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松
父亲曾上过战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火线入团、火线入党。对于参加过战争的父亲来说,和平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更要加倍珍惜。退伍回乡后,父亲开始学习各种农活,逐渐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家在豫南偏远的农村,收入主要靠父母种田、打工。回想这么多年来家里的最大变化,要数父亲的车了。
小时候,父亲常常骑着“二八大杠”带我们去赶集。我坐在前头,母亲抱着妹妹坐在后头,有时车把上再挂点东西,小小的车被挤得满满当当,远远望去就像负重的老牛,缓慢地行走着。那时的天很蓝、水很清、路很窄,小小的车承载着一家四口的快乐,一路洒满欢声笑语。
听母亲说在我出生前,家里就买了这辆自行车,父亲要骑着它到五六十里外的山上打柴,来贴补家用。早上,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星星还没隐去时,父亲已经悄悄起床,带上中午的干粮就出发了。等到了山里,天放亮了,雾气还没散去,常常是父亲砍完柴,衣服也湿透了。有露水,也有汗水。
在山里砍柴,时不时还会遇到窜出的动物,一个人很孤单,父亲就会唱起军旅歌曲,像《团结就是力量》《血染的风采》等等。
自行车载重有限,每次只能带两捆柴,有一百多斤。砍好柴、捆扎好后,父亲要载着这些柴赶到集镇去卖,等卖完柴回到家常常已是傍晚。这时父亲早已饥肠辘辘,但他却舍不得在集镇上买个饼垫垫肚子,而是一直等到回家才吃饭。遇到柴不好卖的时候,父亲就会一家一家地寻问;哪天要是多卖了点儿钱,父亲就会高兴地买点猪肉回来,给全家人改善伙食。到了晚上,父亲常会给我们讲起在山里遇到的各种动物,有时还会变戏法般地给我们拿出些野果吃。
春去秋来,时光飞逝。这辆自行车也成为我和妹妹最好的“玩具”,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这期间,我也学会了骑自行车,可以从村里跑到镇上。
读初中时,家里的经济稍稍宽裕了些。父母为了多挣钱,要到更远的地方打工。于是,父亲的自行车光荣“下岗”了,换上了速度更快的摩托车。
那时,我在镇上住校,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每到周五下午,父亲就会骑着摩托车在校门外早早等着,在涌动的人群中搜寻我的影子。遇上天阴下雨的时候,父亲就会让我躲在他身后的衣服里,这样我就不会被雨淋湿了。
2003年,“非典”疫情袭来,学校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放假,父亲隔三岔五就会骑着摩托车给我送感冒药预防生病。透过学校大门,我看见日渐消瘦的父亲,还有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一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高中。初中的课业很重,总有做不完的练习题,渐渐地,我也很少听父亲讲故事了。
那段时间,父母都很忙,做工要到很晚才回来。放假在家的时候,我和妹妹总要等到父亲回来,才能安心睡觉。遇到狂风大雨的时候,我和妹妹总会莫名其妙地担心,脑海里浮现出电视里的各种片段,坐立不安地想象着父亲回家的路线,猜想着父亲可能到达的地方。时刻竖着耳朵,去分辨每一个细微的声响,期盼那熟悉的摩托声。到了夜深人静时,轰鸣的摩托声也成为我和妹妹最好的“定心丸”。
在家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中考过后,我要去县城读高中,因为路程遥远,父亲的摩托车也无能为力了。这时妹妹也快要读初中了,家里的经济变得紧张起来。这时,父亲卖掉了摩托车,买了一辆能载客的二手港田三轮摩托车。
每到春节前后,父亲便开始忙碌起来,早上四五点钟,父亲就到车站等候,中午也顾不上回家吃饭,常常用一碗泡面、几块饼干打发,一连多年也没能好好串亲戚、歇一歇。那时候,父亲常常盼着下雨下雪,因为只有天气不好的时候,才会有更多人坐车。但恶劣的天气,往往让乡下的小路很泥泞,车很不好开。
晚上回家后,父亲会掏出一大把零钱,有一块的、两块的、五块的、十块的……我和妹妹认真地数着父亲当天的收入,母亲在一旁烤着父亲浸湿的棉鞋,父亲则乐呵呵地给我们讲述当天的趣事。
冬天开摩的很辛苦,车里四处灌着冷风,路上也很颠簸。父亲的耳朵结了厚厚的痂,双手也渐渐肿了起来。烤火的时候,父亲会离得很远,因为离得近了,冻得红肿的耳朵、手、脚,就会变得瘙痒起来。父亲睡觉前,总会用冷水来泡手、浸脚,这样睡觉时就会舒服些。我问父亲痛不痛,他总会笑着说:“军人是不怕痛的!”
一天晚上,细心的妹妹发现,父亲的棉袄上贴了几块胶布,父亲说是不小心挂破的。后来,我们才知道,父亲刹车时滑到了水沟里,挂破了衣服。
有一年,我和妹妹到镇上赶集,看见寒风中守候在车站的父亲。每当汽车停下的时候,父亲就会走上前,一遍又一遍地询问下车的旅客要不要坐车。在拥挤的人群中,父亲的笑脸是那样的淳朴和热情,那一刻我和妹妹的眼眶都湿润了。
后来,我和妹妹都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他乡工作。回家的次数少了,坐在父亲车后的画面,也渐渐定格在记忆里。
一年冬天,我看见早已生出白发的父亲还在寒风中载客,这一刻我意识到父亲老了—远远超过他的实际年龄。我劝父亲考驾照,买一辆四个轮的车,这样就不冷了。
放下课本几十年、初中还没读完的父亲,开始认真看起驾照书籍、小心翼翼地点着电脑鼠标。对父亲来说,考科目一是一个体力活,他总是记不准答案,尤其是多选题总做不好。这时的父亲就像一个小学生,认真请教,努力背诵,尽心做题,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下了所有知识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温暖的午后,父亲兴奋地告诉我:“拿到驾照了!国家还补了钱!”后来,家里买了一辆面包车,父亲再也不用受冻了。
买车的当年,父亲有一次到火车站接我。母亲说父亲提前到了六七个小时,我打趣地对父亲说:“这么冷的天,您老纯粹是自己感动自己啊!”父亲哈哈一笑说:“你妈还要跟着呢!”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之所以要学驾照,就是为了方便接送我和妹妹。
转眼间,我在外求学、工作已有13个年头。初为人父的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那条泥泞的小路,还有父亲母亲送我上学的情景。回想我求学到工作的经历,从离家几里、几十里到上百里,再到上千公里,路越来越远,心却越来越近。
父亲的车,记录了家里的变化,是一代人奋斗的足迹,也是改革开放后千万家庭变化的一个缩影。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港田三轮摩托车,再到面包车,父亲母亲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着、奋斗着。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供我和妹妹完成学业,更教会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