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霏
近代上海的西化,为好莱坞电影的风靡奠定了基础,而近代上海的电影院,同样刺激了上海人好莱坞情结的产生。就大光明电影院而言,它对近代上海好莱坞文化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平面媒体传播好莱坞符号,除放映好莱坞影片之外,大光明内外的电影海报等宣传手段都参与到“好莱坞风情”的营造中。
海报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刺激着观众对影片的直观认知。大光明充分利用正门上方的大块玻璃墙面、影院外墙、休息厅陈设,甚至大厅吊顶、银幕幕布等进行各种形式的海报张贴,以金发碧眼、穿着时尚的俊男靓女形象和醒目的英文字母使观众犹如置身异域,同时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对影片进行广告宣传。1928年至1937年间,大光明几乎每日在《申报》上刊登广告,篇幅占据整个版面的八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甚至出现了整版宣传的情况。除《申报》外,大光明还在《新闻报》《电声》等报刊杂志上刊登影片广告。抗战爆发后,上海进入“孤岛”时期。租界的“偏安一隅”和人口涌入带动起的娱乐业畸形繁荣,同样刺激着好莱坞文化的传播。
好莱坞影片得以在上海社会流行,必然要借助翻译的力量。大光明遵循译名与内容相符、避免直译、雅俗共赏等原则,将英文片名译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中文名称,如Millions in the Air译为《仙乐情歌》,不仅拉近了影片与中国观众的距离,还迎合了影迷对好莱坞文化的美妙想象。
第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人们把电影中看到的西方世界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当影片中某个细节触动了观众的神经,人们会在走出影院、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对电影中的“拟态环境”作出反应。所以上海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好莱坞影星的迷恋。
上海《大陆报》曾在1939年采访当时上海首轮影院的经理们,了解影迷对影星的态度。据调查,最受欢迎的好莱坞男影星是埃洛尔·弗林,他主演的《罗宾汉》和《铁血将军》都是非常卖座的影片。女影星中最受欢迎的是狄安娜·窦萍。亚洲影院公司曾将狄安娜·窦萍的照片印了一万张,三天之内便被索完。伴随对好莱坞明星的追捧,好莱坞式的“时髦”也在上海流行开来。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好莱坞女星宝莲的装束就成为中国女子追摹的目标,女影星殷明珠就时常模仿“宝莲装束”。当年电影明星胡蝶等人的戏装和衣服,几乎都由上海著名女士洋装店鸿翔服装店的老师傅量身定制。鸿翔的服装设计师为了能够捕捉最新的流行样式,常常到大光明去观察电影明星的穿戴。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影片所体现的西方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观众对异性的评判标准。女明星黎灼灼是位好莱坞影迷,她竟以男朋友没有西方人那样浪漫为由提出分手。
第三,对好莱坞的好奇和欣羡,催生了一批以介绍好莱坞影片和明星逸事为内容的杂志。这些杂志中,直接以“好莱坞”命名的有四种,都在上海出版发行。杂志除介绍好莱坞影片和明星的动态,电影小说和电影歌曲也是重要内容。以电影小说的方式配合影片宣传,是影院的宣传特色之一。例如《亚洲影讯》除介绍好莱坞影讯外,还开辟了“电影小说”专栏,以小说方式介绍好莱坞电影。除文字之外,音符成为好莱坞文化无形的传播载体。当时上海出现了专门印售好莱坞影片歌谱的机构。1938年2月2日,《国光影讯》中就提到,前一年由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小红娘》和另一影片《游龙戏凤》在大光明上映后,歌曲Good Night、My Love和For You极为流行。银色社出版了两首歌曲的歌谱,由于供不应求,已经印刷至第四版。
1949年前的上海一度呈现出都市与电影相互促进的特殊现象。上海城市的西化为首轮影院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以大光明为首的西片影院传播着好莱坞文化,引导着观众对好莱坞元素的消费,而这些消费,也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上海城市的西化特质。即使经历了日偽当局禁映好莱坞影片、好莱坞文化式微的1943—1945年,上海人对好莱坞文化的热情仍在延续。1946年后,大光明放映的依然以好莱坞影片为主,且相比国产片有着更好的上座率,而近代上海人对好莱坞影片的情结,直到抗美援朝后才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