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日记

2021-01-02 12:22庞铁坚
南方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漓江游览桂林

庞铁坚

桂林是一座历史名城,许多历史典籍里都有桂林的过往故事。

我个人一直坚持认为,历史应该是由细节构成的。可惜的是,我们读到的历史,往往只有脉络,而缺乏细节,这就少了让人信服的支撑或者说少了值得玩味的东西。

关于桂林的细节,我愿意从前人的日记中去寻找。

我目前所能找到的与桂林有关的最早日记,是明永乐年间一位叫黄福的官员所写的《奉使安南水程日记》。

黄福于洪武年间登进士第,明成祖时任工部尚书,妥妥的高干一枚。永乐四年,永乐皇帝任黄福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黄福于这年的七月初一从龙江驿乘船出发,经湖南、广西前往履职地,每日均有日记。这样,我们就得以读到一份古人写的与桂林有关的日记。

二十二日,黄福的官船到广西全州县。日记说:“西行四十余里,有黄沙市,河设浮桥,连横于水上,司桥有判官仓使老人。”次日,他到兴安,日记中记录灵渠船闸“南北设闸三十六所,驿以北闸十水流而北,驿以南闸二十流水流而南。每处设军二人守之船,过则放闸”,将灵渠陡门事记载得非常清楚。

二十五日,黄福船至桂林东江驿,却“馆于紫极宫,报名典仪所”。按理,驿站是官方行旅机构,应宿于东江驿才对,为何“馆于紫极宫”呢?黄福这份留传下来的日记,缺少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五日的记录,直接跳到八月初六:“是日午后,遂行至南亭驿”——即今草坪回族乡附近之上村。由此可以判断:我们今天读到的这份公开发表的《奉使安南水程日记》其实是一份公务日记,黄福本人的私人活动未记载于其中。而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五日这十天时间,黄福逗留于桂林,显然是游山玩水、拜訪好友之类私人活动。因为是因私而延长了在桂林的逗留时间,所以不便在驿站住宿,而是搬到了紫极宫,费用自理,或者说至少不是他此次因公之旅的开支吧。

他的日记里还写道:抵达桂林和离开桂林时,都要到靖江王府去晋见靖江王。这是不能缺少的官方礼仪。

150多年后的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叫董传策的人,也写过类似于日记的桂林游记。

董传策本是朝廷中一位小官,因政治问题被谪广西。此君一路行来,边玩边写,成就了一部《奇游漫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八月,董传策的足迹终于踏进广西。董传重为桂林风景所写的《游桂林诸岩洞记》和《渡漓江记》,虽是游记文章,却是日记体,故我将其当作日记来读。

二十四日,董传策与朋友泊舟于漓江西岸,又约了朋友一起去登叠彩山。此山是他到桂林游玩的第一处风景,新鲜惊讶之情自然从笔下流出,如他写风洞“石门谽谺,峭壁划裂,下瞰平野,千峰竞奇,云树滃勃”。

二十五日,董传策“结缆伏波岩”——那时,若要游览此岩,必得乘舟,这也增加了游人的新奇兴趣。他对伏波岩观察很细,且均有记录。也许是因为心情使然,他说:“《一统志》称滨江洞惟水月最佳,然不能过还珠洞也。”离开伏波山,他又游览了附近的独秀峰。

二十六日,他游毕隐山六洞,又与朋友去了城东的七星岩、曾公岩、玄风洞、仙李洞诸名胜。此时的七星岩洞口,已建有簪带亭等观景设施。游览途中,“路逼窄不甚可通。頫视有石罅尺许,匍匐而进,忽更高广,其侧径可诣栖霞洞”的体验也是让他难以忘怀的。

此后,董传策还游览了屏风岩,“又东游观龙隐岩”,“于时,桂林诸岩洞之奇,大略己得游”,再放舟象鼻山,拜访官场、学界诸君,算是满意而别。

清道光丁酉年(1837),广东诗人张维屏到桂林旅游。张维屏与桂林的文化名人李秉绶是儿女亲家,一直就有前来游览桂林的意愿,只不过因为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一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他告别官场回到家乡,才有时间也有钱来完成这次桂林之旅。

