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娇娇 黄晓妹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铸魂育人的关键阵地。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 年高等教育阶段,“在学总规模4002 万人”[1]。万千青年学子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全面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引导高校学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思政课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政课既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又要在变革中保持定力,肩负时代使命。
思政课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承担时代使命。
思政课承担着“教育的历史责任”,思政课发展与时代同步伐,对于在风云激荡的世界局势中抢占意识形态阵地,抵挡西方不良思潮入侵,破除西方神话,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局势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在此之下暗流涌动,种族冲突、宗教纷争升级,局部冲突加剧,战火频仍。“一超多强”的格局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相互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掀起逆全球化潮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治化倾向加剧,对华政策步步收紧。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各国,对疫情的治理成为考验各国制度和综合实力的一面镜子,彻底暴露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短板,凸显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模式”的成功为世界现代化开辟出新的道路,全球目光不独聚焦于西方。从国内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进步,现代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光明前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准确把握国内外局势,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原则分析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教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内正确认识国内矛盾,增强“四个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政课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背景下,思政课改革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一方面,思政课立足德育这个基准铸魂育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思政课从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法律观念有机融合,增强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给予学生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思政课聚焦时代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面对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习近平总书记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新时代思政课培养人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主要有以下要求:第一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思政课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将学生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并为党的建设提供后备力量。第二是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思政课承担着从理论上分析社会主义优越性,从价值上论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任务,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共产主义目标之间的关系,为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第三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4]539共产主义光明前景潜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思政课能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发挥能动性,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
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群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思政课结合当今青年特点进行改革,有助于实现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青年学生受生活水平、互联网技术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特点也在时代大潮中发生剧烈变化。他们充满朝气、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但本质上还未对世界形成稳定的认识。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输入,青年在价值取向上渐趋功利化,集体意识下降,个体本位意识增强。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青年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和思考能力欠缺,受舆论影响大,易被各种思潮裹挟。思政课面向高校所有学子,授课面最广,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对现实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角度,敢想敢说,课堂上思维火花多。过去单纯的灌输方式对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青少年缺少吸引力,无法适应学生思想的变化。基于此,思政课改革迫在眉睫。
思政课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是把握改革的尺度,过度保守就会落入俗套,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盲目追求新奇时髦的上课方式,则会过犹不及,抹杀思政课具有政治性的特殊性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校解决当今社会突出问题的钥匙,能够回应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疑问,具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理论感染力。因此,思政课改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避免走上歪路邪路。
高校思政课改革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是被实践证明的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其生命力在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意识形态教育。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一系列治国理政新实践、新举措,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定国安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引。其思想内容包括:从思政课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培养人的根本目标角度阐述了“什么是思政课”以及“为什么要建设好思政课”问题,将思政课建设提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议程,明确思政课在当今背景下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政课的根本保证、理论底气、文化支撑、成就经验等方面分析了“建设好思政课的信心来源”问题,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自信基础;提出要以“八个相统一”原则、明确思政课改革方向及以“六要”标准提升教师素养,分析了“怎么建设好思政课”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思政课改革的行动指南。
重大时代课题是一个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是思政课着重回应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化、理论化回答,是思政课回应时代课题的理论根基,也为思政课增添了新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一以贯之的主题,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凝练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中。“八个明确”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前瞻性,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方面开展工作的基本方略,从具体实践层面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2018 年版思政课教材修订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开展,丰富了思政课内容,并为其提供了教材支撑。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改动最大,用七章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政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契合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使其具有强烈的理论感染力,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应具有的精神内核。“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11高校思政课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就要使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人信服。只有令人信服的理论才能掌握群众,指引思政课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彰显出卓越的理论品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鲜明的科学性。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但是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对实践起积极的能动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新时代的深刻认识,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经验,从实践总结中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回答了时代课题,是能用于指导实践的科学思想。二是深刻的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负着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实践中诞生,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指明了解决时代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具有现实可行性。三是浓厚的人民性。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所在,也是其最终落脚点。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厚的人民性指导着思政课改革最终落脚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
思政课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靠着照抄照搬别国教育经验,而是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思政课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据可以沿着以下路径探索:
“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2]首先,深化思想认识,加强党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在思政课上让步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败退。思政课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教育部要求规范教材使用、课程内容以及实践教学,使得思政课充分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其次,完善党委责任制度。高校要规范思政课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地方党委、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明权确责。校长、党委书记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要完成规定课时授课听课任务,同时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及党政干部考核范围。再次,强化党对高校课程的全面领导,将思政课与课堂思政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6]。高校各学科要在学科建设中拓宽思政教育路径,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加强思政教育渗透,实现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是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内容的输出者、价值观的传递者。为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高校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确保充足的师资配备。各高校要保障思政课师资力量配备充足,多渠道扩大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 ∶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鼓励返聘退休教师、聘用兼职教师。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力量培养,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招生,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劲充足。二是完善聘用、考核机制。高校要设定聘用门槛,保证新聘思政课专职教师原则上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大力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发展党员,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性,保证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坚定,政治立场不变。在考核评价方面,破除唯论文倾向,注重教师的教学贡献。落实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制度,薪资上向一线教师倾斜。三是加强理论培养。思政课教师肚里有墨水,上课才有底气;思政课教师有信仰,思政课才有信心。高校要支持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博士学位,加强理论学习。保证教师培训进修通道顺畅,拓宽培训渠道,鼓励思政课教师外出学术交流、学术考察,增强理论素养。
思政课内容必须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经验以及本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7]。思政课作为植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现代化奋进实践中的课程,其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思政课教材的修订。教材内容的变革反映时代的需要,也体现思政课自身的发展规律。一是完善思政课教材内容,增强思政课教材理论性。思政课堂以教材为基础载体,要从源头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理论体系,补充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二是丰富思政课教材形式,增强思政课教材可读性。其次,要丰富思政课资源。内容是教学的基础,结合教材多层次开发思政课资源,是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能在文化激荡中持续发力,占领文化阵地。二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多角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红色书籍、参观红色遗址等形式传承革命精神,让学生体会党带领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再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挖掘名师资源。大力推进慕课、精品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库。利用腾讯课堂、钉钉等软件开展线上课堂、线上名师讲座,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思政教育碎片化、生活化输出。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2]。思政课是高校各门课程中理论与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尤为重要。开展问题导向教学,要从其特殊性出发,从当今时代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思考,增强课堂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使思政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直面问题。正视问题是思政课传授的理论为人接受的前提。思政课的政治性并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对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从我国改革开放在问题中产生又在问题的解决中取得卓越成就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只有承认问题,重视问题,时代才能进步。其次,要分析时代问题,追根溯源。分析时代问题是思政课理论的实践应用。自东欧剧变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再没有别国经验可以参考借鉴,“苏联模式”也已成为过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从我国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在问题的不断暴露和解决中前进。因此,思政课要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理解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基础,填补书本与现实的裂隙,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不因出现问题而产生信念动摇。再次,要培养担当意识,善于解决问题。在问题面前具有责任担当意识,能用自己所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这是当代青年的标杆,也是检验思政课改革成果的最终标准。教师对思政课内容的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传递给学生才能显现,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露。思政课要从时代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增强政治参与和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在平凡的岗位奉献不平凡的青春,为解决现阶段问题积极出谋划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