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建构研究

2021-01-02 22:11李亚平施向峰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李亚平,施向峰

(1.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南京 210089;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110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上网占比99.1%。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26%。专科学历占比10.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7%。互联网已经全面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且影响越来越大。全面解析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积极搭建符合学生需求的育人平台,已经成为提升思政育人系统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内涵及特征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了“三全育人”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三全育人”的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举措,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层的新视野、实践层的新格局,战略要求和工作思路都已逐步明晰。其中,全员育人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等都作为育人主体,承担立德树人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过程育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更要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思政修养的全面提升。

(一)育人主体多元化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育人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从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发展到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体系化,自思政课教师以至全体教职员工,自思政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以至全体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单元,自学校以至家庭、社会和企业,多元主体主次结合,整体协同,合理承担思政教育职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多场域、多层面、多形式的促进。

(二)育人载体丰富化

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变革旨在深化政治性和理论性,提升吸引力和亲和力,既要纳入科研、实践、管理、服务和网络等,也要纳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逐步提升第二课堂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育人空间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有机统一,丰富育人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育人载体。

(三)育人机制体系化

三全育人不仅注重育人主体的广泛性和育人场域的全方位,强调树立全员思维和正确认识、掌握与运用思政教育内容,更关注育人机制的体系互动,强调主体之间职能分配、沟通路径、协作渠道、考评措施等环节的动态协调。前者关乎育人过程的形成,后者决定过程的效果,共同维系全过程育人系统的良性运行与持续发展。三全育人要求高校基于“立德树人”目标落实整体协同育人理念,是全主体、多维度、动态化的良性互动教育理念与工作体系,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揭示与实践探索。

二、网络思政的育人优势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虚拟性、开放性在为人们提供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等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以其非控性高、渗透力强的特点给思政育人工作带来了挑战,网络思政应运而生。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已经提出将网络运用于思政教育。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广义上是指置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狭义上则是指以网络为媒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前者着眼于互联网背景下育人理念和实践的适应性发展与更新,后者则着眼于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传播载体对提升思政效果的积极影响。二者虽侧重不同,但有相通之处,不可分割。

(一)有助于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借助网络媒介,网络思政对全员、全方位育人形成了积极的促进。网络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延伸,是一条贴合学生实际的教育路径,符合三全育人的理论内核与体系特征。在超时空、地域特征的互联网支持下,各种新媒体网站、客户端与互动网络社区均可以实现育人主体的全员参与和全场域使用。育人主体在网络大环境下,应当坚持思政原则、方向、内容,主动认识学生实际,开发育人资源,创新育人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提升其德育素养,自觉实践理论认知,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

网络思政遵循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扩大了育人体系,将育人场域从课堂扩展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回应了学生对平等互动式、潜移生活化的交流方式的需求,实现了现实性与虚拟性、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落实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网络思政不仅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体现,更是增强思政教育渗透力的路径探索。

(三)有助于推进思政教育的体系化

传统思政教育观强调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要求其掌握正确的育人方向和内容。三全育人对育人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能够适应新形势,把握学生实际,主动创新育人方法,以主动性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思政不仅能提升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和育人过程的互动性,还能将育人主体全员纳入动态的体系中,激发育人主体明晰职责定位,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发展现状

“互联网+”时代对高职学生的思维、学习、生活、实践等均产生了影响。基于对南京910名高职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发现近90%的学生已有3年以上的网龄。每天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的人占比达到43.19%,81.21%的学生网络生活在校内进行。互联网已经充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也较为明显,自主运用网络资源能力相对不足。随着分类招生和生源扩招的推进,高职学生的多元化也越发突出。网络化和多元化对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导向下,偏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关资源充足,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训教学能力和专业竞赛指导能力提升,但对思想道德、政治素养重视不够,对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投入力度较小,师生配比率较低,教师疲于应付日常事务,难以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综合素养培养简单化,校园文化氛围薄弱。

