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

2021-01-02 22:45赵成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循环科技发展

■文/赵成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驱动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是支撑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势所趋,应在全面科学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前提下,明确科技创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努力做好科技战略规划、畅通国内国际市场、遵循发展规律,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循环。秉持大国的担当和智慧,坚持创新开放包容,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战略选择,是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下,提升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主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动力来自于最终消费,长期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抓住这个“牛鼻子”,就能够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转化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创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基本前提

我国国内需求潜力巨大,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且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科技创新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保障和引领作用,通过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能够有效解决国内市场一些中低端产品相对过剩、存在部分无效供给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

(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适应当前国际竞争新形势的现实需求

当前国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冷战思维日益盛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经济已从外贸型转向内需型,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增长型,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2021年,美国对华禁令进一步升级,拜登以“应对中国军工企业威胁”为由签署行政命令,将包括华为公司、中芯国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59家中企列入投资“黑名单”,禁止美国人与名单所列公司进行投资交易。对于中国而言,现实情况是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花大力气,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才能够有效解决一些高端产品可能被国外断供、国内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维护国内和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实现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根本要求,要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目标,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质量、效益、竞争力方面下大功夫,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更加体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最终目标和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以创新引领供给侧,以人民需要检验需求侧,增强供给侧弹性,使供给和需求更为协调,以“鼎新”带动“革故”,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彻底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2.4万亿元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背后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是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几十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更多的是基于国际比较优势,对国家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虽然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侧重点亦有所扭转,但是对国内循环的支撑还是不够。

(一)科技供给能力存在短板,制约创新驱动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财富分配倾向资本,没有充分体现出科学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当“钱生钱”比“技术生钱”更容易时,会形成垄断效应,导致企业为银行打工,资本会对技术革新产生诅咒效应,抑制高技术产业发展。我国目前存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以芯片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方面问题。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4,207亿元,同比增长14.8%,由于缺芯影响,汽车进出口额皆有下降。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能力的源头,能够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然而我国底层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能力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单纯依靠某个企业或科研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破解这一困境。

(二)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国民经济循环堵点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这仅仅是从规模上来讲,并不能掩盖制造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整体看来,依然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尤其是高端制造能力依然较弱。我国很多的技术仍然没能实现自主可控,尤其在主要技术产业领域,联合国260多项子产业的1200多项次级产业之中,我们有600多项受制于人,产业链和供应链存在短板和断点。我国现有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科技创新中心,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目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共有21个省,国土面积占全国的90.2%,人口占60.7%,但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仅占全国的48%。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处于广袤腹地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东中西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成为我国国内市场进一步壮大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制约因素。

(三)面对复杂国际竞争格局,中国竞争能力下降

当前,大国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保护主义、疫情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高风险状态,人类社会制造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与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能力之间,现在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张力,不确定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用科技创新、用科技赋能的发展方式来对冲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的中国带来了国际投资、技术进步和世界市场,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逐步建立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今已难以持续。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此外,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能源和物流等其他生产成本也不断上涨,企业生产负担也在加重。与此同时,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充分利用本国劳动力、土地成本低等比较优势,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流入,积极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另外,新工业革命下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趋势,致使中国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国家工业化的“双向挤压”。

三、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做好科技战略规划

举国体制是我国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既要善于运用这一法宝,又要将其因时而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要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凝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能量,既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要求,也是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外在需要,是新时代开启科技强国新征程的关键所在。新型举国体制其核心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彰显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中力量、协同攻关,加强举国体制科研攻关与经济发展的联系,要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好我国制度优势,以更有效的政策,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

统筹发展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科学中心、创新型城市和创新枢纽城市等,通过国家实验室建设合理分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关键点,要尽快下决心,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破除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梗阻,组织全社会力量,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为原始创新能力、加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配置,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活力。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实现突破,培育一批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应该在稳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着力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建立一个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兼顾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更加有效畅通国内市场,着力推动产业和区域创新

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从11.09%逐步攀升,2002年峰值为64.24%,2007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20年已降到31.65%。2003—2008年的6年间为以外循环为主的时期,除此之外,我国经济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内循环为主。畅通的国内市场是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这就要求统一国内市场,优化法制、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以关键领域的产业创新、关键地区的区域创新为抓手,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在产业创新方面,继续保持高铁、电力、机械、造船、家电、轻纺等行业已具备的产业链优势,坚持创新驱动的战略导向,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创新要素流通,打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推进科技研发成果可持续、高水平的转化,使得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互为支撑和动力。顺应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整合知识、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融合数字、智能和共享经济模式,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另一方面推动产业转移、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完善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区域创新方面,通过区域均衡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与以高铁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和以“互联网+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智能经济相辅相成,使城市群内各单体紧密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大中小城市紧密协同、各产业集约高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发挥城市群经济的溢出效应,拉动全国落后经济板块的发展,逐渐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通过城市群带动区域小循环,进而实现国内大循环。

(三)全面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创新,让“外循环”为“内循环”保驾护航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葛国瑞(Gregory Gilligan) 表示,中国美国商会旗下近1000家美资企业中,有70%的受访企业毫无迁出中国市场的计划,商业依旧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此外,根据《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20》,只有11%的受访欧盟企业考虑外迁或者改变投资计划,创十年新低。根据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理解美中脱钩》报告,中美脱钩将导致美国半导体行业损失830亿美元收入和12.4万个工作岗位。可见,大部分欧美企业依然希望留在中国。国际上虽然存在短暂局部摩擦,但是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全球化脚步并没有停止。

猜你喜欢
双循环科技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