]在问起毕业多年的同学对母校的印象,他们最先说起的往往都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一幢充满回忆的教学楼、宏伟雄壮的图书馆、红绿相间的运动场,甚至一组雕塑、一条河流、一个花坛都能引起他们联想,让他们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记忆犹新。这是因为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师生的学习生活的“起居室”,从课堂上的温故知新、图书馆阅览群书到社团聚会、社交娱乐都离不开功能完备的大学校园。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渴望身心协调发展,需要更加广阔的室内空间和自然空间,他们在校园内的小径旁、林荫下、河流边或晨读、或嬉戏、或交谈。
因此,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完善的校园功能,只有校园功能完善才能满足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物质需求,减少因物质环境功能不完善引起的心理不适,例如:部分高校校舍紧张,一间面积不到二十平方的宿舍需要容纳六个人甚至八个人的生活起居,这样容易引起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第二、建设师生交流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间,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有围合感的室外景观小品,在同学面临心理不适的情况时,可以在专门的私密或半私密空间向老师倾诉而不用担心隐私问题。有数据表明配备大学生心理咨询室的高校数量较少,且前往咨询的人数偏低。第三、营造温馨舒适的公共空间,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所有的空间均为公共空间,笔者所在高校为医学类院校,校园公共空间整洁但缺少温馨的氛围,不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更多给人一种机械、呆板、冷漠的感觉,长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生活会带给学生压抑、负面的情绪感受。
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狭义来讲其核心是学校的校风、学风、历史文化、组织制度等,这些看不见的文化因素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知识水平、心理健康等,这些因素潜移默化地刺激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进而影响学生未来数十年的价值追求。例如:不良的寝室文化可能导致一些同学在思想上迷失自我,沉迷游戏、玩物丧志,追求低级情趣,缺乏远大理想,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不适。毋庸置疑,我国大学生主要的心理趋势是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但当代大学生确实存在一些负面的心态,笔者为高校辅导员,在与出现心理不适的同学沟通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同学出现心理不适的原因是不能适应校园环境,其中校园环境中的糟粕文化、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不良的寝室文化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调节作用,调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具体可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炼校园文化理念、倡导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挖掘优质的校园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入手,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引导力,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可以将大学理解成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在无时无刻的进行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难免存在紧张、不和谐甚至敌对的状态,笔者整理所带学生存在心理不适的案例发现,约一半以上案例是因为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所导致的。
因此,如何构建和谐包容的人际环境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确立一种互相尊重、包容、关爱、真诚的交流方式,将其融入校园人际环境中;其次,鼓励学院、社团、班级、寝室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提倡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交往方式,努力营造出大学特有的校园人际交往氛围,减少大学生因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不适;最后,学校应定期组织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为老师和学生交流搭建沟通桥梁,促进老师与学生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对老师有进一步的了解,老师也可通过活动改变“刻板”印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学校通过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正确处理好师生、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营造出良好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
基于以上分析,加强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势在必行,以此提升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力。那么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高校后勤部门在新建、维护、保养校园物质环境时,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整洁、美观的同时,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给予师生和谐、温馨、舒适感。例如:
(1)在进行公共空间装饰设计时,充分考虑人性化需求,在满足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多运用暖色调的装饰物进行软装来营造温馨的氛围,减少因公共空间环境给人带来的压抑感。
(2)统一建筑物外立面的装饰设计,包括:色彩、结构、材料等,可以给大学生营造出一种整体感和协调感,
(3)提升校园绿化率,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将赏花、闻香、观果等各个类型的植物协调搭配,利用地被植物、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等类型植物营造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环境,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可以陶冶身心。
(4)在设置校园景观小品时,例如公共雕塑、装置艺术等,以中国历史、高校发展史中的人物榜样、先进典型为设计元素,倡导榜样的力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正能量,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增设心理咨询室、室外围合或半围合私密空间,提升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和心理咨询成功率。
首先,高校应持续引进具有心理咨询执业资格或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业性人才,从事学生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辅导员),完善师资储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必修公共课程;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实现自我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再次,凝练内化校风、学风、室风,倡导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将客观的大学文化成果内化到自身的思想、价值观中,并终身践行理想信念,使之成为国家、社会的可用之才;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平台,利用年轻人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例如:抖音、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来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
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现代科学的管理体制,且分工明确,例如:学生处、招就处、校团委、宣传部,则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后勤处、保卫处、基建处、实验设备中心、国资处,则侧重于校园物质环境管理。但是这样的管理体制导致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揽全局的能力,难以真正形成合力育人。笔者认为需将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作为着力点,改变仅仅依靠思政队伍言传身教的工作模式,转变校园物质环境管理部门的观念,建立统揽全局的管理机制,最大程度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目标。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方方面面,其中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较为深刻,只有加强校园环境“软硬件”设施建设,凝念内化校园优秀文化,建立科学的校园环境管理体系,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以此缓解大学生心理不适现象。
相关链接
高等学校是本科院校、专门学院和高职高专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高等学校主要分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系统拥有双一流、部省合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来推进高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