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娟
(江苏省常熟市五爱小学,江苏 常熟 215500)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性质的作用,还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传达出语言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细腻情感。所以,能否准确灵活地运用标点符号,直接影响到习作水平的高低。小学阶段是学习运用标点符号使用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规范、灵活地使用标点符号,充分发挥标点符号的功能,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品质和习作表达的能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在当前的习作教学中,标点符号普遍处于角落的位置,学生在习作中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显现出诸多问题:
1.随意圈点,缺乏慎重对待。习作中,学生往往更侧重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而对小小的标点符号常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如,有些学生全篇行文只用逗号或者句号,或者段内全部用逗号,段末用一个句号,十分随意。
2.不明作用,混淆符号界线。整个小学阶段,虽然学生会接触各式各样的标点符号,但这些标点符号的内在规定性、彼此区分性却很少被比较、被研究。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误用、缺失、错位等多种问题。
3.不会使用,缺少实践技巧。《课标》中关于标点符号使用强调了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说明标点符号既指向语法上的正确使用,也指向了语意上的合理妙用,旨在让标点符号服务并增色于表达效果,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关注标点符号,让标点符号获得“上位”,进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进。
国内外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标点小故事,把这些小故事在习作课上适时地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笑声中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例如讲述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故事,使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增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雨果在完成了《悲惨世界》的手稿后,将其寄给了出版社,好久不闻讯息。于是,他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内容只有一个标点符号“?”。出版社很快回了信,内容也只有一个标点符号“!”。讲完这个故事,我饶有趣味地请学生猜一猜,雨果的“?”以及出版社的“!”分别代表的含义。学生们各抒己见——“?”表示疑问:“怎么我的书还没出版呢?”出版社的“!”表示赞美:“你的书太棒了,我们很震惊,马上就要出版了!”学生们热烈交流讨论这个经典故事时,自然而然体会到了雨果和出版社之间“标点书信”的绝妙之处。这样有趣而生动的故事加深了学生们记忆“?”与“!”等标点符号的使用及表意区别,为他们日后在习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误用、缺失等问题,从而引发出尴尬或搞笑的局面。教师把这些真实的习作出示给学生看,以此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在书面表达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曾经我班一位学生在习作《我的英语老师》中写道:“……吴同学不小心撞到了钱老师问有没有事……”这句话的表述很有歧义,容易使读者产生疑问,所以我在作文边上点评:到底谁是“受害者”?谁是“发问人”?老师看得有点蒙,能否斟酌一下标点呢?经常性地把标点上的一些小趣事让学生讨论,学生便能从自己身边同学的习作中深刻地认识到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从而鞭策自己在习作中要慎重地对待每一个标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用好它,通过读、思、写等方法把例子中呈现出来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学到手。
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中有这样一段话:“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他急忙跑回家对大家说:‘咱们赶快搬到别处去吧!这个地方不能住了!’”教学时我特地引导学生关注此处的两个感叹号,在朗读中体会这两个感叹号所传达出的主人公在得知灾难来临时急切的心情。紧随其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的标点用法对习作的启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深刻意识到标点所起到的传情达意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洞悉不同标点的特点,比较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每一种标点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思考辨别来体会不同句式在表情达意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达到准确使用标点的目的。例如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中有这样一个反问句:“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将这句反问句改成意思不变的陈述句,并让他们通过朗读比较,体会到反问句强烈的表达效果。学生在思辨中对不同标点的用法区别的理解更为透彻,从而大大降低了今后在标点符号运用上的出错率。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虽然基本学会了标点在单句中的使用,但在习作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忘记标点的使用。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学生针对正确使用标点进行强化训练。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了人的遗忘规律并进行了总结,根据他发现的规律可知,人忘掉知识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刚开始忘记得快,后来变慢。学习过的东西当天复习会减少遗忘的数量,新学的东西如果不在短时间内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标点符号的用法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写话练习。在强化训练中,学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便会悄然提升。例如,有个学生在习作《等快递》时灵活运用了破折号:“可是快乐和失望是一对好伙伴,快乐来了,失望也来了——汉服太大,我明年才能穿。”经过好几天的苦苦等待,小作者好不容易等来了心仪已久的宝贝,可是突如其来的结果让她的心情来了个大跳水,读着不禁让人莞尔。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可见,在强化训练中,学生逐渐将文字和标点完美结合,学会让各种标点“说话”,为文章增色。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学生的习作评价中加强训练、强化,平时经常督促、检查,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学会合理妙用。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训练掌握标点符号知识,还必须注意对他们的掌握状况做及时的检测。许多国外学者都提出过练习巩固的重要性。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为了使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进行适时的检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习作讲评课上,教师要恰当地展示精彩的、富有创意的标点符号运用例文,在充分的评价与鉴赏中再次强调,以达到内化的目标。例如,有个学生在描写小仓鼠的生活习性时灵活运用了引号“省油的灯”,表现了小仓鼠的调皮可爱。可见,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使用标点,而且还能巧用妙用。在习作讲评时我把这些精彩的句子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朗读中品味标点符号的独特魅力,促使他们相互学习,逐渐内化。
另外,教师在讲评学生的习作时,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不吝放大。当学生在某方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以后,他会自觉主动地强化;其余的同学也会受此熏染。通过此类训练,标点符号在学生的作文中逐渐彰显出独特的生命活力来。
学生是学习主体,评价也应从学生出发,给他们创设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可借助“在习作中,标点符号有没有‘说话’?”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发现不足、走向完善,从而真正实现标点的规范使用。
首先是自我修改。每次习作后,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读习作、评标点、改符号的机会,让他们进行自我修改。
其次是同伴互改。在习作修改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同伴之间的习作互评,让他们对同伴的习作作出判断,肯定同伴的创新和智慧,指出同伴的不足和错误。
这种自改或者互改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知识的理解,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更加印象深刻,降低以后犯同样错误的频率。通过互改的方式还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标点符号应该和语言文字粘连在一起,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中,标点由“视而不见”到“刻意使用”,再到“合理妙用”,标点符号也因此变得可爱可亲,变得会“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