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琴
(北方民族大学科研处 宁夏银川 750021)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通过扶“智”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不断加快实施科教兴宁和教育强区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的方针,重点教育工程项目优先安排贫困地区,教育惠民计划重点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22)而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宁夏人民群众素质的奠基工程和宁夏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了让贫困学生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宁夏以“跳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思路为指导,打造异地办学教育模式。2002年以来,先后在银川市开办两所高级中学——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招收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在校期间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并给予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这两所万人规模中学的创办,相当于为宁夏中南部每个县区建设了一所优质高中。另一方面,创新职业教育扶贫模式,“通过推动自治区内山川职业学校建立联合招生合作培养机制,拓宽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渠道,让那些初中毕业升不了高中、高中毕业升不了大学的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2](5)而且中职在校生免除全部学费。截止2019年底,在外地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已超过10万人,近7万人在当地就业。
2006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2016年,又将“三免一补”政策扩大到城乡义务教育学生。2019年,“三免一补”政策惠及全区100多万义务教育学生。2008年,宁夏首先对中南部地区家庭困难高中生开展资助试点工作,至今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链,历年来累计资助学生300多万人/次。2010年,宁夏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实施营养早午餐计划,为学生提供免费营养膳食。2019年,营养早午餐计划惠及近60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
自2001年开始,由宁夏教育厅、财政厅等多个单位联合,每年出资近千万元,实施“百所标准化中小学建设工程”。截止2019年底,共筹资建设资金近2亿元,建设完成近180所标准化中小学,项目建成学校占全区骨干中小学的半数以上,极大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进了中小学内涵式发展。2014年,全区开始实施农村薄弱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改善项目,计划每年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改善校舍、体育运动场、供暖设施等,以及购置图书设备,使农村薄弱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宁夏先后实施教育部援助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全区骨干中小学提质创优行动计划、全区中小学教师跟岗实践培训计划等,强化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同时,建立了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补充年轻教师力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自2006年起,全区累计招聘特岗教师近2.5万名,其中超过55%的人被补充到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基本解决了当地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持国家的长久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重要武器。”[3](4)2000年,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宁夏中小学全面展开。宁夏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并始终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辅以开展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各中小学生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虽然,宁夏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加强规范管理。一是专业师资匮乏。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宽泛,包括民族、宗教、历史、风俗习惯等诸多领域,任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该熟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民族宗教问题有深入认识。但调查发现,宁夏中小学并没有配备专业教师教授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均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以致在授课过程中,时常出现对基本概念解读不清,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一知半解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学时难以保证。《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普通高中阶段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但规定学时在教学实践中是很难保证的,课程被搁置或被其它课程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小学教育阶段,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三是课程教材不规范。《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文本和音像教材等,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编写和制作,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审查专门委员会审定后统一使用。”但实际上,在使用《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等审定教材的同时,部分中小学还“以校为本”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但与其相对应的课程教材并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这些校本课程教材的不规范使用有可能导致民族团结教育发生偏差。
宁夏部分中小学分布在贫困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等原因,造成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互联网+教育”不仅有助于彻底解决宁夏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困境,也打破了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新生态、建设好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仍需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有待加强,“互联网+教育”硬件设施有待完善。2019年底,宁夏已基本建成了“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云—网—端”服务架构也初步形成,全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网络,97%的班级已配备数字化教学设备。但“互联网+教育”对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固定的硬件设施,还需要大量移动终端设备,以便师生之间及时互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代入感。近年来,自治区虽然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一直在持续加大,但由于财政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尚不能为所有的乡村中小学校“互联网+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化的硬件环境。二是,教师教育理念有待深化,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早在2014年,宁夏就建成了全国首个以省级为单位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云平台,并面向各学校推广使用。但调查发现,教育云平台等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的广泛应用并没有对基础教育产生预期的效果,部分教师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仅将教学资料导入“互联网+教育”平台进行展示,很少深入探究并使用平台的其它功能,平台仅仅发挥了替代传统PPT和板书的功能,教学过程与之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部分教师虽然应用了“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更多功能,但往往是出于赛课等目的,是“为了比赛而用,为了炫技而用”。
一是,提升认识,强化组织建设。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视为各民族师生共同的课题,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4](34-35)要常抓不懈,时刻不放松。宁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民族工作部门要切实承担起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职责,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相关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引导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同时,强化日常督导和评价工作,由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方案和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切实保障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二是,培养师资,建设合格教师队伍。各中小学要建立以分管校领导负责,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相关学科教师以及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团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5](28)三是,保证学时,规范教学资源使用。严格遵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规定,保证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学习时间每学年不少于规定学时,宁夏本地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应按程序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审定后使用,未经审定的教学资源一律不准进入学校。
一是,健全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互联网+教育”硬件设施条件。随着自治区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各市、县(区)政府要将加快中小学“互联网+教育”项目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优先予以经费支持;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到中小学捐资助学,形成多元化的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二是,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针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组织教师定期参加短期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活动,解决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使用的技术难题。同时,由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组,对各中小学教师使用各类“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作为绩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推动教师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