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外语部,江苏 常州 213164)
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不同层次类型教育特点的教育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202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与目标。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也应顺势而为,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入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混合式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依据最新发布的《课程标准》,高职大学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职场涉外沟通指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并能在涉外职场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多元文化交流范畴则越来越宽泛,指学生能理解非本族文化,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且有效的沟通,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语言思维提升则指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和质疑精神,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理解中外思维方式差异,善于准确提出质疑,并多维度分析、评价、推理、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自主学习完善则指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并有效运用多种语言自主学习方法,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提升,助力自我发展。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覆盖面广的必修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使得其在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在高职大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下,基于数字资源实现学生深度学习与师生频繁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建构语言基础知识、获取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混合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前基于互联网自主学习线上课程资源,教师基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反馈,重构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测试、答疑、合作、讨论、汇报等形式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技能,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达到深度学习,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再只关注学生的课中学习,而是将学习过程延伸至课前与课后,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此外,将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督、指导、管理等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教师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202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强调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全面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职业院校不断加强混合式教学研究,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混合式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方向。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能力、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混合式学习评价能力和教学反思研究能力。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能力是指教师基于需求分析,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完整体系、满足学生线上线下学习需求的种类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内容广泛,包括通用英语资源、职场英语资源、中西方文化资源、考级考证资源、课程思政资源等;形式多样,包括微视频、音频、课件、题库等。开发和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全程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基于大学英语系统教学理论,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情境式、互动式、探究式等类型的教学活动,并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能力。在不同教学内容的框架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分解任务、组织讨论、分析总结等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运行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优化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对提升学生职场涉外沟通技能、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思维提升均有较大促进作用。混合式教学将课前课中课后相衔接,因此有效的混合式学习评价也应涵盖课前学习评价、课中学习评价及课后学习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改进教学设计和组织提供反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激励学生积极深度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等方面素养的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分析,可以丰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运用理论阐述、研究各种教育教学现象,反哺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和学术研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系统探索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推动作用。
近年来,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也在持续推进,但成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混合式教学虽已被推广多年,但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地。教师仍旧是将教学重心放在课中,在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已经延伸的背景下忽略了对学生课前及课后学习的关注和指导,使得混合式教学出现线上线下“两张皮”的现象。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仍旧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将重心放置在英语语言知识的讲解上。片面夸大语言知识的作用,则会陷入“知识中心论”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科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多为英语教育或是TESOL专业毕业生,有着较高层次的通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但是缺乏职业英语专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职场英语运用能力较弱。教师重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轻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本土文化的“失语”现象。因此,教师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与教材内容相关、以语言知识为主的题库上,与涉外职场语言沟通、跨文化交际和核心素养相关的资源建设很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尽如人意。虽大多数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较强,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教育教学,其他信息技术能力(如线上学习资源的设计等)提升不足直接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资源建设。
由于缺乏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清楚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忽略对课前及课后教学活动的设置,课中教学活动的设计多以提升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为主,以提升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教学活动不多。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虽被倡导多年,但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跟上计划的教学进度,一些教师还是在实施“知识的传递”,“满堂灌”现象严重。
缺乏涵盖课程全部学习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且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线上学习的评价,抑制了课程学习评价导学功能的发挥,学生容易忽略评价指标内容和体系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公共基础课程,评价内容多为知识性评价,涉及通用语言技能的评价几乎为零,重量轻质,是不能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的。
