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华
通天梯?瑶台镜?金字塔?碧螺,青绾?年轮,斗纹?
任你搜肠刮肚,寻章摘句,都很难找出一个完美的比喻,来形容梯田的惊艳。
——题记
风
到过龙脊几次,还是不大分得清方位所在。山围着山,水连着水,坐在车上弯弯绕,一会儿就把你绕糊涂了。当然,梯田总在那等着你。领队的老师说,其实弯不多,就两个:左转弯,右转弯。大家笑起来,在欢快的氛围中又转过几道弯,右前方云山耸峙,与路这边的山形成落差极大的陡峭峡谷,从窗外后退的密林缝隙中瞥一眼谷底,溪涧,村落,氤氲中深不可测。
再上一面坡,拐进一道山门,就是古壮寨了。南坡的梯田横斜在前,层层叠叠,错落迂回,像在起舞,实则岿然未动,来来去去的是山岚水雾。眼下正值孟夏,梯田放水初耕,田里水天交融,田埂上新绿盎然,雨随落随停,乳汁般的白云各处流淌,梯田因此有了不同姿态。举起相机或手机随手按下快门,就是一张丹青水墨。沿梯田公路边实木板筑的景观道行走,细雨又飞起来,四周一片轻霭,人在烟雨中。经过一个拐角坳,有溪水自头上而来,成小瀑布状,哗哗有声,旁边几棵芭蕉树,叶上的雨水吧嗒吧嗒。我落在队伍后面,听水声,如禅钟,无限重复,轻抚人心。掏出手机,录下溪水和雨打芭蕉声,以后想起来就可以听听。转上山头,见大队雨伞已绕进白云深处的寨子,我决定继续上行,走完脚下的实木景观道。十多年前,还不见进村公路,也没有专门的景观道,这是乡村旅游和脱贫攻坚战的硕果。
景观道的栏杆上延伸出展台,设置了不怕风雨的塑料活页书,书前有可旋转的木质正方体,每一页上与文字相应的精美图片,让你纵览风光时知晓一下龙脊的农耕、建筑、民族、环保等人文要素。后来在平安寨梯田也见有类似的主题文化展台,确实妙。讲真,我对“耒耜、耦耕”两个词义,一直不甚明白,现在看了展台图文才明白。龙脊梯田是名胜,更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国家湿地公园。现在难得一见的农耕文化中的十二道传统农活,一些珍贵的动植物,在这里都可以一见。抬头望,梯田之上的水源林郁郁苍苍,云遮雾罩,身邊溪流里汩汩长流,水满田畴。
路遇两位头戴斗笠、手负农具的村妇,跟她们打招呼,问去干嘛,答曰撒种谷。试想,一个月后,就可以手把青秧插蓝天,水光潋滟晴方好,退步原来是向前;禾苗经长夏分蘖滋长,满目青翠,稼禾吐穗;九月中下旬,籽实勾头,喜看天梯千层浪,漫山尽带黄金甲。十一长假,壮、瑶各寨的梯田群成了真正的“黄金周”,秋光闪闪,人声攒动。磅礴的陇上色彩,与如织的来客摄友,互成背景大观。
从古壮寨博物馆出来,发现对面山游走大束白练,数秒钟后,变幻成一条长龙,张开嘴,头上有凸起的眼,沿峡谷向梯田而来。我惊呼“飞龙在天”!举起手机连拍了多张。漠漠水田间,白云出岫龙出峡,这就是传说中的异象么?
在平安寨山头辨认“七星伴月”“九龙五虎”景观时,听同伴说,袁隆平院士真的走了,官网已发布消息。上午还有媒体为他辟谣,午时刚过,不料已成谶语。此刻,在梯田原乡,在美丽的稻作基地观瞻稼穑奇迹,听到“杂交水稻之父”的讣告,心中五味杂陈,无语凝噎。那些柔美兼粗犷的线条,在我的视界中缥缈升腾起来,直上云端,恍如时光天梯,遥送国士袁老仙去。他的禾下乘凉梦,有朝一日,或许能在龙脊上变现。
下午赶往金坑,到汽车坡路终点,我需背着行囊徒步。走了一程,汗流浃背,我登上一个写有“田头寨”的高台,向后面爬行的背包队伍喊话:吃过苦头,就有甜(田)头!
