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灯翠 杨晓东 张慧芳 钭凌娟 周小军 潘巧贝
摘 要:为了提高浙贝母的品质,比较了不同干燥方法对浙贝母品质的影响,选择最佳干燥方式,分别采用日光自然晒干、普通电加热烘干、紫外烘晒干燥法三种方法对生切片后的鲜浙贝母进行干燥,分析干浙贝母的性状、水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并对不同干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种干燥方法均能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但是紫外烘晒干燥所得浙贝母性状、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优于其他两种干燥方式。紫外烘晒干燥法可以提高浙贝母的品质,从成本、外观颜色、成分含量和实用性综合分析,浙贝母生切片后可以采用紫外烘晒干燥。
关键词:浙贝母;干燥;紫外烘晒法
浙贝母是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浙八味”之一 ,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的功能,是中药处方中的常用药味。
因为浙贝母鳞茎表皮保水作用比较强,加上浙贝母集中采收季节短,采收期间阴雨天较多,干燥技术是影响浙贝母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报道的有关浙贝母产地加工的方法有吸粉法(贝壳灰、石灰粉)、生切片法(日光自然晒干、烘干)、硫磺熏蒸法、冷冻干燥法、微波干燥法、红外干燥法等。每种加工方法所得浙贝母的品质及加工成本有所差异,目前产区主要采用生切片后烘干或者晒干。日光自然晒干法成本低,但是受天气影响大,干燥时间长,质量不稳定。烘干法干燥时间比自然晒干法要短,但是过高的干燥温度会使浙贝母的品质下降。干燥温度越低,需要的干燥时间越长,浙贝母腐烂变质的可能性越大。短波紫外照射可以对物料表面进行灭菌,防止被干燥的物料腐烂变质。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浙贝母的性状、水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的影响,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浙贝母品质的影响,以期为优化浙贝母的产地加工方法提供参考。
1.1 材料
2020年5月1~3日分别取三个产地的浙贝母鲜鳞茎,采收后立即加工。原植物经本院中药学专业张慧芳副教授鉴定。
全天候紫外烘晒干燥箱(自主研发,在普通电加热烘干箱内增设短波紫外灯,并控制紫外灯照射强度和时间)。
1.2 干燥方法
把采自不同产地的鲜浙贝母分别洗净泥土晾干水分,切成厚度约4毫米的片,各平均分成三份。第一份在日光下自然晒干(7天);第二份用普通电加热烘干箱烘干;第三份用紫外烘晒箱烘干。烘干的温度均为60℃,单位面积载样量为10千克/平方米,干燥12小时。紫外烘晒法烘干时,把浙贝母放入烘箱后每4小时照射紫外灯0.5小时。每种干燥方法重复三次。产地分为浙江省磐安县安文街道(产地1)、金华现代农业科研基地(产地2)、东阳市千祥镇(产地3)。
1.3 检测方法
将上述三个产地三种干燥方法加工后的浙贝母分三个批次各称取200克,送浙江磐康药业有限公司,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方法,对性状、水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进行检测。
2.1 不同干燥方法的浙贝母性状比较
三种干燥方法所得浙贝母性状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但是外表皮颜色上有所差别,日光自然晒干者为黄褐色,普通电加热烘干箱烘干者为浅黄色,紫外烘晒干燥者为浅黄至黄白色。
2.2 不同干燥方法浙贝母水分、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总量比较
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规定,浙贝母的水分不得高于18%,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不得低于0.08%。从表1看出,各样品两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其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以紫外烘晒法最高,日光自然晒干法最低。
本研究用不同产地的浙贝母考察了不同干燥方法对其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60℃左右烘干的浙贝母比日光自然晒干的浙贝母外观颜色要浅一些;且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高。紫外烘晒浙贝母的研究未见报道,所得浙贝母外观上比其他两种干燥方式的浙贝母颜色要浅,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比其他两种干燥方式的高10%~30%。目前,市场上抽检的浙贝母干样合格率仅50%,在不合格的浙贝母中有40%的样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量比标准低10%左右。可见,如果采用紫外烘晒的方式干燥浙贝母,有望提高浙贝母干品的合格率。经咨询,在现有的烘干设备内加装短波紫外灯是可行的,且增加的设备成本及使用成本不高。本课题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浙贝母紫外烘晒干燥工艺的研究,为推广紫外烘晒浙贝母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20027),金华市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21JZK25),金华市科学技术局农业类重点项目(2019-2-007)。
■作者简介:卢灯翠(1984-),女,浙江磐安人,硕士学历,讲师,从事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