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嘉惠
在加拿大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上帝把他创造的大地的一部分放在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中,于是就生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岛。”这座被当地人无限盛赞的小岛,就是爱德华王子岛。
爱德华王子岛位于加拿大东部,圣劳伦斯湾南部,当地印第安人称之为“阿拜古威特”,喻意“浮于波浪上的摇篮”。全岛形似弯月横卧,深邃的海湾和持续不断的潮汐,将岛屿自西而东分割为三个几乎均等的部份:王子区、皇后区、国王区。1534年,法国探险家杰基斯·卡蒂尔航行至此,发现了这座小岛并将其命名为“圣珍”;后来,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父亲、乔治三世的儿子爱德华王子,遂改名为爱德华王子岛。
细柔的白色沙滩、陡峭的红色岩壁、唯美的方形灯塔、静谧的田园风光……所有元素勾勒出仙境般的绝美画卷。世界上最长的、穿过冰覆盖水域的联邦跨海大桥,将小岛与外部世界贯通,吸引着无数人不断前往。
作为加拿大海洋三岛之一,爱德华王子岛全长约255公里,面积5660平方公里,仅占加拿大总面积的0.1%,是加拿大面积最小的一个省。然而,正是这座孤悬海外的小岛,却见证了加拿大联邦的成立。
1864年,加拿大省的省长、后来的加拿大联邦首任总理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与当时被英国统治的北美另外三省代表,汇聚在爱德华王子岛今天的省会夏洛特敦,共商联邦大计。在那个全世界都笼罩在血雨腥风里的年代,英国凭借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优势,以及强大的战斗力,侵略的铁蹄遍布全球,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在英国殖民统治数十年阴影的笼罩之下,大西洋彼岸的英属殖民地十分渴望独立与尊重。所以,当麦克唐纳提出“建立统一联邦”时,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代表们当即眼前一亮。
在加拿大群雄团结一致对外的压力下,日不落帝国不得不低调一回,放下曾经狂妄喊出的“无论地球自转到哪一个小时,总有阳光照在我们大英帝国的土地上”口号。经过磋商,代表们在魁北克城举行的二次会议终于通过了构成《英属北美法案》的72项决议,加拿大(包括魁北克和安大略)、新不伦瑞克和新斯科舍建立联邦。联邦的建立,为日后的加拿大现代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化的是,在加拿大建立联邦的那一刻,爱德华王子岛还不是联邦的领土。参加联邦会议的当地代表认为,爱德华王子岛孤悬海外,生活清静,衣食无忧,并不需要加入刚组建的加拿大联邦。然而,斗转星移,曾经自认为富足的爱德华王子岛,却在几年后因修建铁路而债务缠身。尽管当时他们仍然对联邦的未来没有信心,但已经别无选择。到了187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承诺出资80万美元从英国殖民者手中购买爱德华王子岛,同时偿还其建设铁路的贷款,这才使得爱德华王子岛加入了加拿大联邦。
爱德华王子岛是加拿大本土之外、悬于海上的一座孤岛,除了飞机,只靠渡轮与外界联系。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有人提出建海底铁路的构想,有人提出修建跨海大桥,最终,加拿大联邦政府放弃了继续修建那条负债累累的铁路,转而着手修建跨海大桥,于是,一座令人惊叹的“海上长虹”——联邦大桥诞生了。
联邦大桥于1993年动工,1997年完工通车,全长12.9公里,耗资4.6亿美元。也许,在见识过港澳珠大桥和青岛海湾大桥后,很多人会觉得这座大桥算不上新颖气派,但它却是当时北美最大的桥梁工程之一,至今保持着“建于冰雪覆盖水域上的桥梁中最长”的记录。该桥由美籍华人设计师孙峻岭博士参与设计,在超大预制块的设计和结构技术方面创造了许多世界记录,被誉为“现代桥梁工程巅峰之作”。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联邦大桥的建成,完全改变了爱德华王子岛千百年来与世隔绝的孤凉。夕陽西下,冰蓝色的海水同远处金色的余晖相接,弯曲的大桥犹如一条蛟龙浮在水面,桥上的路灯闪闪发光。静静仰望着这座线条优美舒展、造型大气磅礴的宏伟工程,不禁感慨人类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从联邦大桥驶入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绵长的海岸线让这里成为最适合海岸自驾的地方。一路步移景换,旖旎的自然风光就像台风天里的海浪一样美得起伏跌宕,让人很难想象下一分钟会出现怎样的惊喜。
亲密接触这片浪漫海岸线的公路,一共有三条。其中,位于中部的Central Coastal Drive全长253公里,在这条路上迎着清爽宜人的海风自驾,不仅能览尽绚丽通红的海岸崖壁,还能欣赏到更加惊艳的红色沙滩。而最东边的Points East Coastal Drive,则会让游客恍若置身于台湾小清新电影里的场景。公路上不少唯美精致的灯塔格外醒目,这些灯塔的形状多为长梯形,有小方屋和人字形屋頂。对于一些看惯了圆柱形灯塔的游客来说,这般楼型着实别致可爱。灯塔的外观着色也颇具童话感,除了塔顶上的小方屋和长梯形楼身的四道边被漆成朱红色之外,其余地方均是乳白色,白身红顶,映衬于碧蓝的海水之上,十分亮眼。爱德华王子岛共有52座灯塔,即便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有超过30座灯塔还在兢兢业业地“值班”。
