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

2021-01-02 22:06:42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学校

张 兰

(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一、基本概念

1.应用型本科

是指办学定位为应用型,而不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本科高校,为了融入社会的发展,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能适应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校企合作

指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资源共享等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担当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二、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就是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当前,各个高校推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但与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地方政府在其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站在学校发展角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地方院校发展前途的关键指标。地方院校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彻底摒弃传统、固有的教学管理思维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力度,要求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提升;其次,站在企业需求的角度上分析。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顾虑和疑惑,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高校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战略储备方案,才能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社会地位与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再次,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高校应该严格地按照工学结合原则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站在政府角度上分析。地方教育部门应该根据本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监管机构,应制定科学的有助于校企合作模式顺利推行的政策性和制度性文件,不但为高校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而且在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校企深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存在的问题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较多,很少去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不了解。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虽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参加论证,但内容大多还是按照原有的模式制定,并没有制定出一套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案,按照方案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有偏差。学校的办学历史不长,聘请的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应聘到学校参加工作,没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等了解不多。学校聘请的企业工程师大多是挂名,没有实质性地加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使得学校和企业不能很好地衔接。

2.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普遍认知仅仅局限为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其他方面,企业的参与度很低,达不到深度合作的层次。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选择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最终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在执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时,往往流于形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的就是学生。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毕业后参加工作不是很迫切,有的选择先不工作放松一下;有的选择读研,将来有更好的出路;有的对工作环境的要求、对薪资的要求等期望值太高,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企业在储备人才方面出现断层,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校企合作的形式及措施

1.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每年可承担一部分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实习生毕业设计选题均来自公司的项目,真题真做;接纳部分大学生就业,作为专业工程师和后备干部培养。学生在毕业设计、实习过程中,由公司选派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在专业、职业养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也可共同开展冠名班定向培养,共同编写教材或实训指导书。

2.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实现人员互派互用。学校根据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聘请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担任兼职教师。各二级学院开设的专业课每学年、每个专业必须安排企业人员授课,且安排2~3场学术报告由企业人员主讲,聘请具有指导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老师。选择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校可以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3.拓宽校企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开展“一人一企,一项一题”活动,即每位老师联系一个企业,确定一个为企业服务的项目,为企业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与企业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共同申报项目、专利和科技成果奖。与此同时,二级学院要重点选择2~3家企业,围绕人才培养、产品质量、设备改造、生产工艺流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度合作。借助企业优质资源,与学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科技研发中心,共同开展科技研发。(1)积极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同时加大选修课程的教学比例。高校在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地方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充分发挥企业教学资源的优势,帮助本地区应用型高校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针对定向培养的学生高校除了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学校设置的必修课程内容外,还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内容,然后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厂区内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环境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2)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提高课程建设的效果。普通高校在设置课程计划时,教师往往将大量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时间投入到必修课程的设置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修课程,获取相应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仅未能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出现了学生在后期实践操作环节不懂如何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在进一步加强短学时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由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教学活动的制定,才能在有效降低高校办学成本的基础上,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3)适当增加第二课堂所占比例。高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时,应该将努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实践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开展的技能培训活动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与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证书的取得上,而并未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能。随着嵌入式联合办学模式的推行和实施,高校应该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标准,为学生搭建更加真实的第二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

4.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在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时,应该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打破传统固有人才培养思维的束缚,由企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产、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积极参加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技术技能的有效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应该紧跟市场发展的脚步,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1)多元评价主体的明确。校企在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评价主体包括了高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在这其中学校主要负责考核学生在校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实践素养则由企业进行考核,行业协会则应该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通过开展职业资格认证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职业标准;(2)多元评价方法的应用。传统的期末考核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合格率相对较低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合格率无法有效提升的问题,高校往往只能采取增加考核次数的方式。而阶段性考核策略的实施,作为一种以学生平均综合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该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不但反映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真实水平,而且帮助学生抓住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嵌入式定向培养以及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学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奇妙学校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