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曼丽
摘要:混声就是真假声的混合运用。它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一般歌手在进入“换声”点之后运用混声来演唱。混声唱法的掌握需要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过程。由于学生的嗓音条件有差异,所以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基于此,本文章对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问题 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混声训练;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校通过开展声乐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培养其声乐表演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水平,而且要提升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美的享受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对美的鉴赏能力。
一、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存在的问题
高校声乐教学是学生艺术修养提升的关键性课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并没有对高校声乐教学产生正确的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安排课程,在课堂上对学生简单讲授相应的音乐知识,并对教材中出现的音乐进行欣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迫跟随教师的授课节奏进行学习,并不能在课堂上深入欣赏与研究相关音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进行知识传输,并没有对相关音乐的知识背景进行合理阐述。这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知识铺垫,无法深入了解相关音乐的创作背景与灵感来源,更不利于学生理解与把握相关音乐作品。这种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二、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的对策
(一)混声技巧
第一,先在低声区音域范围内保持喉头稳定,打开喉咙,在气息支持下,真实、自然而不费力地发出u母音。要注意起音真实而自然,在保持母音的真声状态下,声音均衡地进入头腔。第二,从c1起音,用i母音半音上行移调练唱,#c2开始过渡到ie韵母,嘴张开一些,声音的着力部位从上牙齿背向软腭部分移动,用唱真声的感觉把声音送入头腔。如唱i母音困难,可唱e或a母音。第三,以真声为基础混合假声的练习,起音真实自然,八度跳进时仍似真声,保持声带张力。先练i母音,再练e母音,在i、e母音状态稳定后,可以在八度跳进到高音时进行e-o母音转换练习,从e音过渡到o音时,喉咽腔状态保持不变,只是嘴向前“撮”成o的口型,好像把o母音关进了头腔。
(二)整合教学评价方法
以往的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总体评价有出入,以成果论高低。要改变这种风气,高校要组织成立声乐专业评估小组,重新制定评估准则,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全部纳入评价机制内,另外对新生要求专业汇报,基础性的评定学子的舞台表现力、演唱能力、嗓音条件以及乐感等,入门基础评估以后,进行拔高式选拔优秀学生,再针对相对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互补性训练,使师生选拔体系更加完善,提高了学院的整体专业水平。并且,实施评定措施,能够使不正学习风气得到极大改善,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天才。此外,制定恰当的奋斗目标,使传统教育模式推陈出新,提高了教讲效率和教讲质量。
(三)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活动相互影响
学生准确演绎声乐作品、传达作品情感价值的前提是有正确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演唱功底。只有通过声乐课堂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对演唱技能进行科学训练之后,才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恰当地进行展示。参加艺术实践可以使学生找寻自身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还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有利于推动声乐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活动中既要注重科学教授学生专业演唱知识和技能,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使二者更好配合,形成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声乐艺术人才。
(四)整合网络优势资源
网络既有优势又有劣势,虽然声乐教学在网络上能够极大地方便学生学习,但在网络管理上还应该建立统一的教学标准,并且将声乐教学的资源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纳,这样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轻松找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又能避免漏洞导致耽誤学习时间。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声乐教学的新模式发展也融入到信息浪潮中,将网络课堂上的声乐教学与传统课堂上的声乐教学进行融合,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出专业水平性更强更优秀的学生。
结束语
总之,歌唱时,好的声音来自丰富多变的声音色彩,而混声唱法恰恰能为获得这种良好的声音提供一定的前提基础。其既能产生较好的混合共鸣,获得良好的、统一的音色,还能使声音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并在保持明亮的共鸣音的情况下带动暗淡的共鸣音,以丰富声音色彩,获得浑厚自然、舒展流畅的音色。
参考文献
[1]王志丽.“互联网+”模式下声乐教学的发展[J].大观(论坛),2020(12):106-107.
[2]李慧娜.浅论声乐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焦作大学学报,2020,34(04):124-126.
[3]陈庆庆.浅谈声乐教学中高声区训练[J].大众文艺,2020(2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