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02 23:38颜世奇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31期
关键词:农民生产农业

颜世奇

(济宁市兖州区龙桥街道办事处,山东 济宁 272100)

农业为我国居民提供了粮食以及农副产品,解决了人们的粮食保障问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无农不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民收入增长慢。不少农业劳动力离开了农业耕作,进入到城市工厂或服务领域,农村中空心村不断增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如何解决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的意义

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农业增长困难,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对整体社会经济格局带来明显变化。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必须寻找其本源,加快农业农村社会发展,这对推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如今,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工业化稳步推广,智能工厂不断增多,工业化步伐进程加快。而与此相反,农业发展明显滞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手工生产仍然占着主导,农业现代化推进缓慢,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农业现代化之路显得非常漫长。要发展农业,加快农村社会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只有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消除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才能走上城乡共同发展之路。

其次,这是保持国民经济体系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及农副产品,解决了14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如果依托外部市场,就会受到国外的制约,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影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一直以来,我国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十分关注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正是基于保证国民经济体系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农业不发展,粮食安全没有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最后,这是解决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出路的现实需要。我国农村十分辽阔,农业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离大中城市较近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一些偏远山区,由于缺乏区位优势,农业开发难度大,农业增收困难,农业劳动力外出居多,农村中仅留下老弱妇孺,甚至有的出现了“空心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严竣挑战。要为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出路,必须从根本上改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面貌,才能让农业农村增强吸引力,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活力。

二、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十分重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多,农业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在农村经济过程过程中,农民负担不断下降,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 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业农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直以来,中央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较大,推行了许多惠农政策,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上的投入持续增长,我国不少农业地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硬化,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如在水资源紧张的地区采用了滴灌技术,农业收入得到了极大保障。二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为了提高中低产田质量,国家投入较多的资金对中低田产加大了改造力度,改造之后,农业产量得到了稳步增长。同时,为了确保耕地在大量占用的情况下耕地总量不减少,国家推行了增减挂钩政策,要求被占地区实行“占补平衡、占一补一”。为此,不少地方将农民的废旧宅基地收回,重新开垦,做好复垦工作,使之达到耕作条件。这些措施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证。三是不断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农业农村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在国家支持下,我国大多数乡村实现了“村村通”,村有主干道,入户有水泥路,到田有辅路,农机能够进入田间耕作,农业生产条件变化明显,农业农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如今,农机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许多地区在农田耕作、农作物收割中用到了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在农业机械化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逐步减少,加之许多地区家庭农田面积较少,农业劳动力在田间难以创造更多的收入,因而不少农民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进入到城镇或企业,走上了务工之路。许多地区依托离大中城市近的优势,对接了部分区域的工业产能,使得不少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就近就业,实行务工与务农两不误,农民收入得到了稳定增长。从农业中走出的农民务工方式很多,有的自谋职业,在不同的城市经商,有的自已创业自办企业,如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创造工业实体,吸纳本地劳动力,更多的人进入了工厂或服务行业,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农业收入得到稳步增长

国家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的同时,还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使用众多农民直接受益,农业收入获得稳定增长。一方面,国家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取消了农业税,使农业负担大大降低,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另一方面,国家对种粮地区实施粮食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粮农民从粮食丰收获得了收入,还收到了国家的粮食补贴。在部分地区对棉花实行补贴,让棉民得到了双重收益。

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国家对粮食及相关农业产品实行保护价政策,保证农业价格的稳定性,不因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影响农业收入,使之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国家还实行农业保险政策,并给予保险补贴,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使农民安心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收入稳定增长。

三、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问题: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弱

与工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相对薄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望天收”,生产丰富得益天气候条件的眷顾,来自于大自然的“风调雨顺”。如今,虽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支持较大,作用也十分明显,但在大灾面前,农业的基础条件难以抵挡住恶劣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在大旱、水灾出现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所千万的损失无法弥补,农业基础条件的防御能力较弱,存在着天然的劣势。而且,农业作物的种植条件、种植要素受到耕作条件、季节影响较大,不能象工业生产一样,进行自动化操作,要受季节等因素左右。如今,许多农民为了追求农业收益提升,对农业实行过度投入,追求高产高效,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农田的土质遭到严重破坏,生产的粮食作物产量增加,而质量下降。同时,在家庭承包制下,农业难以大面积推广机械化,农业经营效率低下,产业化进程受阻。

