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市环境监测站 刘新洋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能够有效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平衡发展。一方面,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能够实现各方要素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及均衡配置,引导城市各种创新技术在农村环境中的引入和应用,将现代化的要素流动到农村地区,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强化农村面源环境污染整治;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工作是立足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的,需要综合考量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认知程度,有利于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和精准施策的基础原则,对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城镇一体化建设、保障城乡平衡发展的根本前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健全,乡村公路、医疗条件、教育条件、休闲场所逐步改善。但由于农村发展主体的空心化,导致农村人口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实的关键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战略才会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
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城乡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的主要原因。受早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以农补工政策的影响,先富带动后富的理念不仅没有实现,城市反而越来越富,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进城务工,而进城务工的年收入也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城市高收入的拉力下,加快了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速度,致使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由政府、社会、村民相互配合、相互督促是促进实现乡村环境治理的根本之道,应采用多方合作的形式进行合作,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当前,极大一部分的农村环境治理是要以各级政府作为主导从而去推动的,并且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近年来农村在环境治理问题取得的绝大部分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的强制性命令。通过命令传达给各阶层,做到定期监督、追究责任、彻底改善,很多村干部都积极配合上级对当地的环境治理做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成绩。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意识相对缺乏,导致各种建设和治理理念也没有渗透到农村文化思想中去,农村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村庄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聚集地。乡村规划是指通过规划的制定来对农村整体进行合理的布局,方便引导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可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但是部分地区乡镇重建设轻规划,有的规划甚至都是简单应付,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与上级做出的区域性规划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衔接。有的只重视整治,忽视了对产业的发展、社会服务等规划。有的在执行规划时,不遵循既定的规划实施,存在着“规划详细,施工走样”的情况,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一官一规划”的现象。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规划、选址以及规模建设上还存在比较滞后的现象,不仅无法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也无法对农村环境下产生的各种污水和垃圾进行有效治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也存在管理机制和技术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环保设施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前瞻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地区受经济水平的制约缺乏建设资金,不仅影响了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管理理念,同时受到固有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深入。再加上农村居民受人文素养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影响,农村地区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对大自然缺乏敬畏和认识,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导致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时,受文化程度和思想认识的影响,在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时也无法形成有效的行为认识和价值引导,很多群众也无法做到积极主动配合。
新型职业农民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农业生产新型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角色之一。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多的农业相关知识积累、对农村抱有浓厚的情感或兴趣,易于接受农业科技并能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一方面,农村居民的参与理念强化工作能够在农村环境中形成积极主动的环境整治氛围,有效保障了农村地区各项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的强化,这对于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发展理念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理念着重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由于缺乏环境治理措施和整改方向,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在改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阻碍,如何将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将理念建设作为根本的保障,从而推动人居环境有效治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农民幸福感,可以从鼓励制度创新等方面,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式,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主体和参与意识。从居民的认识角度出发,以贴近群众真实生活为出发点,村干部可以挨家挨户地发放垃圾分类手册,并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好处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村庄的公示栏和广场上贴宣传海报,对于不配合工作的村民,村干部需要耐心讲解,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中,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人人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新局面。
不论在何时都要规划在先发展在后,注重规划,规划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是否便于实施、是否有效、是否可持续都决定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最终效果。首先,要遵循客观性原则。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都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规划。当地的土地资源配置、人口、自然天气条件、交通条件等都是制定规划的主要考虑因素。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有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可以根据充分的调研以及科学的论证,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细微的修改,使得该规划能够更加贴合实际。最后,要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当前我国对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地方也是如此。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规划去办事,一张蓝图需要多任领导去绘制落实,而不是一任推翻一任,建设以及实施各项工程都应该按照规划一步步地实施,通过不断地积累,不仅把当地的产业推向快速发展的轨道,更要把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体系建设是基础保障,可以通过构建乡村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确保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精细化开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落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精准划分,即将农村不同区域作为基础划分要素,将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位管理人员的身上,充分做到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管理模式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情况进行准确合理的管理,确保各项政策在农村中能够有效落实;另一方面,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模式能够将各项环境治理政策落实到位,既能够保障不同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的有效改善,也能够丰富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化实施。
对于农村的环境治理要保持一个长期的态势,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根本,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和能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深入,工业化逐渐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总体来说,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有待加强。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工作是济宁市的重中之重,是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对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能够为群众创造更好的宜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利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