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程威
【摘要】目的 对临床颅脑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技術应用之后的常见技术问题、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措施加以分析和探讨。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已经通过病理学明确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抽取31例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对其颅脑MRS的结果及扫描之后波普质量情况加以对比,对其检查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针对性地防控、质量管控的措施及策略。结果 均进行颅脑MRS检查之后的结果分析发现,所有患者中27例均顺利完成检查,而且MRS的定位准确、谱线基线较为稳定且化合物位置准确,而其余4例之中有3例为谱线杂乱、无法辨识,伴有噪声较大的现象,而1例伴有形态较差无法有效辨识的问题。结论 对于进行颅脑MRS检查的患者来说,技术操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充分准备、规范性操作,以利用这样的方法,普遍性的提升最终技术操作效果,让显像的成效和精准性等方面得到优化和提高,避免出现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颅脑检查;MRS;成像技术;常见问题;质控措施;分析
引言:
MRS成像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影像生化分析方法,进行颅脑各类疾病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生化代谢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指导和依据,广泛应用于各类颅脑疾病及占位性病变的患者检查、筛查过程中,应用的效果相对较好,检查准确性较高。但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仍然会面临着较多的实际问题,影响最终检查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生化代谢信息的体现缺乏应有的精准性,还需要对其加强在质量方面的控制与技术操作的管控。MRS技术的实际应用有着较多的质量干预因素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对于颅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时,还需要进行技术质量方面的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对相关方法的临床应用技术效果及质量影响加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1例通过病理学明确诊断为颅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都是本院所收治相关群体中所选取,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进行了MRS检查。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34.31±11.24)岁,检查之前没有进行过相关治疗、化疗等问题,正常接收MRS检查和相关干预,病变大小均低于8mm。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患者彼此之间高度接近(P>0.05),均没有影响MRS结果方面的因素,能对相关检查方法正常配合,执行一致的检查。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MRS颅脑检查,使用相应设备及配套相控阵头线圈,让患者选取仰卧位之后头部先进入设备,加以固定并将激光灯交叉点对准患者的眉间中心。序列参数方面,先进行矢状位扫描,TR为3200ms,TE为 400ms,FoV为250mm*250mm,层厚1.0mm,层间距0mm,数量为176层,256*256矩阵,一次激励,进行病灶区域的冠状位、轴位的扫描。扫描之后,使用多体素3D化学位移成像,将TR调整为1700ms,TE为135ms,进行三次激励,按照病灶大小调整体素,一般情况下均为10*10*10mm,扫描6min35s。全过程进行扫描的过程中,着重对感兴趣区进行扫描,尽可能避开血管和脑脊液及相关组织,然后对其磁场进行均匀性的调整调节,将获得的图像进行后续分析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进行检查之后的波谱质量及最终质量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提出针对性地改善与提高策略。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颅脑MRS检查之后的结果分析发现,所有患者中27例均顺利完成检查,而且MRS的定位准确、谱线基线较为稳定且化合物位置准确。在进行检查之后,普遍的脂肪抑制效果相对较好,代谢物位置较为准确,谱线质量较高,能够进一步反映其颅脑内的生物代谢及代谢化合物的相关情况,可可以更好地临床疾病诊断和病情观察,提供影像学方面支持。而其余4例之中有3例为谱线杂乱、无法辨识,伴有噪声较大的现象,而1例伴有形态较差无法有效辨识的问题。这一现象产生进行问题方面分析发现,检查的时候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匀场效果不佳和脂肪抑制效果不佳,从而产生了噪声较大和谱线混乱的问题。
3.结论
MRS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最终质量影响因素相对较多,那么为为了更好地障最终检查的结果,准确避免出现图像方面的问题,因此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管控方法,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对空间定位技术及后续各类图像处理技术加以控制。这部分内容具备着一定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尤其是在检查前,对于小儿来说,为了避免配合程度不良,也可以先口服水合氯醛加以镇静。进行检查操作中要尽可能避开血管空气为主的一系列组织对最终影响结果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伪影并保障图像的分辨率,确保其图像的敏感性,准确反映代谢物的相关情况,扫描的过程中,可以将视野设置为感兴趣溶剂的两倍大小,增加6条饱和带,进一步来减少各类干扰信号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对扫描仪的相关参数加以优化,降低其图像的噪音比,对其参数加以调整,多次进行扫描和取样。
如上所述,颅脑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具体应用时的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还需要对全过程的质量影响因素加以管控,不断提升最终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罗贤坤, 张烈欢, 萧惠欢,等.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医药前沿, 2019, 009(004):47-48.
[2] 张照明、于向锋、宋吉慧.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波谱成像评估脑胶质瘤级别的应用价值[J]. 临床荟萃, 2020, v.35(12):52-56.
[3] 胡旭磊, 孙胜玉, 邹有瑞,等.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25卷7期, 485-487页, ISTIC, 2020: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4] 张晓峰, 张明文, 于志虎,等. 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磁共振波谱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评定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9, 36(0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