张维屏二月二十八日登船 ,三月二十二日到平乐,二十五日过大圩,人泊船卖盐。见山愈奇,心境颇开,作《自阳朔至桂林舟中看山放歌》。

张维屏在桂林逗留了一月有余,期间走访了各名山名洞,吟诗绘画,颇有兴致。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与桂林朋友交往的细节,比如“午后鉴楼载酒邀游李园,同游者十余人”。这一天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李园的位置、园林设计及地形特色等,实在是后人了解清朝桂林园林的珍稀文献。他的日记中也有湖西庄的文字记录:“湖西庄,李春湖宗瀚少司空别墅也,门临杉湖(即今榕湖),湖面绿波与绿阴相映带,门内数武,流水小桥。过桥有屋,屋后有轩,轩前有园。”桂林李家,由江西临川迁来,渐成桂林城中少有之大户人家,李秉绶(字芸甫)、李宗瀚都是著名的收藏大家。张维屏在桂林湖西庄欣赏了不少李秉绶的收藏品。四月二十五日,“芸甫约桂舫来,同集还初堂,观所藏书画,小饮桐石轩。芸甫所藏书画约数百种,余未及遍观,就余所负了而心赏者约略记之……”后面列出十余种,其中包括宋高宗行书墨迹长卷。此外,他在桂林也欣赏过其他朋友的书画收藏品。可见,那时的桂林文化气氛非常浓郁。

五月初一,张维屏将离桂,一群朋友为其送行,“饯余于漓江之上,席设芸甫画舫”。酒毕,一行人又再度到隐山旁的西湖划船告别。“酒罢共坐石上,茶话久之,三君送余登舟相揖而别。”

宋、元、明、清时期,广西南边的越南,曾先后派遣上百个使团前往中国的京城朝贡,这些使团,绝大多数经广西北上,并将他们的出访经历写成工作日志。201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影印了元、明、清53位越南使节的这些笔记。阅读这些笔记,也可以了解不少古代桂林的情况。

乾隆年间,一位姓阮的越南使节出使北京途中到达桂林,写到了进入桂林城的情景:“十八日放关,移船至湛恩亭马家厂驻。那亭面临江,凡迎接诏书及官府迎送,皆就此。巡抚杨锡绂手书‘湛恩亭三字,字径一尺,笔法遒劲;内匾‘瞻云就日。亭左即段波岩。”桂林城则“九街三市,商货大聚,瓦屋万余家”。读这段文字,我们才知道,原来漓江西岸有一个专供官府仪式用的湛恩亭。官府勘验贡品的过程也有记录:“五月二十一日巳时,临桂县堂拨下七十二夫,搬运贡仪,就布政公署。由中门入,每贡金二十一锭,银六十九锭,沉香九百六十两,速香二千三百六十八两。上宪俱穿蟒袍。先取箱箱来,工番开锁,列位看毕,佑杂二员开贡箱,逐一秤验,仍取次交领开锁。”广西官府招待使节的细节也很有趣:“六月初一日,赐宴,肉器共十六大碟,是谓大席;其行随分坐门外,鸭鸡各一嘴,猪肉二方,汤一碗,是谓满席。酒至三巡,倡儿二十人,先祝‘一品当朝,次祝‘寿比南山,次祝‘连生贵子。戏演三出:一、天官赐福;二、邦甲封王;三、万国来趄。礼极整肃。”

民国以后,到桂林旅游的人明显地多了起来。由于出版物增加,许多游桂者也喜欢写游记发表,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游览快乐。其中,一些为了发表而写的游记,也选择了“日记”的体裁或者名称,比如来自广东的“五五旅行团”的《桂游半月记》、湖南官员宾敏陔的《桂游日记》等。

《桂游半月记》虽为日记体,却是集体创作,文中所述,均集体之经验感受,少了一些个人感觉。因为此团成员社会地位颇高,在桂林所受到的待遇很像今天的外事接待。宾敏陔的《桂游日记》由其个人写作,但内容是对广西的政治考察和评价,具有官方视角。与其类似的,还有郑健庐的《桂游一月记》。

1935年初,著名学者胡适应白崇禧的邀请到桂林访问。关于胡适此次游桂林的文字资料,分别有胡适自己写的《南游杂记》和后来出版的《胡适日记》。有意思的是,《胡适日记》的内容从他抵达桂林这一天开始,之前的相关铺垫,只能从《南游杂记》中去寻找了。

