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比较策略 指向深度学习

2021-01-02 15:44
课外语文 2021年19期
关键词:椋鸟深度课文

张 静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阅读策略在现行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以单元形式独立编排,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阅读效率和品质。“比较”则是阅读策略中常见的一种,它属于策略性知识,更是深层次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体现。比较阅读策略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维,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在新旧知识间产生关联,更新原有知识结构,习得解决问题策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在于培养高阶思维,注重知识建构,形成学习能力。

一、单篇阅读中的比较

(一)字词比较:品读文字提升能力

语文教材中文本表达语言精练、准确,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删、改、换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比较品评语言,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学习《灰椋鸟》一文,在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时,学生找到了这句话:“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陆续投入刺槐林。”我相机提问:“投入”换成“飞入”可以吗?让学生比较思考后发现,“投入”好,因为“投入”比“飞入”速度更快,表现了灰椋鸟归林的急切心情。随后我这样总结:在作者心中,鸟儿也是有情感的,我们要学会运用对比策略品味相似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如何教学生体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关注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隐含的意蕴,培养学生精准用词的语言感受力。通过对文字的反复琢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句子比较:聚焦关键深入理解

细细品读教材文本,总会发现一些值得品味咀嚼之处,这些经典的语句堪称文章的点睛之笔。一个动人的细节,一份真挚的情感,往往就蕴含在这些语句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聚焦这些关键语句,品味文字的魅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欣赏鉴别能力。

苏教版五下教材《水》 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

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润湿脚板,地上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水,它不多不少,刚好润湿全身的每一寸皮肤。

教学中我问同学,这句话就是在写妈妈用水的技巧十分高明,没有浪费,那么我能否改成下面这样的说法呢?表达的效果是否相同?

通过品味、咀嚼,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一句表明了母亲因为水的珍贵,所以在长期用水的过程中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不肯多用,不肯浪费,尽量让水发挥最大的效用,体现了村子里水的珍贵程度。

深度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是通往阅读高阶思维的必经之路。第二学段的阅读思维正处在由低级思维转向高级思维的关键期。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扣准关键语句,关注细节,精品细磨,深度理解感悟其深刻的含义。

(三)语段比较:前后观瞻言意融通

语段的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在构段方式、写作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阅读比较,在有效的阅读活动中,不仅积累语言,还提升欣赏评价和语言表达等能力,从而实现言意融通,使思维发展水平到达更高层次。

例如苏教版五上《灰椋鸟》一课,我首先运用对比品悟,引出质疑,进入文本的学习。

师:看,这就是灰椋鸟,一开始,作者觉得——

生: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师:可是后来她又说——(引读)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她喜欢上了灰椋鸟!这是因为作者观赏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随后自然过渡到对课文描写灰椋鸟归林壮观场面的学习。这样把前后两个段落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快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产生质疑,让思维走向深处。

其次,在教学第四自然的过程中,我结合内容归纳出三个写作特色:1.有序表达,2.展开想象,3.情景交融,这一环节为下面的学习提供支架。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自学要求:

1.思考第5自然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2.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鸟儿的句子,试着从修辞角度说说喜欢的原因。

这一过程中,我抓住两个段落写法上的相似,巧妙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引导学生前后观瞻文本,逐层探究隐藏在文本内容背后的写作奥妙,发现隐藏在文字表达中的奥秘,从而深悟作者的写法之妙。

通过前后观瞻进行语段比较,不仅可以深度理解写作内容,还深入探究写作方法及表达效果,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扣准语段对比勾连、深入探究等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

二、 群文阅读中的比较

(一)相似题材的课文:横向勾连思辨阅读

单篇阅读的优势在于能充分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感能力,更适合于低中年段的教学。进入高年段的学习,为了扩展阅读面,提升学生阅读力,阅读教学要突破单篇教学的零散与狭窄,实现群文阅读的整合与开放。

语文教材同单元的课文往往主题相似,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几篇课文组成一个单元。因此,这就为“比较阅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当前的阅读教学,常常以“单篇教学”“内容理解”“零散训练”等为主流,而通过比较阅读,就可以对相似题材的课文作出板块化、聚集化、综合化的单元整体设计,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与重构,变“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的肤浅学习”为“激发学习动力、激活学生思维、获得高峰体验的深度学习”。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的《莫泊桑拜师》《孔子游春》《最大的麦穗》三篇课文都是写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但三篇课文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却截然不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福楼拜、孔子、苏格拉底三位老师的做法和说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在教导学生方面的异同点。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探究异同、交流碰撞,学生趣味盎然,真正成为深度思考者、自我构建者和文本研读者。

围绕相似题材的课文,精选议题进行比较阅读,注重学生对课文的自主理解与自主内化。探究异中之同,学生的提取整合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发现同中之异,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张扬。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比较阅读的过程正是学生形成辩证统一的思辨过程,对激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和灵活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让思辨点亮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养成他们思辨的习惯,从而形成思辨阅读的能力。

(二)相同体裁的课文:纵向整合深化阅读

指向深度学习的整合阅读,教师还要善于将不同年段、不同单元中同类体裁的课文,适时地统整开发。既要关注同类文体共性的教学价值,又要基于单篇特色及不同年段学生的阅读需求,引导学生纵向比较,迁移学法,把握此类文体共性特点及学习策略。小学阶段接触到的文本体裁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说理文就是其中一类。从四年级开始每一册书上都安排了说理文,如果每次都是就课文教课文,未免有些单调与重复。尤其到了五、六年级,进行纵向的对比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在教六上《学与问》时,可与四上《说勤奋》、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和五下《谈礼貌》 进行统整教学。于是我首先设计这样的对比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说理文结构上的共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联系比较, 探究文章的不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说理文提出观点可以开门见山,以警句、古训引出,增强说服力,如《说勤奋》、《谈礼貌》;也可以从一种现象谈起,富有趣味性,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的提出观点的方式则属于前者。通过纵向对比,学生对这类文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说理文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亮出观点。

相同体裁的文本,前后贯通,纵向整合,在整合联系中学会迁移,掌握说理文阅读的基本阅读方法,将“知”转化为“能”。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在温“故”中知“新”,让每一次的遇见都有惊喜的收获。正如薛法根老师所说: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整合比较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信息加工、知识构建、转化能力的学习历程,提升学生深化阅读的品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总之,不管是单篇阅读中的比较,还是群文阅读中的比较,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能强化学习动力,培养语言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活用比较策略,使语文学习由零散走向整合,将阅读教学由肤浅引向深刻,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椋鸟深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椋鸟的蚂蚁浴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背课文的小偷
粉红椋鸟24小时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