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荣
(西宁市城东区文化馆,青海 西宁 810001)
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基础。新时代做好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最大程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因此,如何强化群众文化建设,强化文化服务的职责,日益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值得探索的课题。
在群众文化开展的具体内涵中闲暇、自发和娱乐,是其核心特点。在其三个词的具体表征下,群众文化大致可以归纳为工作之外的群众自发组织的用以满足自身审美、文化精神需求的活动。而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群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其中,即使不去做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单单国内各个社区、公园、广场所听到的红歌和地方小调便能证实上文所说的话,而这种在群众文化中结合社会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行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文化自信”的具体彰显。群众文化多为自发,是人们闲暇之余在精神需求的导向下开展的自我主动满足的行为。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和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主动性这一特征。从群众中来,了解群众需求,参照新时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探索、选择具备新时代文化意蕴的群众文化路径。
意蕴这一词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内在的,一是丰富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以文化馆等为载体的群众文化服务工作,通过挖掘和扩增群众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可以保障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服务诉求,发挥其教育功能、宣传功能,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引导社会公众致力于对先进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增强全社会的精神动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彰显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新时代,在多元文化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缺乏有效的传承和保护,甚至步入消亡的境地。因此,在开展和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当中,政府相关文化主管机构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应当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之上加以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这种和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社会文化的和谐。通过群众活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具体要求上和目标上实现这三个层面的和谐要求,就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履职作为的责任。和谐的大前提是尊重和理解,为达成这一和谐要求就必然要实现人理解人、人理解社会、人理解社会文化这一具体目标。首先,在开展群众文化时,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秉持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文本的要求,在活动开展中,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通过人物案例来宣传社会正能量。以个案突出个人价值实现的动人故事,以群体人物案例表现某职业群体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社会的职业价值观,通过长期耳濡目染的涵化过程,增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其次,在开展歌舞音乐类活动中,有机地将其内容与社会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这并不是生搬硬套地做一加一的加法,而是选取其核心要素和展演类审美要求进行重构,通过艺术形式把社会这卷故事讲好、讲生动,与时俱进地更新人对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最后,把群众文化的开展与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在每个群众团体中,有些团体有一些一技之长的“草根艺人”,有的是艺术的爱好者,有的是早些年受过艺术熏陶的社会民俗文化传承人。政府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这些群众中,发现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依托他们的一技之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文化项目。如河南、山东的豫剧团,东北地区的秧歌队,陕西、青海的皮影戏等。组织和依托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艺术团体,增进人们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增进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认同感,这是文化自信建立和社会和谐的保障。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可以达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的目的,还可以结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业余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整体群众的综合素质[1]。群众文化活动与相关设施对于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有益的,有了这些活动及相关设施,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个精神交流的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提供精神家园,促进社会的进步。
就精神文化需求来说,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人们的情绪表达是人对于生命、自然、宇宙、生存价值的哲学思考。从俗到雅,从不拘一格到严肃谨慎,我们无法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抽象丰富的概念,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也无法通过艺术单一形式的展演活动来满足所有人,所以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者们下基层接触和了解社会各阶层的需要。众所周知,人是有文化属性的,音乐学院毕业的科班生相较于在民间艺术团体浸染多年的民间艺人,其艺术品位和思想表达方式必然有所不同,和而不同才应该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拓展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知识广度,了解群众当前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而深化人们进一步的文化思考,这是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求而需要去探索并付诸实践的。
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将新时代、新文化、新思想融入群众文化工作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社会公众对新时代、新文化、新思想的接触、了解和掌握,进而增强社会公众的家国情怀,并将这种新文化、新思想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学习的生动实践。同时,这样的做法亦能够使社会公众的内心世界变得充盈,从而自觉进行对腐朽价值观以及错误思潮的辨别和抵御。对于当代中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来说,这一身份类同于中国民族文化和时代思想的布道者,如果一个布道者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所要宣传和推广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派发的任务,那么其工作必然是失败的。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之前,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更应该自发地加强学习,把握好时代精神,把自己所要宣传的思想内容吃透嚼碎,真心认可和热爱自己的工作,并通过群众文化的开展把这份认同和热爱传递给广大群众,唯有如此,才能依靠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构建起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
