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春燕
(德宏职业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信仰,在百年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我国实际国情和改革开放需要提炼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先进的理论思想在新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历史活动中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党建工作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在理论探索过程中,注重从思想理论、历史演变、现实发展、未来格局等众多维度,全面具体、深入系统地总结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使党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卓越成效而又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深入人心,使党的创新思想理论价值引领大众化,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改革发展找到清晰的历史方位和前进方向,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堡垒。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征程,面对形势复杂的百年发展挑战与世界多元格局,中国共产党更应该积极总结中国道路的制度优势,充分深化党的核心理论价值引领作用。凝心聚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再续辉煌,创造下一个百年奇迹。不断增强党的价值引领力,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党的基本建设及核心领导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对漫长执政历史经验的传承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提升长期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领导先进性的充分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奋进开拓创新的有力法宝。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团结各民族群众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也特别重视。各级政府积极制定各项民族地区对口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边疆区域,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加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资金相当紧缺,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受到以上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进度缓慢。然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稳定因素将时刻威胁着国家边疆国防安全及祖国和平统一。因此,为确保决战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全面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理想,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短板问题,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刻不容缓。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多以初级种植业、畜牧业等传统农业为支柱产业。原始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单一的生产模式结构,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社会发展底子薄,程度浅。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拉大了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为缩小东西部地区的之间的巨大差距,国家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方略和扶持政策助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政策、“对口支援”帮扶、“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自贸区建设等等,这些发展政策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以云南省为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克服了自身基础差、起点低等制约因素,实现高点起步、大步跨越式发展。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作为事关全省总体发展成效的硬任务:依托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独有的生态优势,打造出一大批美丽宜居乡村村寨品牌;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活力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建设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加工链集群;抓住“西部大开”、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发展契机,构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经济圈。至2020年,云南省境内德昂族、景颇族、基诺族、独龙族、布朗族、怒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阿昌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告别绝对贫困的历史,实现整村整族脱贫。在乡村振兴发展和脱贫攻坚过程中,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认同感、获得感及幸福感,完美体现了党和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累了一笔巨大的思想政治财富。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产业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潜力十足。随着“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浪潮的助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紧紧抓住区位优势资源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电子商务贸易、大健康医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凭借与跨境民族山水相连的经济与社会交往历史传统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潜在动力,形成对外区域合作发展的核心地带。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始终摆脱不了一些先天不足的制约因素。例如: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形天然屏障复杂,交通基础建设难度较大,信息闭塞;民族宗教传统文化价值观普遍落后,发展观念十分淡薄,依赖惰性根深蒂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式生产开发导致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等等。然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脱贫共同富裕以及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我党稳固边疆、繁荣边疆的重要保障。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当前边疆地区政府应该解决的首要任务。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地理位置,绚烂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特殊的民族宗教信仰,在我国社会稳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首先必须保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稳定发展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稳定大局的有力保障,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效惠及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途径。在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短板问题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各民族资源优势,找准地区经济发展突破口,合理统筹发展规划;关键条件是团结各民族力量,灵活运用多业态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思路,创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重要手段是深化党的价值引领,增强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与认同感,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调研会议中反复强调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各级省委省政府积极决策部署,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大胆创新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理念。云南省在推进边疆少数民族高质量发展中,以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统筹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对口帮扶政策精准度,积极打造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加工、食品与消费品制造、新材料开发、现代物流八大重点产业。充分发挥云南省丰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绿色能源牌” “绿色食品牌” “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的战略部署打造世界一流绿色健康休闲中转站,为云南省有效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发展体系。因此,聚焦党的价值引领,更能找到少数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新时代发展阶段的特征、全面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发展格局,才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深、更精、更长。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呈现多种少数民族混合聚居,相对落后的贫困人口比较集中,自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历史原因和先天条件的制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滞后,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加之粗放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因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中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优势资源和市场条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还要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以及跨境民族地区市场的多变特征,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开拓思路,抢抓少数民族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动员全社会帮扶力量,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民族产业、生态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休闲康养、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绿色产业;加大基础建设资金投入,补齐交通设施短板,连通区域交通“大动脉”;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激活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具有美丽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产的生物、矿产资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同时,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30多个少数民族紧紧与邻国接壤,跨境民族之间历来保持良好的贸易互通性,拥有得天独厚的对外贸易合作优势。除此之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大量廉价的生产要素资源,比如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拥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水能、煤炭、生物资源储备等,依托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条件,部分地区已建成机械、电子、化工、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聚居发展区,成为边疆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和高度化发展的重要生产基地。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及政治等多维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体系固化程度较深且变革难度较大。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对国家扶持政策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地区落后观念根深蒂固,缺乏自主发展的内生愿望,乡土意识狭隘。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积极动员,大力宣传,以建设实践成效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慢慢摆脱陈旧的经济发展观念,倡导民族地区新农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地区优势资源条件,以市场竞争为导向,正确选择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统筹安排资源配置和区域分工,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创新和科技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重视培育发展新动力, 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进而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所谓高质量发展,不同于传统一味追求数量、规模和速度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强调社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积极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重点以云南省典型少数民族地区德宏州为例,分析研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益经验和路径。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边境,全州人口总计105.8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达54.65万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52%,是一个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州内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人口占较多数,同时又有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混合杂居。自1953年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来,德宏州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始终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放在关系全省高度统一、民族团结奋进、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安全巩固的重要任务来抓。德宏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一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探索实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之路,团结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砥砺前行,保证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民族团结和谐,边疆稳固安宁。各少数民族在自主管理区域内本民族的事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国家价值认同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不断消除各种民族宗教之间矛盾隔阂,让境外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千百年来,经过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的交织,孕育出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沉淀出魅力丰富、内涵厚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德宏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许多代表当地少数民族智慧精髓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到进一步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德宏州各民族大力发展民间传统村落、民族特色小镇、民族技艺手工业加工坊等,充分利用乡村民族产业保护措施,积极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将傣族葫芦丝、剪纸,景颇族织锦、阿昌族铸刀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广泛传播,打造出一批具有边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在保护民族文化方面,积极鼓励州内人民群众学习少数民族文字、语言、音乐等文化,并完成多项少数民族文化申遗工作。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增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国家公民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德宏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全州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同全国发展的差距较大。近年来,德宏州立足乡村振兴发展,聚焦脱贫薄弱区域,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优化配置扶贫项目资金,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特色产业扶持建设中,引进具有先进经营理念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当地少数民族村寨共建新型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发挥各县市优势特色产业资源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利用互联网媒体宣传平台,刺激市场需求,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一方面,采取订单模式生产,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合作社获得质量保证、供应稳定的农产品,实现合作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经营、互惠的“双赢”新格局。在全面实施沿边开发开放实验区建设中,始终坚持“产业富州”发展方略,重视生态文明保护,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跨境边贸、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等产业,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整体社会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一直致力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序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共进、和谐发展,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保证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稳定。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党的价值引领非常必要:从思想政治价值的引领保证各项事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方略,以科学发展价值引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提升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质量,以民族团结价值引领号召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将越来越成熟,祖国将越来越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