看央视《中华民族》“遥远的地方·龙脊梯田”专题节目,见识了油茶作早餐、面条当菜吃的画风,龙脊人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引导下开发旅游,日子掀开了日新月异的篇章。之前被叫做“穷坑”的金坑瑶寨,“半边木屋半边锅,半边床板半边窝”的民谣是过去的真实写照。梯田、民俗游兴起,大寨村一位叫潘德英的妇女带头设法筹资,建起民族风情演艺楼,红瑶女子的特色长发、歌舞表演有了场地,农家乐、家庭民宿随之遍地开花,坐在家里就能赚钱。一段人民网采写的数据,颇具典型意义:“2003年,金坑梯田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村委与旅游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村民负责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旅游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的7%返还给大寨村,给村民分红。2015年,村民分红最高达3.8万多元。从2003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到2015年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大寨村人尝到了旅游扶贫的甜头,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居住西南诸岭的先民,自刀耕火种始,劈山造田,将愚公的精神和女红的手艺融会践行于天地水云间,一代代一辈辈,持续发力,为座座丘陵山包雕刻出一层层宝塔,一道道年轮,曾经勉为温饱线,现在已在小康圈。
小农经济下的耕种,赚不到什么钱是事实,所以农村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只有一些中老年人还种着部分田地。我是乡间山野放牛出来的孩子,也曾跟着父亲和哥哥在秋夜里为晚稻田守水,长大后每看到撂荒田地,心底总保留着一个乡下孩子莫可名状的痛惜。观光农业幸福了龙脊,种田等于种风景,也守护了传统农业及湿地生态,这是先辈造田奇迹后的又一个奇迹。
云天上的春耕秋收,可观,可敬,可亲。随稻作文化衍生而来的开耕节、育秧节、尝新节等众多节日,是庄稼人对自然社稷与生产生活的最高礼赞。
雅
夜笼盖下来,龙脊隐逸了,开始做它自己。
入夜后某一瞬的静默,忽然唤醒山坡上的线谱本里的音符。一只田蛙开嗓清唱,其他歌手随即加入进来,几个声部混声合唱。听——呱呱呱,饱满敞亮的中音;咣咣咣,浑圆厚重的低声部;唧唧唧,纤细辽远的高声部。自然界里看不见的指挥者,带领蟋蟀、蝼蛄、纺织娘、油葫芦等百虫乐手,管弦齐鸣,为蛙队的和声添上层次丰富的伴奏。盛大的夏夜田园交响曲,穿越天幕篱落,响彻山野,撩动游人远客的幽思。梯田间的小动物,大多为见多识广的家伙,譬如老蛙便是深山绅士,谙熟村寨与星空的秘密,掌管田园乐队的定音鼓,轻易不开口。
诗人问,为啥地上落满叶子,依然显得这么干净呢?梯田夏夜,也如是问。
这些夜里的艺术家,在人们休息时,纵情表演。舞台是阡陌,草叶,泥田禾下。其实不是表演,也没有舞台——位置估计是挑过的,蹲自家洞口还是哪块高地上,舒心自在就行——那是唱给自己的欢歌,唱给同类异性的小夜曲,我们不过是有幸旁听。
对面山上吹来岚风,清凉得很,顺带着泥田的味道,果蔬的味道,还有日头晒了一天的青草味道。中天的半个月亮探出来一阵,又遁身暗云,云团在月亮周围疾驰而过,又似嫦娥夜奔,穿梭在龙脊顶上。梯田的线条,在朦胧月下,有几抹好似女性的躯体,若隐若现。