教学反思内容零散且不成体系,偏重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堂氛围是否良好等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和实际效果则关注不多。大学英语教师整体教学研究能力较弱,表现在学术论文阅读较少,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探讨课堂教学活动较多,而对于混合式教学实施路径、核心素养提升策略、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讨论极少,缺乏与同行之间在学术领域的深层次交流,更未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为有效提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应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资源建设、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学术研究等方面切入,加强理论探索,提升实践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理念,有助于新型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树立素养本位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理念,积极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这不仅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也能促使教师指导者、监督者、引导者功能的充分发挥。
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教师若仍坚持单一学科专业发展,不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主动树立“英语+其他专业学科”的跨学科专业发展意识,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着眼于多元知识结构的构建。[1]教师要在丰富自身通用英语学科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立足学校人才培养需求,着眼于学校各大专业集群,将特定的专业学科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不断积累自身职场英语知识;要加强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未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提升职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如此才能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相对接,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在课程思政育人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起的作用,要多渠道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自身获取了多元文化知识、敢讲、善讲中国故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丰富且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没有体系化的网络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就无从实施,因此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尤为重要。高职大学英语教师要强化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建设的意识,摒弃“教学即课堂教学”“上课即讲教材”的思想。要认识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深入融合已势不可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更加广泛,教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的实施方式上也应追求多样性。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优质课程网络资源的能力、改造优质课程资源的能力、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处理和加工能力等。教师可通过自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网络课程,或是参加课程资源建设专题培训等,了解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各种技术手段的使用方法,并多加操练,提高信息素养。要成立课程资源建设团队。课程资源建设任务繁重,因此要以教师团队为载体,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建立资源建设团队合作机制,明确资源建设各阶段、各项目任务安排,并定期开展团队交流,形成合作、分享、聚力、高效的团队共同体。要不断更新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后自主复习及拓展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聚焦涉外职场语言沟通、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英语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直接体现教学设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中起着桥梁作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判断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能力。为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对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教师要清楚地告知其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需达到的学习效果,发布课前作业或测试,引导学生基于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自测自主学习成效。教师要基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效果,发现教学重难点。在课中,要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创新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目的直指学生涉外职场语言沟通、跨文化交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在活动内容上,要基于课程各单元主题,将涉外职场语言沟通、跨文化交际细分多个维度,并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在活动形式上,要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团队辩论等形式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性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后教学活动要将重点放在巩固、拓展这两方面。教师可以继续发布与课堂所学相关的练习,供学生查漏补缺;基于课堂教学主题,补充教学资源,供学生拓展学习;也可以发布在线讨论,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有效的发展性学科核心素养评价首先要坚持以课程考核中的过程性评价为基本导向[2],重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同时,将学习评价延伸至课前及课后。课前评价重点在于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及自主学习成效,课后评价重点在于检测学生复习巩固情况及拓展作业完成情况。课中评价将重点放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分阶段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和激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积累,对比不同阶段学习成效,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体现了课程评价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效率和课堂效率。基于OBE教育理论,制定以持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要在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益于展示学生核心素养的产出评价机制。考核内容要与大学英语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相关联,要能证明学生涉外职场语言沟通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达成及提升情况;考核方式要易于评价,要利用学生自评、团队内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信息化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课程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标准的分数分布要体现对大学英语课程核心素养目标的全面覆盖及合理覆盖,通过标准要反映核心素养各目标达成的“底线”。
教学反思是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和内在驱动。[3]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教学反思意识。只有当教师意识到开展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反思对其自身专业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对教学行为有改进功能、对教学结果有分析意义时,才会避免教学反思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反思的积极作用。反思内容要涵盖教学全方位、全过程。教师要以自己的混合式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从基于学生线上学习后教学目标的确定、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置、混合式教学组织与实施、混合式教学策略的使用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分析。要将各个维度延伸至课前及课后,而不仅仅局限于课中。教学反思要有理论指导。教学反思不能仅凭经验来判断或分析,而应从教育理论上溯源。教师要多阅读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混合式教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加强对教学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教学实施的指导作用。在反思形式上,除了教师个人的反思外,还要在与同行的交流和合作中实现由个体反思向群体反思、由浅层反思向深度反思的转变。[4]英语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激发教师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并在这些方面不断调整,提升教学成效。加强反思性教学研究。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促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向反思性教学研究的转化,将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努力实现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有机体的循环转动。
核心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着力点。教师要以涉外职场语言沟通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为目标维度,完善自身跨学科英语知识结构,开展与核心素养目标维度相关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创新混合式教学设计,完善综合性和发展性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加强核心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反思,积极实践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提升混合式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