受重工技育人思维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发展缓慢,思政教育仍以思政课堂为主要依托。调查发现,在提升思想修养的方式方面,课堂学习普及率为100%,网络学习为88%,师生交流为74%,社会实践为72%,兼职打工为58%。而在对思政教育方式的偏好方面,传统授课普及率仅为54%,网络互动为66%,社会实践为72%,主题活动为80%。希望学校加强网络思政占比92.96%。对网络思政的期待,在内容方面涵盖了政治修养、道德规范、网络素养、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在方式偏好方面涵盖了多样性、灵活性、丰富性、趣味性、亲和性和有效性等。学生对网络沟通有着迫切的诉求,高职院校应当据此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QQ、微信的使用率明显高于贴吧、论坛、微博,68.13%的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与思政课老师、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网上交流,72.64%的学生愿意关注老师的博客、论坛或贴吧,94.51%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身思想、作风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85.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

四、网络思政育人模式构建策略

三全育人视域下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建构并非是对现有育人模式的否定和再造,而是积极优化与匹配升级,是对各部门、各环节育人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梳理,是对育人主体网络思政教育职能的唤醒和挖掘。基于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点及网络思政现状的分析,网络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应当兼及理论与实践,涵盖顶层设计、机制更新和载体优化。

(一)做好网络思政顶层设计

立德树人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工程,并不仅是思政教师、学工队伍的职责。院校的教职员工都是思政育人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院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平台都应被纳入思政育人的体系当中。高职院校要依托网络整合传统思政育人资源(包括文化、思想、教育、学术、制度等),构建开放包容的资源库。“充分考虑对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产生影响的各种要素和环节”[1],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涉及、全过程运转的思政育人系统,以系统的运转推动全员明确思政育人的角色和职责,激发其自主性和能动性,转变“只教书、不育人”或“只管理、不育人”的片面观念。

课堂学习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思想修养的主要形式。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打造“金课”群;要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掌握学生的收获与反馈,把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性,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性。院校要培育示范项目,培养先进教师,通过示范效应逐步将全员纳入育人系统,实现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实时互动,推动师生网络交流成为常态,转变单向输出的教育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

(二)完善网络思政运行机制

根据《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比不得低于1:350。实际上,一些高职院校尽管能达到师生比的要求,但教师多数存在线下日常事务工作量大的困扰。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组织配备、职能定位、反馈渠道、监督评价及考核体系,以机制的发展带动系统的自我完善与常态化运行。一方面要根据育人部门、主体职能的不同分工,设计相应的网络思政任务和环节,做到主次有序,避免责任混乱,适当减轻教师工作量,促进育人过程与工作职能的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人数,划分责任范围,促进育人主体与学生的平等沟通,提高育人过程与学生成长的关联度。

(三)优化网络思政发展载体

调研发现,学生已经对网络思政的广泛性和覆盖面提出了积极的期待。网络思政特征不仅应当包括与传统思政重合的部分,更应聚焦多样性、互动性、趣味性、亲和性。在网络环境下,载体是重要的育人门户,也是充分扩大育人面、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育人过程、在互动实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QQ、微信、论坛等网络载体尽管覆盖了大多数学生,但在师生互动层面更多还是作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工具,并未成为网络思政的有效载体。思政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指引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效果,但仍存在互动性不强、辐射范围不广、亲和性略弱等问题。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载体的有效化应当体现出思想引领与教育示范作用强、使用频率高、辐射范围广、互动效果好、交流内容全等特征。为此,一些高校已在易班(E-class)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中“将学工、团委、宣传、教务、计财、后勤、信息中心等系统和易班平台对接起来”,“实现校园生活服务全口径集成,建设生活服务应用,打造在线心理健康咨询、就业实习指导、奖助勤贷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智能精准服务”[2],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此,高职院校可加以借鉴,逐步完善校园网硬件设施,提升既有载体的有效性,同时引进新载体,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平台,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思政育人环节,将对网络的依赖逐渐转为利用,切实提升综合素养。

网络是柄双刃剑,既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资源,也带来了新问题与新挑战。落实三全育人,育人主体需要以学生为本,主动适应学生成长特点及其发展需求,克服传统德育模式的困境,建构网络思政育人模式,全面促进德育实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