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什么?

2021-01-03 02:50本刊编辑部
科技中国 2021年9期
关键词:预设层面效益

本刊编辑部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考察调研时强调,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国家都会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的事,是较为普遍的认识。即使在创新治理职能部门,持这种认识的人也不少,这就是创新的“出身”预设,也是当前抓创新“必问出身”的根源。这种预设,不仅弱化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协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挫伤了其他人员参与全面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抓创新不问“出身”,问什么?一己之见,需从以下四个维度施问:

一要问创新“类”,即创新活动的类型。抓创新首先要对“全面创新”的活动类型予以准确解读,进而明确创新活动主体,树立政策层面的全面创新导向。创新活动类型划分方法多种多样:在创新产出层面,可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在创新路径层面,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或颠覆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等;在企业创新层面,可分为战略创新、产品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营销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等;在颠覆式创新层面,可分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

二要问创新“人”,即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以企业为例,战略规划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需由企业老总为主推进,产品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需由产品研发、工程技术、品控等多团队联动推进,营销模式创新需由销售团队为主推进。抓创新“人”就要通过政策、宣传、培训、研讨等多种创新治理手段联动,推动形成“创新不只是科研人员的事”的共识,充分调动各类创新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全员创新、全面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要问创新“标”,即创新活动的目标。要在事前充分调研论证,科学预设创新活动的科技成果质量、创新团队建设、社会经济效益等目标,将创新主体的任务目标清单化、考核指标契约化、履约情况信用化。要分类确定创新活动任务目标:对于竞争性创新活动,要以专业咨询机构和专家论证为主确定,确保国际可比性、前瞻性;对于奖补性创新活动,要以技术进步实绩、经济效益增长实效、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等为目标,择优支持;对于公益性创新服务活动,要以普惠服务的社会效益为目标,量化考核补贴。

四要问创新“效”,即创新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抓创新治理的科学定效、合理问效是推进形成创新闭环的关键,也是推动“三评”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财政资金、创新平台、高新园区、双创载体等都只是投入,不是创新治理的效益;由此衍生的论文论著、知识产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等,也只是过程性效果,不是创新治理的效益终点。只有创新活动产出的论文论著对人类探索未知、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才是创新效益终点;只有创新活动产出的技术产权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效益或新增就业等,才是创新效益终点。抓创新治理必须“以终为始”,避免以过程性效果替代最终效益评价,才能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更加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预设层面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错季土豆 种出好效益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优化管理模式 提高管理效益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