胡适是从南宁乘飞机到桂林的,离开桂林时也是乘坐飞机。那时,桂林还没有民航班机,胡适享受的是官方提供的超级待遇:白崇禧安排的专机。

胡适在游览七星岩时崴了脚,所以他向地方当局提出了在岩洞内安装电灯、以便游客的建议。这个建议,一直到若干年后,抗战期间才得以实施,宋云彬在其日记中对此有记述。可见,仅安装一个电灯,在那时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游览漓江返回桂林时,胡适顺路游览了雁山园,免不了要应邀给园内的广西师专学生们作一个演讲。为了赶时间,胡适决定先演讲后吃饭,但午餐是上午10點吃的,演讲时天已经黑了,肚子饥饿,于是先吃了几个鸡蛋充饥。演讲后举灯游览园内景色,胡适还兴致勃勃地给景点取名。

1937年至1938年,著名社会活动家黄炎培数次到桂林。黄炎培也喜欢写日记,他在日记里记录了很多桂林趣事。比如,他从湖南过来,刚进广西,就发现湘江边的凉亭里,竟然是无人销售花生,一个铜子一堆,客人自取即可。他第一次到桂林恰逢新年,马君武、张君劢等人陪同他乘坐小艇游览象山,艇上侍女数人,皆“茅村王姓”(应是“毛村黄姓”)。“水极清,艇中设餐,晚始归。”

在日军侵略的炮火声中,浙江大学校长竺可祯率浙江大学迁到广西宜山继续办学。桂林是广西省城,竺可祯免不了经常到桂林出差。他在1939年8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桂林鸡一元一斤,鸡蛋一元30个;宜山鸡五角一斤,鸡蛋一元20个。因桂林酒馆多之故也。9月1日,他到桂林,从这里乘飞机赴重庆开会。“凌晨不到4点,乘四号车到环湖北路欧亚航空公司,门尚未开。因为重庆气象所购收报机一台,行李超过15公斤之约,超重14公斤,每公斤付费3元。五点半到南门外八公里处的机场,飞机名叫哈密,驾驶员中国人,客满。”1940年元月4日,他的日记里有这样的文字:“修湘桂铁路,30多万工人,死近万。”由此,我们知道,湘桂铁路是国人用命堆出来的。湘桂铁路,从衡阳至桂林北361公里,可以说每一根枕木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啊。

著名画家丰子恺本来是不写日记的,1937年冬在逃难途中,才开始随手写一些事情 。1938年10月至1939年6月,丰子恺来到桂林,在两江师范任教职。在桂林约240多天时间,他写了约150篇日记,后来汇编成《教师日记》出版。丰子恺人幽默,画幽默,日记也充满了幽默。某日记:“下午四时正欲返家,校中得教育厅长秘函,谓蒋委员长明日来两江谒李宗仁之老太太,道经桂师,或入参观,嘱校方预为整理。并谓秘密勿宣,对学生但言厅长来视察也。”这个场景,读之欲笑。今人所熟悉的网络攻讦,那时只不过在形式上是报刊攻讦罢了。比如,丰子恺在给表侄的信中有“此次流离来桂林,虽道途劳顿,但一路饱览名山大川,可谓因祸得福”之句,此信在报上发表,因此句而受到强烈攻击。丰子恺对此事写道:“其言一定是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无聊至极,大约另有用意。”对两江圩、永福圩的物产差异,丰子恺也有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宋云彬是个出版家。十四年抗战,他几乎都是在桂林度过的。宋云彬喜欢写日记,他自己言:“廿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起,写日记。于此立愿,愿无间断。时客桂林。”遗憾的是,他的《桂林日记》,我们只看得到 1938年底至1940年8月的部分,此后的《宋氏桂林日记》,已经无从查找了。我曾托关系找到收藏其日记的海宁市档案馆,意图了解那些未公开的宋氏桂林日记,也无所获。

1939年7月7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来桂林后,第一次见群众执火炬游行也。”这次火炬游行,也激起了青年诗人艾青的诗情。在构思半年以后,艾青写下了他的名诗《火把》。8月30日的日记:“今日三次警报:一在上午七时三十分,一在上午九时三十分,一在下午二时半,均躲七星后岩,疲于奔命矣。”可见桂林人民所受战争之苦的程度。12月15日记:“七星岩中已装电灯,低洼处皆铺地板,平坦易行。”

