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实主义的先锋写作

2021-01-02 10:01赵渝
躬耕 2021年12期
关键词:墨白越界圈套

赵渝

墨白小说有两个重要的标签: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先锋写作。

我觉得墨白小说所秉持的首先是现实主义立场,而且也始终是现实主义立场。墨白的步子很稳,一直在追求现实主义的精进和升华,他相信文学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但这个进步必须建立在紧扣现实的基础上,不可随意越界。何谓不越界?拿他的小说《事实真相》为例,这篇小说描述了农民工来喜到城市打工受到各种委屈,最终发疯的经过。在小说中墨白采用了“内视角”的手法,深入来喜的内心世界,以他的眼光去观看城市,观看人性。在这种“内视角”的描述中,以来喜为中心的城市,那种冷漠、压抑的生存环境,一步步展开,使读者被主人公的命运牢牢牵引,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现实的,一种具有现代眼光的现实,在这种写作中,作家墨白就是来喜,来喜这个角色的真实性,他的命运的真实性,都取决于作家对农民工日常生活的长期积累和深刻体悟,只有当作家在动笔前做足了这一准备,他的写作才是真实的。反之,如果作家本人不熟悉农民工的生活,不懂得农民工的内心痛苦,他就可能把这个农民工来喜写成一个披着农民工外衣的知识分子,一个作家的影子,那样的写作就是不真实的,就是对现实主义的越界。

墨白所追求的现实主义,就是作品中的人和事必須合乎现实生活的逻辑,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法,作家不能仅凭主观意愿,臆造空中楼阁。当你仔细读读卡夫卡的《城堡》、《审判》,以及他的中短篇小说,你会发现,卡夫卡的文本非常贴近生活真实,完全是真实生活的标本,只不过挪了个地方,换了个角度,即便夸张如《变形记》,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之后,他作为一个可怜人的现实忧虑和精神困境不还是贴着他赖以匍匐的床和地面一点一点地展开的吗?这样的写作虽然不再是传统的全知视角,但它坚守的是一种态度上的真实,是把现实社会做镜像处理之后,再以文学作品的形式重新交还给社会。它带给读者的不是哂笑,不是惊讶与错愕,而是切肤之感,是“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共鸣。墨白小说追求的恰恰是这样的效果,如他在《裸奔的年代》里,写一个叫谭鱼的人明明是去会自己的女朋友,可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和女朋友的妹妹——一个三陪女搞到了一起,这件看似荒唐的事情,在作者笔下却一环一环地实现了。墨白小说从来不做板起面孔的说教,他总是耐心地经营那些看似琐碎无聊的细节,让细节在每一个当下发出真实的威力,从而形成一股裹挟着人物前行的强大动能。谭鱼的思想一直在与自己作斗争,他想从这个圈套里跳出来,但他如同在梦里,使不上劲用不上力,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所以我们看到作品里隐约呈现出的这个圈套,它不是作者的圈套,而是命运本身所带来的圈套。其实,古往今来真正的好作品都不是写批判,而是写命运的,这个传统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还是中国的《红楼梦》都是明证。

墨白小说之所以会被归入先锋写作范畴,主要原因可能正是他作品里无处不在的那种神秘气息,即人物无法明晰并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墨白在站稳了现实主义脚跟之后的主要追求,他试图藉由小说来探讨一些永恒意义上的东西。正如他喜欢拉着现实中颍河镇的各种人一起聊天,在作品里,他也揪着这些人物不放,非要让他们把自己经历的那些事,从里往外地抖落出来。他关注的是乡土,是颍河镇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管用什么手法,不管有多么困难,他似乎有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去表现这些人,要把他们写透写尽。所以,他的先锋不是形式的先锋,而是内容的先锋;不是手法的先锋,而是思想的先锋;不是故弄玄虚的先锋,而是脚踏实地的先锋。说到底,他追求的是人的真实,而不是简单的艺术真实。什么是人的真实?那就是无论你用多么高倍的望远镜、显微镜去看,你最终要看到人,而不是单纯的细胞、组织。越是混乱无解的内容,越是应该以严肃的态度,用手术刀般精确的笔法去叙述,这在他的小说《手的十种语言》《局部麻醉》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人说《手的十种语言》中画家黄秋雨的形象太过夸张,但这个人物其实是活在他的手稿,以及他人的日记、笔录中的,他的真实存在本来就可以任你去想象。在这部小说里,墨白更让我们看到他对文本嵌入式复调小说的轻松拿捏,读者会觉得自己一会儿是黄秋雨,一会儿又是方立言,这给读者带来多角度的体验和思考,是现实主义的又一种先锋探索。

猜你喜欢
墨白越界圈套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一个作家的成长史
—— 《印象:我所认识的墨白》编后记
篮球
于 归
我的狐仙大人
套圈就是圈套
阵列方向图综合中PSO算法粒子越界处理研究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