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弟
1938年7月,中国国民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前后,中国共产党曾经就以三青团为基础建立全国青年统一组织问题,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协商、谈判,争取与三青团合作,建立全国青年统一战线,进行抗日,但因国民党设置障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青年统一战线,采取了无统一组织,无共同纲领,遇事协商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中共中央和长江局统一了党内对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的方针。本文仅就中国共产党对三青团方针的演变和形成过程,以及为建立全国抗日青年统一组织而作的努力作一简述。
为了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1935 年8 月1 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救国报》上正式发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出了建立包括上层在内的全国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学联发动了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以后,共青团中央积极响应《八一宣言》的号召,于12月20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呼吁“一切爱国的青年同胞和青年组织,大家在抗日救国的义旗之下联合起来!”《宣言》还决定把先进青年的共青团转变为民族解放性质的抗日青年救国团,并“恳切的声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但愿意与任何抗日救国组织合作,与一切爱国同胞实行亲密团结,共同奋斗!而且愿意把我们的组织开放起来,欢迎一切赞成抗日救国的青年加入我们的抗日救国青年团。”[1]《宣言》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青团愿意开放自己的组织,勇敢地担负起了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发起者的使命。
1936年9月下旬,少共国际致电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要求中国共青团“从绝对严密的工作方式转变到利用一切公开和半公开的可能,建立不仅包括青年工人而且包括广大农民、学生及失业青年等民族解放性质的群众的青年团。”[2]中共中央收到电报后,立即开始筹划共青团的全面改造工作。1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有团中央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专门讨论共青团的改造问题。会议做出了《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根本改造青年团及其组织形式,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形式,去吸收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中来”[3]的中心任务。该《决定》发布以后,各地对共青团组织陆续进行了改造。到1937 年4月,共青团中央停止了工作,中共中央设立青年部,以指导抗日的青年工作,共青团的改造工作全面完成。
为了建立民族解放性质的全国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的组织,1937年4月12日,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延安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全国青年救国纲领(草案)》,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青年救亡运动的决议》。大会号召全国青年:“一、不分党派、不分阶级、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在抗日救国目标之下全国青年大联合。二、放弃派别成见,放弃互相攻击,全国各地的青年组织互相合作,产生全国及各地的统一的青年组织。三、在民主原则下,意见取决于大多数,领导机关由大多数人的选举产生。四、由各处青年互相推选代表,召开全国青年救国代表大会,决定抗日救国的共同纲领。五、争取青年生活上,经济上,政治上的一切改善。”[4]这是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青年组织的主张。大会决定建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它是共青团改造之后,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青年统一战线组织,是全国青年救国会成立前现有各地青年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会议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青年统一战线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的总方针是坚持青年的团结与统一,坚持青年的统一战线,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青年统一战线方针的初步形成。
