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庆涛
“姚关工”叫姚长松,江苏兴化陈堡镇农科站原副站长,现为陈堡镇农业关工委副秘书长,今年68岁。
今年6月20日,兴化市农业关工委在陈堡召开全市青年农民创业观摩大会,看了老姚带领青年农民创业的现场,听了他很有见地的介绍,参会者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农村太需要更多的“姚关工”了。我们当时就商定,日后要把老姚的事迹整理出来,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姚家祖祖辈辈靠种田吃饭,姚长松初中毕业后,16岁就当了农民。不同的是,他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他在村里当上农技员后,十分注重农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应用,连老农民都感到这位小农民技术指导有方。1975年,他被调到公社农科站。
离开田头的小姚,经常思考农村、农业、农民三个概念,寻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总感到“三农”虽告别了刀耕火种年代,但光靠一板一腔、周而复始的生产,发展太缓慢,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的愿望一时半会难以实现。2002年,他的想法趋于成熟:“三农”齐头并进发展,关键要让客体农田和主体农民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踏上高效运转的轨道。于是,他决定停薪留职,在黄舍村创办蔬果专业合作社,自负盈亏干出样子作好示范。
对此,家人与大伙都不看好,认为老姚月月拿工资的好日子不过,能在田头做出啥大文章?可老姚铁了心,要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发大水,黄舍村田势低洼,番茄等蔬菜经不住水渍,根须糜烂、茎叶枯萎,亏掉6万元。和他一起合伙创业的人打了退堂鼓。
老姚从品种到茬口精心布局,细心到每个细节。番茄结束,后茬不是套种丝瓜,就是栽一熟水稻,做到人田雙不闲,并在30亩田的基础上又扩种了30亩钢架大棚。在老姚手下打工的人,心中萌发了创业的冲动,他们要把管理、技术学到手,这正合老姚创业的初心。陆月明、陆玉明、陆志忠、陆爱龙等中青年农民从老姚大棚走出去,辟地10亩、20亩、40亩、60亩不等,搭起钢架创业。有人问老姚:“姚站长,你老鸡孵小鸡,这么多人另立门户,你不会生我们的气吧?”老姚哈哈大笑:“这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我会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给你们。生产形成了规模,自然会把市场拉到田头,你们说我高兴不高兴?我的目标是共同打造‘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模式!”
在老姚带领下,这一目标很快成为现实:亩产番茄一万多斤,亩万元足足有余;秋茬套种水稻,亩产千斤不成问题。黄舍村种蔬果的人越来越多,最高峰时形成了500多亩的规模,吸引了不少外出青年农民回乡创业。“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口号,被陈堡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又出现在兴化市政府的文件报告里。老姚立志为农民作出示范,终于在田头做出了大文章!
由于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或进厂打工,在老姚手下打工的人尽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农村劳动力出现了严重断层。于是,老姚探索了一种“集聚农业”,即在同一亩田,巧妙利用茬口释放土地能量,产出要高于传统农业的3~4倍。他的用意是探索出一种产业,让回乡青年农民有业可创;再通过创业,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增加后劲。
青年农民姚华远,在张郭镇一个厂里打拼多年,已成家但未立业。他把心中的苦闷说给伯伯姚长松听。老姚建议说:“你年轻有文化,到我这儿干,我的基地就当你创业的试验场,成熟了,你可自主创业。”小姚真的来了。老姚放手让小姚担纲管理,让他学创业技能、立业本领。第二年,老姚在四林村辟出60亩生产基地交给小姚;2018年,小姚又接管了老姚在曹黄村的60亩基地。家大业大了,小姚的妻子也到农场参与生产管理。小两口一年产值100多万元,纯收入不少于50万元。小姚实现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农民变成了职业。
老姚2014年在单位退休,2018年又在自己的农场“退休”。2019年7月15日,老姚到唐庄村承包了40亩钢架大棚成立家庭农场,重操旧业给青年农民创业作示范。张金富和潘剑勇两个青年农民为创业曾请他当技术指导,这是他重新“出山”的一大动因。
张金富原来在苏南打工多年,一直寻找创业机遇;而潘剑勇原来搞挖机,由于业务萎缩,急于创业持家。老姚把他们带到唐庄,两人各承包了30多亩钢架大棚,与老姚的大棚相隔不远。老姚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一切生产技术和生产环节都在“带”的过程中完成。两个青年人的投入,都在一个季节的生产成果里得以收回。
老姚给青年农民带路的同时,重点放在探路上。他把风险留给自己,尽量让他们做大做强产业。老姚凭借多年的蔬果种植实践,总结出了“三分种、七分碰”的经验。老姚对两个青年人说:“早、中、晚茬口要拿捏得当。”今年,张金富的番茄产量高、价格高,高产棚每亩达20000元,平均每亩达15000元。
过去有句老话形容农业脆弱叫“望天收”,蔬果生产也是。老姚重点探索蔬果生产的茬口布局、合理套种。他连续三年试种秋丝瓜,立秋前播种,育苗时间约20天,移栽到大田,一个月后上市。这个时候,是市场的空缺,价格不比早丝瓜低,甚至还高,而且持续时间长,天冷的时候,可在钢架上加盖塑料布,卖到打霜才结束,经济效益平均每亩2000多元,高的每亩达6000多元,比套种水稻高2~3倍。老姚今年又提出“亩产千斤粮、双万钱”的口号,并在为此模式推进而艰苦探索。
生产基地不可能年年换田块,而蔬果生产如在同一块地上生产,产量一年好,二年还可以,三年只能马马虎虎,但果实已味差产量低,再向下会叶枯苗死,那就要通过套种轮茬解决这个问题。套种什么好,轮茬如何做,老姚把自己摸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给青年农民,助力他们的产业更健康兴旺发展。
老姚说:“我现在又上岗就职镇农业关工委副秘书长,带领青年农民创业的担子更重了。但对我这个挚爱农业的人来说,又一次提供了发挥余热的平台,我更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