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训练仪在偏瘫儿童步态训练中的临床观察

2021-01-03 07:29:43管晓龙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10期

管晓龙

【摘要】目的:分析偏瘫儿童应用振动训练仪进行步态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到我院就医的偏瘫儿童72进行步态训练研究测试,将72例偏瘫儿童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训练模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振动训练仪进行童儿步态训练,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及Barthel、FMA等指标数值。结果:经研究得出,研究组病患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优于对照组病患儿童(80.65%),两组患儿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Barthel、FMA数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指标数值差异均有显著改善,但研究组患儿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康复偏瘫儿童应用振动训练仪进行步态训练,能显著提升临床康复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儿康复速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振动训练仪;偏瘫儿童;步态训练

儿童偏瘫为患儿幼年时期产生病症,临床通常分为两种:急性小儿偏瘫,该病症属于特发性,多数病例无法查明其致病因,另一种为继发性小儿偏瘫,该病症其致病因多见于免疫力失衡、颅脑受创、血液性疾病、心脏疾病以及代谢疾病等症状造成患儿脑血管闭塞,引发偏瘫。以上两组病症均为患儿的日常生活与健康带来严重困扰。本文以临床应用震动训练仪对偏瘫儿童进行步态训练观察其治疗有效率与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间,我院收治72例小儿偏瘫病患进行研究,将两组病患均分为研究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经患儿家属同意后进行研究,对照组患儿男20例,女16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18±2.23)岁,研究组患儿女15例,男2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7.68±3.17)岁,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指导患儿进行基础康复训练及用药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振动训练仪,型号:Y-V3;厂家:郑州航空港区羽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日期:2018-12-03;规格:(220V、50Hz、800VA)进行训练,由医护人员指导患儿取立位,双足尖超前,间距略窄于双肩,屈髋屈膝,调整患儿身体立线使双下肢立线垂直于第二足趾。据病患实际差异进行调整刺激力度,每次进行3-5分钟,每日进行两次。

1.3评价指标

医护人员对两组患儿生命体征及日常各项指标数值进行详细记录与统计,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为有效+十分有效+显著有效)/组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型号为(SPSS24.0)的统计学相关软件进行专业数据分析,统计病患基础资料与病患临床数据时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应用t,X2检测临床数据;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如果(P>0.05)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果(P<0.05)时,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病患儿童经临床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经临床治疗后,研究组病患儿童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与对照组病患儿童治疗总有效率(80.56%)相对比,研究组病患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病患儿童治疗前后Barthel、FMA等指标数值对比

临床治疗前,对照组患儿与研究组患儿Barthel、FMA等数值差异对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临床治疗后,研究组患儿数值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临床医疗事业及治疗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中,经过各项临床指标的检测、预防等方面,使小儿偏瘫发病几率大大降低,但仍存有部分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是患儿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据相关学者报道,早期进行临床治疗对于康复儿童偏瘫症状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常规的训练模式对于患儿而言只能起到安全与平衡的作用,均为静态下练习,无法达致完美功效,以此本文研究应用振动训练仪联合训练模式协同治疗小儿偏瘫。振动训练仪通过振动不断刺激患儿下肢肌肉神经,以激活运动神经元,刺激患儿腿部肌肉进行自主运动状态,以模仿正常运动方式来促使肌肉恢复,达到纠正偏癱步态目的,使患儿恢复正常步行状态。经研究得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22%)显著优于对照组(80.56%),研究组患儿症状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振动训练仪联合步态训练干预小儿偏瘫症状,能显著改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鹏, 吕倩楠, 陈子嫣,等. 下肢振动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研究[J].2021(2016-1):10-14.

[2]李怡,任兰芬,马云辉.振动训练在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6):2640-2642.

[3]贠国俊,梁显荣,王景刚,刘青,李瑞豪,曹建国.全身振动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07):82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