1937 年5 月,在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的形势下,国民党一改多年只在党内建立青年部,通过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实行对青年运动领导的传统做法,提出要建立自己的青年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这是国民党青年运动策略的重大转变。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为适应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的需要,分别改变了青年运动的政策和方针,分别在筹建新的青年组织,这为青年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共青团组织的改造,确立了建立广大青年群众的非党青年组织的主张,并且在筹建全国青年救国联合会;国民党开始重视青年和青年运动,在酝酿筹备三青团组织,进而用三青团统一全国青年运动。
1937年9月,国共两党虽然宣布重新合作,但有关两党合作的许多重大问题,如关于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共同纲领,都没有解决。因此,国共两党再次举行谈判解决上述问题,就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1938年2月10日,周恩来在武汉会见蒋介石、陈立夫。陈立夫提出“在两党外共同组织双方都可以参加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以此作为合作的一种组织形式。”[5]对此,周恩来没有即刻表态,蒋介石表示可以研究。这是国民党首次提出以三青团作为青年统一战线组织的建议。
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布:“取消预备党员制”,“本党为训练青年,设三民主义青年团”。①《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上编),第2页。4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对国民党临全大会宣传与纲领立场的指示》中,正式表示:“赞助国民党的进步与扩大及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6]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共产党尊重国民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对建立三青团表示了赞助的态度。
从1938年2月起,国共两党开始以三青团作为全国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组织进行谈判。在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和长江局之间,通过电报对三青团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统一了认识。
关于中国共产党对三青团的方针,毛泽东、张闻天(洛甫)、康生、陈云、刘少奇,5月12日在《关于三青团问题复陈绍禹(王明)、周恩来、博古、凯丰电》中,作了明确指示:一、关于三青团的性质,指出:“我们首先应承认:(一)三民主义青年团为国民党青年团。(二)三民主义青年团为国民党候补党员性质的组织。”二、关于共产党的目的,指出:“(一)使三民主义青年团实质上成为各党派广大革命青年的民族联合。(二)经过三民主义青年团去改造国民党”。三、关于团的宗旨,指出:“在三民主义、总理遗嘱、抗战建国纲领与蒋总裁领导之下,以教育与组织全国广大青年参加抗战建国的事业。”四、关于入团条件,电文提议:“凡接受本团宗旨的青年,不分性别、阶级、职业、民族、信仰皆得为本团团员,团体会员亦可加入……仍应保持其本身的组织。”五、关于团的组织原则,电文建议:“本团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电文还对三青团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7]
5月23日,陈绍禹、周恩来、博古、凯丰在《关于三青团问题的意见》中,提出了长江局的主张:“青年团最好有年龄限制,自十至二十几,如不可能,则应为统一战线的组织,而非青年团体的统一组织。”“则各党派要求加入,不退原党。”[8]显然,作为加入三青团的前提条件,长江局不仅提出了年龄限制,还明确了共产党员加入三青团不退出党组织的原则。
6月2日,中央书记处在《关于三青团问题复陈绍禹、周恩来、博古、凯丰电》中,又一次重申了使三青团成为青年统一战线组织和经过三青团改造国民党这样两个目的。中央提出:三青团“即各党派的各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民主集中制的青年群众的独立团体”。[9]在国共两党的谈判中,中共中央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使三青团成为各党派广大革命青年的民族联合组织的主张。
6月16日,蒋介石发表了《为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告全国青年书》,主要讲了三青团产生的意义、重大使命、特殊任务和对青年的期望。同时,颁布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团章》。这两个文件的公开发表,标志着国民党青年运动政策的正式确立。蒋介石在该《告青年书》中说:“应使此组织,成为网罗全国优秀热烈青年及革命分子之唯一组织。”②《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上编),第4页,第12页。蒋介石认为全国只有三青团这样一个抗日进步青年和革命分子的组织。他还提出,其他党派的抗日青年组织都要解散或归并到三青团中来,否则将视为非法组织。
颁布的《团章》第3条规定:“凡中华民国之青年年满十八岁以上至三十八岁以下,不分性别,由团员二人之介绍,填具志愿书……得为本团团员。”这一规定与中共中央长江局建议的十几岁至二十几岁的年龄相差过大,实际上三青团已不是青年组织,更谈不上以三青团作为青年统一战线的组织了。《团章》第60条还规定:团员“不得加入其他任何党派。”③《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上编),第4页,第12页。这个规定与中共中央长江局主张的各党派加入三青团,不退出原党的原则,也是十分矛盾的。规定的实质,就是把共产党员和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以及其他党派的青年拒之门外。正如周恩来指出的那样:“他们组织三青团,我们也主张共同参加,发展青年运动,但蒋介石不干,他就是要拿三青团把一切青年组织都取消,统一到他那里,不许有别的党派在里面活动。这当然就谈不通。”[10]