明净的天空,碧蓝的大海,火红的悬壁,白色和红色相间的沙滩……大自然的馈赠将爱德华王子岛的灯塔围绕,就像一幅清丽古典的油画,虽然充满年代感,但却溢满诗意的怀旧韵味。坐在沙滩上,仔细倾听海浪拍打峭壁的声音,任凭海风掠过发梢,感觉无比惬意。
不同于海岸线的瑰丽色泽,岛上的农场又是另一番美感。农场的土地和海边的悬壁一样,多为红褐色。在农场苍翠的草地与茂盛的果树掩映之下,这片红褐色就像一幅水彩画里的配角,被草地的嫩绿和果树的深青磨去了最初在海边见到时的冷艳高贵。田野里麦浪起伏,红海滩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衬托得农场更加如诗如画。
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风光背后,还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例如,海边的崖壁和部分海滩之所以呈现艳丽的红色,是因为当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这份天赐的礼物,将农作物滋养得格外茂盛,其中以土豆尤为出色。爱德华王子岛的土豆不仅远销30多个国家,还被世界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认定为薯片、薯条的首选原材料。
除了土豆,当地的海水也将龙虾滋养得格外肥美,足以让一众东南亚国家艳羡不已。这里的龙虾不仅个头硕大,而且肉质鲜嫩。咬下一口,会令人觉得酸梅酱、柠檬酱、辣椒酱都是多余的——龙虾不用搭配任何调味就足够美味!“秀色可餐”原本是形容女子的容颜十分清丽,能够让人暂时忘掉饥饿。可是来到爱德华王子岛,才知道原来“秀色”不仅可以让人饱眼福,还真的可以大饱口福!
一百多年前,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创作了一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主人公安妮就生活在爱德华王子岛上。她有着一头红发,满脸雀斑,是一个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因为性格率真,快人快语,甚至有些粗心大意,为此她常常惹祸,吃了不少苦头。但小安妮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生的智慧,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她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蒙哥马利以细腻温柔的笔触,描绘出了岛上安详和谐的田园生活与壮丽的海洋景观。小说里的环境和人物不仅鲜活,而且浪漫,“红头发安妮”的形象,一直触动、温暖着人们的心灵,吸引着无数游客特别是女孩子来到爱德华王子岛,寻找故事里的影子。
顺着蜿蜒的小路,穿过用鲜花和青草编织的大门,再绕过一个养马、堆放草料的大房子,便来到著名的“安妮小屋”——它既是蒙哥马利的故居,也是故事中安妮生活的绿山墙农舍的创作原型。
整座小屋建立在平缓的山丘上,面朝山谷,颇有北美独立屋的特色,一丛丛挺拔的白桦林环绕在四周。秋日的花园一片耀眼的黄,膝盖上摊开书本的蒙哥马利塑像赫然可见,她安静地坐在镂花铸铁长椅上,与对面的米色砖墙教堂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情致。窗下的花坛里种着丁香树,树上开满了一簇簇淡紫色的花儿,甘草味儿随着晨风飘进屋里,满屋子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漫步在农舍绿树成荫的小道上,恍惚间你会错觉,中国那首流传了数十年的童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不会就是在这里萌发创作灵感的呢?再往前走几步,翠绿的草地与金黄的麦浪之间,夹杂着几株梦幻紫的薰衣草,不由得使人浮想联翩:莫非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曾在这里采风过?
附近的《绿山墙的安妮》纪念博物馆里,还陈列着故事里的一些物件。虽然馆里的房间从面积到家具尺寸都较小,但却让人倍感温馨:墙壁上贴着雪白中绘有星星点点绿叶的墙纸,让人一踏入屋中,就感觉迎面飘来一阵森林风;窗户上悬挂的海蓝色窗帘,营造出飘逸空灵的感觉;床的宽度几乎等同于一个单人枕头的长度,睡在这么窄小的床上,让人不禁想到那个叫安妮的小姑娘,真是瘦弱得令人心疼。
当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洒落在红棕色的木地板上时,你会感到整个房间充满了亲切感,仿佛那个为农场热情劳作、甚至为了照顾老农夫妇而放弃读大学的红头发姑娘,随时都会出现在你的身后,对你说:“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吧!”
每年的6月-10月,岛上的歌剧院都要举办夏洛特敦节,这是加拿大著名的音乐戏剧节。在这个举国瞩目的节日里,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戏剧,总是取自《绿山墙的安妮》。
如果远方的游客,不是在夏洛特敦节期间光临爱德华王子岛,那么夏洛特敦艺术广场上业余爱好者表演的人体音乐,也足以刷新其视听感官。这是一种由表演者用双手拍打身体不同部位而发出的音乐,所呈现的并不是随手击打的噪音,而是那些流芳千古的世界名曲。或许,你能从中听出《月光曲》,甚至《蓝色多瑙河》。
沉醉在欢快的音乐里,“安妮的仙境”会让你领悟:平淡中自有宜人美景,小人物也有温暖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