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新冠时代医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探讨

2021-01-03 08:51:35陈瑜楼滨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

陈瑜 楼滨

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涌现,相继暴发了非典、H7N9、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疫情。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袭来,至今已导致全球1.03 亿人感染,严重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行”的医护工作者无惧生死、义无反顾地冲在了抗疫最前线。但是有学者对来自全国的840 份医学生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超过一半(56.8%)的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其中有积极影响(40.4%),也有消极影响(16.2%)[1]。还有学者对1 486 名医学生进行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35.53%和15.41%[2]。新冠疫情给医护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理和心理挑战,也为医学院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上,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为后新冠时代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指引。

1 强化医德教育的重要地位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敬畏生命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生命至上是医护工作的根本准则;立德树人是培养人才的基石。医学生作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后备军,不仅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还肩负着社会道德风尚和生命观的引领使命。医学生的德育课程必须置于医学院校教育的核心地位[3.4]。2017 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并要着力挖掘各方面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

2 加强医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医务人员是新冠救治和防控的中坚力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对疫情中患者诊治的核心能力,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关爱和敬重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核,“医术”和“仁爱”合一是自古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但舍生忘死与医者仁心从来不是靠严肃的说教能实现的,而是要将思政工作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实践和文化活动。除提升医学史课程思政的教育内涵外[6],医学院校教学应有意识地挖掘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与案例。例如,在课堂上引用新冠疫情期间医护工作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品悟医者责任与社会担当,增强学生对医学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医学院校教学应有意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有意识地将医学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每一堵墙、每一道长廊、每一颗树都成为“文化使者”。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等,让医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医学文化的魅力。

3 加强专业教育与使命教育的相互渗透

医学的问题往往也是社会问题。应对新冠疫情不仅依靠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科研,还需要国家通过交通管制、患者隔离等阻断传播途径。专家和媒体引导群众认识和了解疾病,更需要依靠全体人民对防疫手段的理解和配合。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医护工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患者诊疗本身更在社会效应上。

在后新冠时代,医学院校的德育教育需要加强使命教育的内容。医学生作为医疗系统的储备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影响社会。当突发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来临时,医务工作者对疫情进行科学解读、正确应对。其正面示范效应对社会群众的影响力将起到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4 加强课程与思政建设的紧密结合

医学院校的所有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最终目标都是瞄准疾病诊治、瞄准问题解决的。医学教学涉及的科目众多。在具体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明确和清晰的医学指向性。有的医学生中途转专业去了金融、计算机等社会热点专业,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学业太重,而是因为兴趣的淡化和方向的偏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学习高等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时候,一些学生会迷茫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课程,认为与自己理想中的医学教育相去甚远,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基础课程中结合思政建设,帮助学生理解基础课程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才能提升兴趣,增加动力。

5 提高综合素养在思政课程中的地位

新冠疫情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考。疫情突发,病原传播方式、传播能力和疾病预后未明之际,社会甚至会短期停摆。而在疫情的最前线,大量的医务工作者与流行病抢夺生命。其承担的不仅是超负荷的体力压力,还有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此外,当今医患矛盾事件也频频曝光,对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医学生的培养体系中融入心理学学科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升医患沟通的能力和有效性。

医学的问题往往也会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际上对病毒起源争论不休,但人类的过度活动、大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等问题无疑得到了共同重视。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信息共享、交通管制、公众配合等将人类紧紧绑定为“命运共同体”。因此,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环境保护等全都成为现代医学的延伸课题。

6 推动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

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生命科学,也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疾病的诊治、疫情的防控、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应用。这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工程,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理论与技能实践的高度整合。因此,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医学新生进校后,医学院校联合临床一线共同教学,医学生应尽早走向临床,接受沉浸式情景化教学。在临床一线医生的带领下,医学生亲身感受患者的疾苦,体会手术台上之“生死时速”。通过临床一线名医的言传身教,医学生将体会医生的言语表达、情感交流、甚至诊疗动作,体验医学的人文和道德。

浙江大学的“新生之友”制度就是一项针对大一新生的“领航”计划。在入学之初,就为每位医学新生匹配临床一线德才兼备的著名医生作为德育指导老师。德育指导老师以老师兼朋友的身份开展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医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一名医生的工作和生活,观摩领悟医学职业精神,体会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坚定从医的决心和情怀。

新冠疫情证明,医疗健康的保障事业需要具有坚定信念的“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重创新”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医学院校应融合各方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推进医学生思政和德育建设,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医学生的社会担当。医学院应能围绕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培养一支心理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够强,能征善战的新时代医疗队伍。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医学、生命科学类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