木楼中灯如花,绽开夜的静与动。劳作一天的归人在火塘边酌几杯小酒,醉意蒙眬,主妇的油茶冒着爱的热气,倒进瓷杯,递过来。民宿楼上,筵席中的客人,脸上泛起微醺的酡红,呼朋唤友,又向老板娘的柜台方向高嚷,再加一壶水酒。另一桌上,香糯竹筒饭,辣椒和干笋炒的腊肉,皆已告罄,来客在手机上翻出白天的风景人像照和饭前拍的一桌美食照,微信的九宫格图一下子就拼满了,踌躇着配什么文字发朋友圈。
我与几位老兄在吊脚楼的露台上喝茶。本地的罗汉果茶,藤茶,云雾茶,随选。想起傍晚在西山韶乐附近买的烤玉米棒子,放在房间还没吃。其时我和同伴经过一家民宿,在门前的烤箱边,看见一位俊俏姑娘,认真扒拉着烘烤的红薯和玉米,我趁机抓拍了这个画面,她感觉到了,似乎一脸严肃,又似乎不好意思,先溜了。刹那间让我也不好意思起来。这成为同伴后来的笑料。而那个美丽印象,映在我心上。她若是身穿民族服饰,背上竹篓,行走在梯田阡陌,或弯弯绕绕的村寨石板路上,当如何的动人!曹植偶遇洛神,发出“彼何人斯”的喟叹,咏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等大篇辞赋绝唱,挪用于此,亦不为过。世上的美,本是稀缺物,如同侗族大歌的和声,红瑶女子的盘发,寨中经年的鼓楼,花坪保护区的银杉,既见之,且赏且珍惜。
在这里,美食,美景,美人,竟可以奢侈并行。
雨忽然来了,我们转桌到檐下。同伴手机里的琴声,几个五声音阶拾级而上,疑似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前奏。于是我们聊起明才子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阙词。用手机搜出杨洪基演唱的版本,搁在茶桌上播放。青山,渔樵,秋月春风,无限世事化作一曲醇厚的男中音,振得茶杯中的茶荡开微澜。词里歌里的沉郁顿挫,纵横捭阖,恰在龙脊这山野昼夜中应景,共鸣。云卷云舒观自在,一壶酒,一杯茶,一时笑忘尘俗,灵魂自愈。
午夜,四面的蛙声渐停渐息了,只有吊脚楼下的蟋蟀叫得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余光中致信蜀中的流沙河:“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只。”后来,余写《蟋蟀吟》,其中两句是:“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于斯,回赠余光中长诗《就是那一只蟋蟀》。
我喜歡他们唱和的中国蟋蟀。夜已深,眺望山中孤灯几点,那就低声诵读两小段罢: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颂
站在高山之巅,俯瞰龙脊,眷恋这云上家园。山川,垅亩,鸟兽,与人共处,斑斓谐和;日月,风雷,雨雪,盈昃吐纳,生生不息。
煮一锅酒,一缸烧酒,一坛甜酒,一款老酒,提摄黍稷菁华,萃取野果芬芳,糅合多情的芦笙,掺和沸腾的节日,暗通神祇,远熏众人。就一帘山雨下酒,渌波入喉,笙箫细细。
织一匹布,一匹家织布,靛蓝,月白,绛红,炭黑,如生命纹理,染五彩霓裳。纤纤素手,札札机杼,窗下绣娘飞针走线,行云流水,敷陈一面壮锦,成就一对鸳鸯,一套日常的衣裙,一件节日的华服,付与朝朝暮暮的时光,温暖千家,缀美山寨。
写一首歌,一首民族大歌,多元素多声部的组曲,弯歌,多耶,嘎常,徜徉其中,鬼斧神工,浑然天成。丝竹起,万物生,百节至,四季律动,三才循道。乐声飞,身姿舞,篝火旺,酬人敬神,还酹江月。
画一幅画,一幅水墨,一派田园风物,一册山高水长。祈祥云好雨,五谷丰登;望阡陌如故,野气横生;品稻饭鱼羹,村寨清平。
油茶,水酒,红糯,糍粑,鼓楼,背篓,圩日,山歌,田基刀,石板路,风雨桥……温暖家园,留住乡愁。
静卧的龙脊,灵动的龙脊,丰饶的龙脊,这片自然的乐土,这篇先民的杰作,愿永续耕耘,永葆活力,永驻芳华。
(编辑 吴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