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常常依托社区活动场所(广场、公园、体育场等)自发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这是在生活中可以普遍观测得到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之相对,文化馆组织的部分活动却因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部分暴露出场面冷清、人员参与率低等问题,其反应出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馆的功能性、服务性与其对外宣传工作没有结合好,导致群众缺乏了解文化馆宣传工作的具体路径,导致群众参与活动组织中间出现脱节现象。为此,作为群众文化建设重要载体的基层文化馆,必须加强活动的宣传,正确应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2]。网络传播媒介是个大的宏观概念,众多网络平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像微信、微博这类社交平台,依托其庞大的用户基础,信息交流与发布早就成为其主要应用功能之一。而依托这些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宣传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地对自身运营进行优化,以实际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不断细化工作内容,不断改进信息发布的样式,针对不同群体的具体年龄段进行宣传,确保活动信息的发布具有准确性、趣味性,能吸引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
此外,影响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活动内容是否契合群众的具体文化需要;二是活动开展的时间是否符合某个特定参与群体的闲暇时间;三是对外宣传的“噱头”是否具有足够的创意和吸引力。以西宁市城东区地区为例,在开展宣传工作前我们先要解决自己的疑问——本地的人民群众对什么样式的文化艺术表达更有兴趣?活动的开展具体涉及哪些年龄段的特定群体?他们可以参加活动的闲暇时间是哪些?针对这些特定群体,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关键要素吸引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组织专业人士对群众文化进行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的再挖掘再整理,通过不断论证,不断研究,打造青海地方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3]。
在进行充分的调查后,文化馆的宣传要有的放矢地标靶核心目标——群体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推送,针对舞蹈、器乐、书法等不同艺术领域的爱好者,宣传上就要着重差异化地突出他们的具体需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致。而后,要以文化服务者的意识要求自己,换位思考地合理安排活动开展的具体时间。在当前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环境下,各群体享受闲暇活动的时间是不固定、不统一的,通过事先调查了解目标群体可能参与活动的时间段,再依照他们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时间安排,最后再进行宣传,这样的模式会有事半功倍的功效。最后,面对当前自媒体的冲击,传统的所有文化娱乐活动都有式微的趋向,这要求文化工作者开展的活动在宣传标题和具体内容上要更具有吸引力,如果文化工作者不想办法抓住群众的眼球,把他们从沙发和手机的“捆绑”中争取过来,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阵地。
当我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工作时,应注意到网络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要选择好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路径,要注意通过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文化工作进行反思总结,倾听社会公众对于文化服务诉求的真实心声[4],利用网络调查问卷、话题发布与信息收集等方式以数据的形式总结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及自身文化工作开展的现状,思考相应对策,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和文化服务水平[5],以及对自己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提供经验佐证。
综上所述,在群众文化路径的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愈发重要,网络作为当代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交流工具,在全年龄段的群体中仍在不断扩大着它的影响力。顺应时代的变化,很多中老年人都已经养成了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获取信息资源的习惯,除此之外,网络参与度更高的青少年,正是我们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所格外需要关注的群体,他们在文化馆组织活动中参与率相对较低,却是文化馆未来活动开展所急需储备的人才。少年强则国强,增强青少年对社会文化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只是中小学和高校的责任,所以,文化馆除了提供技能性培训之外,也应关注到青少年群体在群众文化当中的参与度,避免这一群体在社会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被边缘化。
首先,优化群众文化建设的路径,应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在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中,群众文化建设者应自觉地把自己带入文化建设者及文化工作服务者的角色当中去。在文化工作的开展中,关注文化活动引发的社会效应,逐步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在精神层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长效的驱动力。要明确关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力,把工作落实到群众当中去,通过走访和调查研判群众的文化需求及当前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实际情况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使工作计划与群众需求相匹配。
其次,需要额外注意的是,作为文化馆等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当主动把文化行业服务者的角色变为自己的职业身份之一。在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群众虽然没有直接花钱参与文化消费,但用于支撑社会群众基础文化的行政支出实质是一种群众消费政府买单的经济行为,以顾客就是上帝的理论进行反思,基层文化工作岗位设立的存在意义,就是更有效地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把每个社区每个团体的群众服务好,这就需要摒弃大锅饭混日子的思想,把群众需求放在心里。以服务的眼光看待工作,是基层文化工作能长期合理存在于社会并在将来不被时代所淘汰的重要保障。
再次,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文化辅导的实施等,都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也需要具有一定艺术技能的爱好者进行参与,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至关重要[6]。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由挖掘和培养两方面来完成,针对现在部分基层文化单位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不足、活动开展乏力、文化服务质量不高等情况,对人才进行直接吸收,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在人才吸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和深入到民间艺人团体中进行挖掘,从非遗传承技术的掌握上、从艺术技能的修养上、从艺术生活的经验上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测评,吸收并提供适合的岗位以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促进他们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吸收的同时,培养工作应长效地进行展开,以外来培训和内部交流两套系统进行覆盖,通过对外学习、拓展、培训等活动,增强工作人员和社区文化艺术爱好者的技能技巧;通过加强内部交流,增强基层员工及骨干之间的认识,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把这两套人才培养系统建设好、运营好。
优化群众文化路径的建设工作是一个时间要求紧迫、工作不断开展的长期事业,在归整好自身工作价值和服务意识后,通过基层单位人才结构的不断优化,以人为本地保证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文化工作服务质量,不断地适应时代文化要求,与时俱进,唯有此,才能保证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效率上不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