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笃行二十载 打造来华留学教育高地

2021-01-02 09:32杨冬妮
留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留学生学院教育

杨冬妮

进入深冬的北京晴朗而寒冷,凛冽的北风如期而至。清晨的大学校园已不乏赶着上课的学生,步履匆忙,耳朵被吹得通红的他们,为清冷的冬季校园增添了勃勃生机。华北电力大学给人的初印象正是如此,它虽如冬季般威严,却因来自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们而散发出年轻的活力。

2021年是我国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第71个年头,1950底至1951年初,第一批来自捷克、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的33名东欧学生抵华,进入清华大学中国语文专修班学习。2021年,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至近50万。

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同样离不开各高校在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中所付出的各项努力。华北电力大学就是这众多高校中的一所,其国际教育学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拉开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序幕。

持续推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单位,担负着学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际教育学院围绕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孔子学院三大板块,形成了以“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中外人才交流布局。

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环节,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的新起点,国际教育学院的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依托于学校优势学科、师资团队和教学平台,在20年中发展迅速,从最初的汉语语言培养,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本、硕、博、进修和语言培训的多种类、多层次综合培养体系。

“来华留学这一块应该说我们学校起步并不是很早,2002年才开始招收留学生。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提出,近年来我校的来华留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齐郑说道。作为一个本、硕、博均在华北电力大学就读,并且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的“老华电人”,齐郑见证了国际教育学院从无到有的过程,亲历并推动了学院来华留学教育从初期探索转向成熟完善的进?程。

学院于2017年、2018年先后通过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结合学校在能源、电力、机械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及逐年提升的国际影响力,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吸引了大量国外优质院校与之建立人才培养战略合作。2018年,国际教育学院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海外高校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同年,成立“华电“一带一路”能源学院”,签署多项校企联合培养留学生协议,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院的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以及7个博士研究生专业共有在籍留学生超过1100名,其学历生规模在全国具备来华留学招生资格的大学中名列前茅。

在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通过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一大问题,而确保生源质量在解决来华留学结构失衡,以及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中起着导向性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招生质量,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选拔采用“导师先行”的方式,优先录取经学院专家、导师评估后认可的学生。对于暂未被导师接收的申请者,通过材料审核、面试的方式,在对其成绩、语言能力、学术成果等进行深入了解及综合考察后,符合条件的方可录取。齐郑院长表示:“对于吸收进来的国际学生,我的感觉是还需再向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相靠拢。特别是与我国在国际中的行业拓展相结合,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地招收留学生。例如能源、电力领域在向哪一个国家去辐射,可以考虑从这个国家多吸引当地的留学生,一方面他能够对中国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对中国这个行业强大的建设能力有所了解,这样也有助于我国优势特色行业的对外拓展。”

以规范促管理 培养优质国际化人才

2018年,教育部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这是中国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文件提出“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并在高校留学生的考试考核中强调“同一课程中应当对中外学生采用相同的考试考核方式”,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华电国际教育学院将留学生管理事项进行了划分,对于留学生的生活思想方面的管理,采用“独立管理,全面参与”的方式。来华学生签证、住宿、课外活动等事项由国际教育学院进行独立管理,同时将留学生纳入学校的各管理平台,吸引和鼓励来华留学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包括开学典礼、志愿活动、新年晚会等各项活动,提升留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在活動中广结好友,体验中国传统而多元文化的同时更快融入在中国的学习生活。

而在教学科研方面,学院则采取“趋同管理,差异对待”的管理措施。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不同国家留学生的教育水平和各项能力与国内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学院对留学生的各项管理流程和培养管理系统与中国学生保持一致,但在其培养方案中体现差异,对考核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留学生充分适应国内的教育体制、教学节奏。

这样的培养管理方式,对于留学生来说不是过度的爱护,而是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与中国师生的平等相处。当留学生们真正融入高校的学习生活,他们也不再仅是“请进来”的客人,还会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有力的名片。

现在,华电国际教育学院的优秀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自的领域发挥所长。在华电国际教育学院学习后的毕业生凭借其过硬的专业能力,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上的优势,极大提升了就业竞争力。“我们蒙古的留学生回去之后,很多去当地的电厂工作。因为他们的电厂多一半的设备是中国直购,所以在语言和操作方面,他们很有优势,可以负责机械设备及说明书上文字的翻译,并能很好地操控这些设备。”齐郑表示,“由于华电的行业特色,中资企业在当地国家设立的企业也愿意招收一些既有中国背景,又懂得相关电力知识,并且熟悉当地情况的本地人。”留学生们在不同的企业中发挥着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破创新 做强“留学中国”品牌

在教育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国际化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高等院校如何立足自身,放眼未来,服务国家大外交战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同体成为每个高校必须思考的课题。

为进一步推进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尝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其中,将留学生和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进行融合培养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建设全英文的培养方案,实现来华留学生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课程互通互选,来华留学生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共同上课,开展专题学术研讨。这一举措消除了原本国际项目学生间互相独立的、互不沟通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外学生在专业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保证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专业知识多样性的认识。“一提到‘民心相通,很多人想到的是课外活动,”齐郑笑称,“这没有错,但我们认为真正让留学生融入中国的学习生活,并不仅限于引导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而是在专业教育上实现‘民心相通。”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引进的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国际教育学院健全了来华留学教育中的国际化培养体系和课程大纲,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教师的语言能力、国际化视野,改进了教育管理模式。

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同时也带留学生的专业课程的齐郑认为,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为留学生建立对我国优势特色行业、企业的认知,是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国情感认同”的有效手段。留学生的学习经历是其认知中国的直接来源。齐郑表示,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企业优势地位的认知,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首先将行业内大型中国企业规模、世界排名等情况直观地展示给留学生们,通过在校期间的课堂教学、文化实践以及师生良性互动等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心理上接受并认可中国,真正喜欢中国。

“你就像我的父亲,也像兄长。”一名留学生曾这样告诉老师。如此真挚的表达源于国际学院的老师在专业上的谆谆教诲,也源自于老师在学生生活中所给予的温暖关怀。“去年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学校一时之间有些忙乱,”齐郑回忆道,“学校封校了之后,留学生吃饭成了大问题,有些同学经济条件不好,平时都是自己做饭,但是当时自己没法做了,因为不能出去采购。”在那个特殊时期,学院对留学生的管理重心从教学管理转向生活、安全管理。组织学生统一采购食材,带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检查,为已经回国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情感上的关爱。疫情对于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学院的老师们在疫情中为留学生们所带来的切实帮助和关爱或许会让留学生们铭记终生。

自2002年至今,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已培养了将近8000名来华留学生。他们当中有些人回到自己国家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些人进入更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也有人在促进中外交流合作发展中发挥着自己的能量,作出了突出贡献。华北电力大学国際教育学院在这近20年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探索,拉近了中外学生的距离,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服务机制。在发挥大国影响、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推动世界认同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留学生学院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