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轩
(淮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应用型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1]。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区域、基层培养高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如何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也就成为全国高校该专业建设应思考的问题。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支持高等学校改革办学模式,重点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或学科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结构。……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结构。”淮北师范大学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在“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十四五”规划出台过程中已经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对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前身是政治学理论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设立本身就是基于人才培养就业导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目的而设的。因此,构建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淮北师范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赶超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必须强化教育和人才的先导性支撑。”学校要发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需要培养高素质的能够在基层政府、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基础性、实践性工作并熟知管理规律的人才队伍。此外,随着地区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加速,基层政府、非政府组织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能,这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政治与行政学理论的应用型人才。皖北地区至今没有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高校,淮北师范大学新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能够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从而服务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治理的需要。
多年来,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展开了颇具成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言,目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这些研究与实践探索仍然有所欠缺。深化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改革,恰恰能够以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契机,在专业培养目标、人才标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人才虽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是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标准是不同的,进一步说,这才是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然而,从目前来看,地方高校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还不够清楚,有待进一步深化。
淮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来自安徽省内尤其是皖北地区。以笔者作为辅导员所负责的2016 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该年级共67 人,8 人来自安徽省以外省份,占比仅11.9%。来自安徽省的59人中,26人来自皖北地区,占比达到44.1%。淮北师范大学的区域生源特点导致就业主要在安徽省尤其是皖北地区。考虑到学校学生的生源特点和就业分布,在高校的学生培养中,学生就业导向不明显,尤其是直接面向安徽省域治理、皖北基层治理就业的意识和措施比较欠缺。
受传统政治学课程设置的影响,政治(学)类理论型课程设置较多,关于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课程设置较少,关于安徽省域、皖北基层治理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地方治理现实的课程设置较少。考虑到毕业生就业要直接接触纷繁复杂的基层治理、小企业管理的现实,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得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与处理地方基层治理工作。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锻炼专业学生基层就业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治理人员经常需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更依赖学生在校学习中所形成的社会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方案侧重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沟通合作等实践能力比较欠缺。此外,“实践教学往往只注重毕业见习、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纯实践性课程,而缺乏一种专业且全程式的实践教学基本理念和培养计划”[2]。
根据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9 年修订)的要求,专业毕业生应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础理论,理解公共政策学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熟悉具体政策法规,具有较强的政治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适合到各级政府等公共部门和其他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外事交流、文秘宣传、政策研究与分析、项目策划与管理等工作。该方案比较详细概括了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及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能力,但可以继续考虑学生培养的区域性目标。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健全高等学校分类指导体系。根据不同学校和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办学标准,……鼓励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对于淮北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人才培养立足安徽省情、皖北域情、学校校情,让学生熟悉省域、区域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现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区域基层治理。淮北师范大学在2019 年制订了新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学校学缘、地缘等情况,树立立足学校现实,面向基层、区域的就业意识。此外,每届新生必修学科专业导论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设计的学生学业规划表中涉及所在区域、城市、学校等环境情况及人才供需与就业形势、技能要求、主要就业方向等专业和职业认知情况。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尤其是学业规划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尽快形成扎根于基层、区域的就业价值观。
2019 年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方案除设置了比较传统的专业知识课程群外,还增加了政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伦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课程群和演讲与口才、领导科学等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群。此外,专业建设主动回应社会,提高学生专业认知能力。淮北师范大学组织学生参加了国家、省组织的一些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活动和比赛。相关学生参加了2020 年安徽省高校“模拟政府”比赛,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研究”的选题,发挥出色,获得省级团体三等奖。“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公共部门常态运行之外,时常出现的突发事件考验着管理者的应急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3]尤其是考虑到当前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淮北师范大学多次组织学生走进淮北市及区县司法局、公安局、相关法律事务所,让学生了解鲜活的行政案例。培养课程群范围的扩大和学生参与社会广度、深度的提高,拓宽了专业培养的理论口径与现实口径。
实践教学提前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实践教学比重日益提高。在最新的2019 版专业培养方案中,淮北师范大学设计了基层治理实证研究、地方政府与政治课程设计等具有专业与区域特色的集中教学实践课程,集中教学实践课程占到了总学分比例的20.3%。
在一些与现实联系较为密切的理论课程中,增加了一定比重的实践学时,并开展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调查统计与方法这一课程的48 课时中,实践课有16 课时,占比达到了33%。在公共政策分析这一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围绕新农村建设、房产税征收、“全面二孩”政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分析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建议。
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头戏,甚至是就业工作的预演。目前,淮北师范大学已经在安徽省淮北市以及三区一县政府部门建立十几个专业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习,学生了解了现实中的政治行政工作,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专业实习突破了集中实习的时空限制,采取分散实习、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实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