正如中央书记处和长江局所预见到的那样:三青团是国民党的青年团体,是国民党候补党员性质的组织,它既不能成为改造国民党之各阶级联盟,也不能成为统一青年运动的团体。国民党的青年运动政策,要的是解散共产党的抗日青年组织,统一加入三青团;要的是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组织,统一加入三青团,这就暴露了国民党想要通过组织三青团来吞并共产党领导的青年组织的真实意图。这样的条件共产党绝不会接受,因此实现国共两党青年组织的统一就不大可能了。
1938 年7 月9 日,三民主义青年团在武昌成立。三青团成立以后,国民党为防止共产党争夺青年运动的领导权,贯彻“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方针,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青年组织进行迫害,强行其归并三青团。
8月20日,武汉卫戍区总部政治部就下令宣布解散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进步青年群众组织青年救国团和蚁社三个团体。9月14日,三青团团长蒋介石签署了限期归并青年救国团于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手令。手令说:“青年救国团应令其限期归并三民主义青年团,服从团章,否则限一星期内解散可也。”④引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39页。三个抗日青年团体就这样被解散了。从此以后,共产党领导的青年抗日组织在国统区就不能合法存在了,抗日青年工作的中心随之从城市逐步转向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广大农村地区。
鉴于国民党利用三青团包办整个青年运动,取缔一切其他抗日青年组织政策的确定,长江局青委做出了青年工作决议草案,即《目前的青运工作方针》。《方针》认为:我们党在青年运动中的中心任务,不应放在三民主义青年团,而应该放到如何建立在党领导下的全国青年组织上面。要建立一个合于统一战线精神,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革命的民族主义教育方针的,自由活泼的青年团体,将与三青团形成一个显明的对照,而得到全国广大青年的热烈拥护。这个全国性青年组织,由党扶植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产生。还认为,事实上自从国民党关于三青团政策确立的第一天起,中国青年运动就宣告了分裂,今后中国青年的统一不能不走上曲线发展的道路,既先分裂后统一,只有三青团以外的青年组织,发展成为强大的力量,经过斗争、摩擦等迫使国民党最后不能不放弃其现在的青年运动政策,才能有建立真正的统一战线组织的可能。显然,长江局提出的青运方针是要建立共产党自己的全国性青年组织,先与国民党对立,当自己的青年组织壮大后,再与国民党建立青年统一战线组织。这是不符合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的。
长江局青委的《目前的青运工作方针》,在未经中共中央同意,也不顾许多青年工作者的反对的情况下,就向有关部门作了传达。中共中央发现后,即电告长江局:“长江局青委决议请勿发表,全国青年工作在政治局没有新的决定以前,仍应照过去决定办理。”[11]从而制止了这一不利于抗战大局的错误主张的传播和实施。那时,在三青团成立前后,国民党已经采取了打击抗日青年组织的措施,陆续破坏了西安民先队总部,解散了武汉三个青年团体,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取得民先队在全国广泛发展,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尽管国民党搞反共摩擦,推行片面的抗战路线,但中共中央正确处理了长江局青委关于《目前的青运工作方针》的问题,继续贯彻了对三青团的团结抗战,相互帮助,不公开对抗的方针,维护了国共合作和全民抗战的大局。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全会上做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青团的方针。指出:“现在国民党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共产党员应取什么态度?没有问题,取赞助态度。我们希望三民主义青年团有广大的发展,依照蒋介石先生关于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宣言做法,该团的发展是有光明前途的。也正是为着赞助,我们对于该团现行办法中之某些事项,希望有所修正,不然,好的动机,将难得好的结果。三民主义青年团应该成为全国广大青年群众团结救国的统一组织,吸收各党各派各界的青年个人与青年团体加入进去,成为使整个青年一代集体地受到民族革命的教育训练之一个大集团。因此,组织上应该民主化,政治上应该发扬团员的自动自觉精神,发扬青年群众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对于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态度和意见。”[12]报告代表了党中央对三青团的态度和意见。