美国将军史迪威,曾于二战时期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9月,在日军即将对桂林展开全面进攻前夕,他飞到桂林,与张发奎分析战局、组织驻桂美军撤退等事。9月9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灾难正一步步逼近桂林,没有任何办法阻挡日本人——在这一地区大约有5万士气低落的中国人抵抗9个日本师团。中国兵力得不到补给,日本却兵力充足。”9月14日,日本人突破了广新关(应是全州黄沙河)——广西低地上的最后一道大型天然屏障。日本人的突破使广西桂林附近的美国空军基地几乎没了防御,因为中国军队现在都成了无组织的队伍。史迪威的任务是下令对美军存放在桂林的这些设施实行预防性的破坏,同时起草殊死防御的计划:“中午到达桂林。找来张发奎。他来了。他说根据大元帅的命令,准备在桂林开战,这与他的判断相反。城里有3个师,2个是36军的,一个是46军的,只有2个团离开了柳州,其中有一个学生团;除了93军有2个师正从北部退下来之外,没有可用的军队。大元帅说中国军队可以守住广新关3个月,实际只守了3天。

“张发奎说他可以守桂林两个月,但无法守卫机场;除非93军前来,但那是靠不住的。假定37军的余部正向桂林行进,张也估计不了他们的抵抗力量及抵达时间;尚未发现日本人的坦克。张不知道97军的位置。

“美军基地的废物今日全部运出桂林。今夜破坏机场;我们所有的先头部队都出去了。”他的这些文字写出了当时桂林守军高层的无措。

蒋介石曾多次到桂林。1922年初,他追随孙中山到桂林,便被这里的风景所陶醉,每休沐辄出游览,遍探象鼻山、七星岩、龙隐洞、铁佛寺、孔明台诸胜。1941年10月5日,他从重庆飞衡山主持军事会议途经桂林时记下:“今晚月白风清,夫妻在南薰亭过节,甚觉安适。”次日下午“五时由桂林出发,乘汽车经灵川,八时到兴安参观湘漓分派处,惜夜影笼罩,不能远视,怅惘而回,乃上火车赴南岳”。夜色中未能看清楚的灵渠使他惆怅,于是,23日从南岳返桂时,他又访灵渠:“今晨七时车到兴安,再往湘漓分派处视察约三刻时,乃乘汽车回桂林稍息,阅报,记事。下午看学案后,与妻乘船游桂江。”日记中的“桂江”就是漓江。漓江之美使宋美龄陶醉,于是次日下午,蒋“与妻再乘舟游桂江卅分”。

改革开放以后,到桂林旅游的游客迅猛增长,主要客人来自境外,国内游客则以公关顺访人员和大学生为主——因为大学生有两个假期的时间便利和半票于学校与家乡之间的经济便利。

1979年暑假,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梁潮回老家北海时,在桂林下车游览了这座城市的风光。他借宿在王城内的老乡处,只看了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的王城、独秀峰和郊外的芦笛岩,在日记中写下了对这座城市和王城的评价。第二年暑假,他又游览了漓江风光和叠彩山、伏波山以及七星公园,并再次認真欣赏了王城。他在日记中写乘船游漓江情形:“今天游阳朔。7:20—1:00,差不多6个小时,船票价6块整。上午六点半乘绢纺厂汽车抵阳桥,然后直奔解放桥附近游船码头。上船前,广播通知,昨天售票处卖错一船票,标有102号船票的旅客应上104号船。78号以下坐一层舱,79号座以上坐二层舱。”

1981年6月,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和画家大卫·霍克尼一起来到中国旅行,在中国大陆共旅行了23天,其中有4天时间是在桂林度过的。回国后,他们出版了一本《中国日记》,详细记录了在中国的每日行程。在桂林所经历的一切,事无巨细地都使他们兴奋、新鲜。“桂林:自从走出飞机那一刻我们就意识到,这里的奇异景致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不凡、让人激动。我们曾看过一些描绘桂林陡峭山水的画作,当时我们以为这些神奇的景观不可能是真的。”

他们不仅游览了著名的漓江,听了音乐会,和大学生一起朗诵诗歌,还被安排去家访了一位漓江画童。斯彭德担心那画童的正常生活会被经常来访的人所干扰,但霍克尼认为“不会”,因为他从那画童的眼睛里看到了客人来访时的“闷闷不乐”。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们两个人还反复地提起这座风景城市:“我因桂林山水而深深着迷,但我想,每一位艺术家都会为那里的景致而着迷:非常惊人的、奇异而壮观的景致。在我向每一个去过中国但没去过桂林的人提起桂林时,他们都说想要去那里观光。”

至于本人日记中的桂林,那可以单独成章了。

(编辑 何谓清)

猜你喜欢
漓江游览桂林
桂林行
哪些动物灭绝的危险最大?
漓江真美
乐!乘动车,看桂林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游览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