2.农民问题:农民流失严重

我国的农民数量庞大,占了总人口的一半。在工业化与城镇化推进中,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脱离了农村,进入了城镇及大中城市,有的在城市安家落户。不少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留守,有的村落因农民外流严重,出现了“空心村”,村无人居,地无人种,有的村落一片萧条。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收入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2020年统计数据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7131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同时,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农民对农业的情感淡薄,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下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城乡转移,农村发展失去了依存载体。

3.农村经济问题: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明显, 然而从总体上看,农村经济落后,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增长乏力。 一方面,农业经济中“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农业经济投入大,效益低。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制下,分配在各户的农田较少,有的地方农村每人仅1亩耕地,以三口之家计算,每家约3亩,每亩农业收入按2000元测算,一户农业收入仅为6000元,相当于一个工人2个月的工资收入,农业收入难以养活一家人。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应用不足,在“小农”经济模式下,农业种植生产等由家庭主导,不同家庭对农业种植的理解不一,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耕作,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农业科技应用不足,农业投入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提升。同时,与城市经济相比,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单一,总体投入不多,主导产业缺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缺少持续动力,后劲不足,经济增长有限。

4.农村社会问题:农村社会问题多、矛盾突出

在当前形势下,农村社会问题较多,公共资源逐步向城镇转移集中。以教育体系为例,农村的村小、办学点逐步减少,初中向城镇转移,高中向县城集中,大学向大中城市集中,教育体系配置离农村越来越远,农村中出现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以医疗体系为例,大中城市医疗体系更加健全,功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医疗机构逐步减少,功能单一,农民看病路途远,要到大中城市或县城医院,有时因此延误了救治时间。农村的金融网点少,服务体系不全,不能满足农民办理金融业务的需要。农民存取款、办理贷款难。在养老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农民以居家养老为主,养老问题成为农村一大新课题。此外,农村其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也存在不少问题,办事服务机构集中于乡镇,对于偏远区域的农民来说,办事极不方便,如办理户口、身份证等,就近没有代办点。农村出现矛盾纠纷,主要依靠自我调解。

四、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1.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抗灾自救能力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主要由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所致,为此,要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增强农业生产的应变能力,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力抵御灾害,实行自救。为此,需要抓好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对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对于水利设施健全的区域,要做维护工作,使之发挥效益。二是不断扩大农业科技应用范围,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应用范围,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要对农业土地进行科学利用,组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科学使用农药、化肥,防止土质被破坏;同时,继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业产量提升。三是推进农业生产工业化管理。要打造高标准农田,就要在农业生产管理规范化上下功夫,要按工业化生产模式组织农业生产,改变农业秤环境。如对一些菌类种植,可在工厂化条件下进行,使生产不受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推广无耕栽培技术,使之不需要土地依赖。将现代农业科技与工业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农业基础得到有效改善,农业抗灾自救能力不断加强。农业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才有潜力可挖。

2.完善村镇格局,让农民把根留住

农村基础条件差,农民留住难。要对人口流动制定规划,防止因人口过度流动造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要控制大中城市的规模,在现有情况下,大中城市不得扩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县级市、中心镇、中心村,完善村镇格局。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乡村经济,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做好农村水电路网综合配套,完善农村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宜居乡村,增强农村的吸引力,让村民把根留住。同时,还应当让人口实现对流,外迁人员可以迁回农村,防止农村人口流失。

3.加大农村投入力度,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活力

要增强农村的吸附能力,就要不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要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子”,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对农村经济建设中,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一方面,国家要做好乡村发展规划,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农村扶持力度,要从资金、政策两个层面进行扶持,对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行引导,让各类资本参与农业、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大力培育农村工商业,农业合作社,将农村土地存量、各类资源存量盘活。如要解除农民住房和农村宅基地交易限制,让它们如商品房一样自由流通,对于在农村投资的客户或者外来居民,可以在农村购买农民宅基地上的住房,或者购买宅基地自建房,将农村宅基地资源盘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4.加强农村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要防止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就要加强农村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服务功能。由于农村自然区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大,乡与村之间间隔远,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村级社会化服务功能差,不能满足当下农村的社会服务需求。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以乡镇为中心,构建功能齐全的教育、医疗、养老、金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全乡镇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完善乡与村之间的社会化服务,以中心村为中心,或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区域,将社会化服务功能配置齐全。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各部门依托网络资源将公共服务网点向下延伸。要与农村对教育、医疗、养老方面的需求进行对接,就近解决农村子女上学难、农民就业难、养老难的问题。

五、结语

农村稳定发展对整个社会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渠道有限。要解决农业农村问题,必须引入各类资本,参与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必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让农村更宜居,增强农村的吸引力,让农民安居乐业。

猜你喜欢
农民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