在这次全会上,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陈云作了《关于青年问题》的报告。陈云根据毛泽东对青年统一战线的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关于青年组织及青年工作干部的团结问题,指出:“我们党所领导的青年工作,要有统一的组织,现在可以先采取联络的形式。如果现在建立统一的青年组织,就可能同国民党的青年组织发生对抗。所以要暂时迁就一点。为了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可以组织各青年团体的联合办事处。”[13]报告提出了不与三青团公开对抗的方针。早在1937年4月,酝酿成立全国青年救国组织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尊重国民党执政党的地位,从统一战线的方面出发,提出这个青年组织叫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此后,在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中华青年救国团体联合办事处,而没有成立与国民党对立的全国性青年组织。成立联合办事处的目的是促进全国各地青年团体的友谊,建立互相间的联系,便于交流工作经验和意见,共同促进青年运动的统一和团结。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向国民党提出建议:“中国共产党认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最好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并将加入国民党和青年团的共产党员的名单交给国民党领导机关,并且不在国民党及青年团中进行征收共产党员的活动。”[14]
1938年10月初,周恩来不等六中全会结束,即受中共中央委托从延安返回武汉,会见蒋介石,面交了毛泽东给蒋介石的信,并说明六中全会对抗战和统一战线问题的意见。周恩来再次提出共产党员公开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的问题。蒋介石说:“可商量”,“必须由国民党常委讨论;但他意青年团章程可改变,共(产)党同志可加入。我(周恩来)问他是否可即入,他答须讨论一下,并可先见青年团诸人谈谈。”[15]蒋介石请周恩来把送给他的书面材料,交三青团干事会讨论,限十五日分别签注意见。但他们讨论的结果还是坚持不开放三青团,主张另成立全国青年群众组织。蒋介石和三青团领导人对于中共中央以三青团作全国青年统一组织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同意的,他们不愿意有一个真正统一战线的青年团体。
10月10日至11月21日,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为了实现中国青年的统一,建立抗日青年的统一组织目的,大会具体提出了三条道路:“第一,在民主志愿的基础上,把一切青年团体联络起来,召集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产生全国统一的总的领导组织。第二,由各团体规定一个共同遵守的纲领,或者再定期召开全国联席会议,首先在行动统一起来。第三,以某一适当组织作基础,别的团体加入,使它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组织。”[16]大会认为,如果中国抗日青年组织要统一,是第一条或第二条道路,则三青团可以作各种会议的召集人;如果是第三条道路,则三青团也可能成为大会所说的“适当组织”。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组织进行了再次努力。12月13日,陈绍禹、周恩来、博古、吴玉章、董必武等带着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统一青年组织的建议在重庆会见蒋介石。蒋介石说,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加入国民党,或共产党取消名义,整个加入国民党,我都欢迎;或者共产党仍然保存自己的党,我也赞成;但是跨党办法绝对办不到。他甚至说:“我的责任是将共产党合并国民党成为一个组织,国民党名义可以取消。”蒋介石虽然在武汉时口头上答应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和三青团,但事隔两个月之后,蒋介石又把两党建立青年统一战线组织的大门关闭了。后来,中共中央致电给蒋介石说:“两党为反对共同敌人与实现共同纲领而进行抗战建国之合作为一事,所谓两党合并,则纯为另一事。前者为现代中国之必然,后者则为原则所不许。”并表明共产党的立场“诚意的愿与国民党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之三民主义新中华民国而奋斗,但共产党绝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之信仰,绝不能将共产党的组织合并于其他任何政党。”[17]中共中央驳斥了蒋介石明显的“溶共”的主张。这样,建立有统一组织、统一纲领的全国抗日青年统一战线已经无法实现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实际上主要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的问题。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共产党青年组织和国民党的三青团合作共同抗日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一个重大问题。没有确定的组织形式,彼此的合作就没有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必要的约束。因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探讨合作抗日可以采取的理想形式,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在以三青团作为青年统一战线组织的谈判中,国民党坚持不开放三青团,坚持共产党员和信仰共产主义的青年必须退出原来的组织才能加入三青团,究其原因,是国民党认为共产党是会钻进三青团搞团中团的,因此,绝不能同意共产党员加入三青团。所以,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同国共合作一样,青年统一战线也是没有统一组织和共同纲领的,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存在两个政权、两支军队、两种制度条件下的特殊合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