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茂深
从全球企业的成长历程来看,并购是企业壮大自己,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成长方式之一。同时,通过并购也能为企业提供丰厚的利润,为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规模觅得机遇。但是,在并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务风险隐患。为此,有必要认清这些问题,并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企业顺利完成并购活动保驾护航。
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企业法人为了对自身的经营规模进行扩展,在平衡资源、等价、有偿等前提下获得其他企业或者法人产权的经济行为。企业并购的形式总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公司合并。不同企业的性质以及经营情况不同,在并购过程中所选用的方式也不一样[1]。
在企业并购中往往会产生一些财务风险,其指的是由企业并购行为引起的,很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比如,由于没有对双方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料进行科学整合,导致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运营情况不了解,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引起企业发展风险等。并购财务风险在整个并购活动中都可能会出现,包括并购的前期准备阶段、执行交易阶段、财务整合阶段等[2]。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以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实力。在并购的前后,往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更大的物力、巨额的财力。并购之前,要详细分析调查并购企业,执行详细的并购计划,做好与并购企业的磋商,准备相应的并购资金。并购股权转移后,需要整合好财务、业务等。由此,在并购过程中,投资大、财务风险高等问题逐渐显现。
企业并购,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源,促进企业全面提升生产力;有助于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增强其竞争实力,推动其快速融入新市场中;有助于推进产业多元化经营,迈进新的行业,推进企业的产业转型。
总而言之,比较单纯的进军新行业,企业会付出更多的人员、技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通过企业并购,往往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这些资源,而实现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完成战略布局、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进行企业并购是极为重要的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精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必须要做好全面分析,以避免企业发展陷入财务危机中。一方面,企业并购涉及的资源种类变多,若早期规划考虑不充分,会造成企业亏损更多的资源,加重财务危机。另一方面,企业并购进入新市场,需要依据市场环境做出战略调整。但是,若市场预判不科学,战略调整不合理,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将会导致并购失败,导致财务亏空,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中[3]。
(1)问题概述
在目标企业被并购后,合并企业的业务部门甚至是员工,都面临着工作内容的调整。就财务工作而言,之前业务部门的收付款因交接延迟会导致短暂性的停滞。具体表现在:
第一,随业务的整合,关联客户群的归属发生变动。或者,归属变动明确,但没有及时传达销售团队,导致销售团队不能准确对接客户群,由此而出现销售、汇款方面的延迟。
第二,企业并购后,各业务部门的职责发生变动,相应项目的归属问题也随之变化。比如,某项目推广过程中,并购前业务主要负责在A部门,并执行到采购环节。并购后,这块业务划归到B部门,且原先部门的负责人调离到C部门。这种情况下,项目推广将停滞,势必会造成付款方面的停滞。
(2)问题带来的风险
上述介绍的问题,体现在财务风险方面,主要有:
影响收入确认。并购造成的进度变化,会导致那些正常流程确认收款,而出现没有确认收款的误判。
难以满足业务需求。企业并购初期,各部门相关业务较之前发生变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务的收支计划若不能跟进,将造成短时间内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业务需求。比如,并购前,为合理调度资金,节本增效,企业财务执行月度支出定额制,对不属于月度支出的项目不予资金审批。而在企业并购初期,各项业务支出权属发生变化,各种不确定性激增,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支出资金高于或低于定额支出的需求,导致资金支出计划与实际业务需求矛盾重重。
(1)问题描述
企业并购后,业务部门管理人员有变动,相应财务审批人员发生变化。由此而带来的问题:
第一,原业务审批管理人员调离,新的责任人还没有到位,导致该业务领域出现审批真空地带,使着审批工作难以有序开展。
第二,人员调动造成的越位。企业并购后,新财务审批人员已经被管理层任命,但是,任命文件还未执行。而原有财务审批人员还在任,相应的审批职责还在执行。
(2)问题带来的风险
财务审批真空,会造成该业务停滞,进而诱发项目滞后的连锁反应,导致项目未能按计划完成,甚至中断与个别服务外包商的业务。
因任命滞后而造成越位。尽管不会影响到项目执行的进度,但潜在的隐患也很大,会带来审批资金的违规操作。尤其是上市企业、国有公司等,这样的违规操作会造成极坏的社会负面效应。
(1)问题描述
上述概述的一系列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处理会带来极坏的社会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企业与外部供应商的合同纠纷,甚至加重违约几率。
(2)问题带来的风险
合同纠纷造成的各种投诉,给财务工作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预计负债上。比如,因企业并购而造成财务付款延后问题,会造成原先签署合同的后续履行失去意义。外包企业投诉本企业,进入合同诉讼阶段,将面临败诉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面临加大的预计负债,对本年度的报表利润将造成较大的冲击。
上述介绍的几点,为企业并购财务整合多见的问题。为有效规避这些问题,将财务整合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下:
企业完成并购后,在同步组织架构的同时,尽快组织业务部门重新申报、整合预算收支。这样能保证企业收支与并购后的经营战略目标一致,加快企业财务整合进度,缓解财务整合期所带来的阵痛。在此期间,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重新申报、整合预算收支,留意预算收支与并购后企业战略是否一致。企业并购后,企业战略和目标将出现变化,原先的预算收支将不能适应当前战略经营目标。在此,将需要重新汇总平衡。
其二,重点分析有无整合、优化、提高利用率的可能,尤其在新老业务方面,是否存在重复支出的预算项目。对重合的部分,可考虑整合利用,以减少企业财务支出的压力。
企业实施并购后,无论对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来讲,今后的市场战略定位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为此,针对重新确立的市场环境,财务制度也要重新梳理。以短期内理顺财务流程,填补财务工作真空状态。同时,还要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并购后的战略目标,将并购后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此期间,这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其一,根据并购后的战略目标,重新梳理各项财务制度,使修订的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相吻合。
其二,跳出框架看问题,避免惯性思维的影响。换句话说,并购前,即使再良性运作的财务制度,如果不适应并购后企业战略的调整,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三,个别不明确,是否适合长远发展的企业战略。在并购初期,可以临时做过渡用,一方面有利于短期理顺财务关系,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日后的调整改进。
根据整合的收支预算,优化调整各业务部门的收支范围。以梳理职责不清的收支业务,对相应的人力、物力进行倾斜调整,将有效规避职责不清造成的财务风险,也有利于扩大并购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此期间,这几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以预算收支利润为考核点,重点关注预算收支利润过高和过低的部门。对过高的部门,要查明原因,筛选那些高利润的产品及服务,进一步权衡是否有持续增加投入的必要。对过低的部门,要注意整合优化其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考虑是否有向高利润业务转移的必要。
加大特殊业务的处理。在资源重新调整过程中,对特殊的“预算利润”应格外留意。这部分预算往往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要求,未来在市场中将产出超预期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在并购初期,由于市场不成熟,预算利润往往不佳。对此,必须要特别甄选,加以处理,做好长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