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间文学传承太行精神
——浅谈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2021-01-02 15:33刘金蕾
课外语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沁源绿茵民间文学

刘金蕾

(长治十中,山西 长治 046000)

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回归到语文课堂?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研究生阶段,我的研究方向是民间文学,三年的田野调查经历使我掌握了家乡文化的一手资料,这成为我日后用民间文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条件。而之所以选择太行精神作为传承精神的对象,原因有二:一是太行精神诞生在太行革命根据地这片土地上,作为一名上党人,首先应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二是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儿女进行顽强、努力拼搏的精神产物,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治十中文学社成立后,我也有了传承太行精神的阵地。文学社的学生们对民间文学这门课程表现出极大热情,基本上做到堂堂座无虚席。他们从单纯地“听故事”“看电影”到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所吸引,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他们的精神所震撼,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收集到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民间文学资料按照体裁进行了分类,根据专题逐一给学生进行讲解。

一、“英雄的革命性格”专题

讲这一专题时,我给学生重点讲解了武乡的红色故事。在讲到砖壁村最著名的关家垴歼灭战时,同学们全神贯注、屏息凝神,教室里呈现出紧张的气氛。在讲到日寇对太行区开始第二次报复性扫荡,烧杀抢掠,滥杀无辜时,同学们个个握紧了拳头,眼中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在讲到突击部队冲到敌军跟前与敌人肉搏,决死一纵队屡次向敌人发起进攻时,同学们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他们生在当时,也一定会选择与敌人决战。

武乡的红色故事里,不仅有与敌人惨烈的战斗,还有八路军将士和人民互敬互爱,军爱民、民拥军的温情。在讲到武乡的一口著名的“抗日井”的故事时,同学们被朱德总司令一心一意帮助村民谋利益的精神深深打动。我趁机把一首寄寓对朱总司令的敬爱、思念之情的歌谣读给同学们听:“砂石碾,嘟噜噜转,朱老总帮咱推碾杆;碾米压面讲抗战,贴心话儿推下一碾盘。手把碾杆望延安,太行山连着宝塔山。八路军和咱心连心,朱老总恩情唱不完。”读了两遍后,很多同学就把这首歌谣背诵下来了。

紧接着,我又给同学们讲了一些革命英雄的故事。在讲到神枪武状元关二如看到鬼子在树上吃桃子就连发4枪,打倒4个鬼子时,同学们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在讲到飞行射击爆炸英雄马应元通过布地雷,鸣枪诱敌踏雷,毙伤日伪军91人,缴获步枪11支、子弹500多发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讲到女民兵李馥兰被匪徒用尽严刑拷打却逼不出口供,昂首挺胸走进刑场,在最后关头高喊出“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时,很多同学流下了眼泪。还有拥军模范胡春花的故事、母子杀敌英雄的故事等等。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武乡很多家庭全家抗战,他们在白色恐怖之下,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生动的内容,都成为我课堂教学中的素材,英雄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花般绽放着他们精彩的人生,很多同学表示,这些英雄已经成了他们心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

二、“彰显太行精神”专题

这一专题里,我重点给同学们讲了绿茵剧团,一个以沁源秧歌曲牌为声腔的艺术表演团体。绿茵剧团创作的《出城》《山沟生活》《抢粮》三个剧本,被称为反映沁源围困斗争的三部曲,这些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沁源军民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抗争精神。在介绍《抢粮》时,我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绿茵剧团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创作的故事。当时,剧团不仅面临着表演服装、道具匮缺的问题,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演员与逃难的群众经常是同吃同住。彼时,日寇占领了重要城镇,并大范围地修建碉堡、布防,这使得退守山上的演员和群众无法顺利下山取粮。被逼之下,这些人只能与当地的民兵联合起来,有组织地进城抢粮,正是在抢粮的背景下,绿茵剧团创作了《抢粮》。绿茵剧团创作的革命题材秧歌剧《众志成城》也是以沁源围困战为背景创作而成的。1942年秋天,日寇占领沁源城后,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沁源城瞬间变成水深火热之地,老百姓被迫上山避难。面对日寇的侵略,沁源城的百姓并没有放弃抵抗,而是与民兵联合起来,对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并凭借自身的智慧挫败敌人的围困和打压,表现出了众志成城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就是秧歌剧《众志成城》的来源。

除了讲解剧本内容,我还把从网络上找到的革命秧歌戏给学生们播放,剧中宣扬的抗日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在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民间小戏”这种民间文学样式有了初步了解,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讲《众志成城》这部剧时,我读了剧中的一首歌谣:“日本鬼子似虎狼,张牙舞爪又把人伤。再不能死打硬拼瞎莽撞,谋良方才能够以弱胜强。”由于民间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仅读了一次,就有一些同学能背诵出来,而且还在课下反复读诵。看到同学们对民间革命歌谣很有兴趣,我便专门做了一个歌谣专题给大家介绍民间的革命歌谣。

三、抗战民间歌谣专题

讲到歌谣《愁歌》:“天也愁/地也愁/只愁人间乱不休/东洋倭寇占东北/国难临头愁不愁”。《中国人民不好欺》:“小日本/是豺狼/三光政策丧天良/小日本/是禽兽/什么坏事他也做/小日本/告诉你/中国人民不好欺/盼望俺孩快快长/长大以后把兵当/永世不当亡国奴/打败日本小东洋”。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承受的苦难。他们在中国大地上肆意烧杀抢掠,百姓伤亡无数,流离失所,他们用最卑劣的手段践踏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生长繁衍的家园。于是人们在悲愤与觉醒中走上了保卫家国的救亡之路。讲到《救亡歌》:“打倒帝国主义列强/起来吧/中国四万万同胞/团结起来/朝着一个方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强盗消灭光/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把全人类的敌人统统埋葬”。同学们体悟到了饱受战乱的人们对家园的深切渴望,饱含着浓浓的民族情感,在读这些歌谣时怀着对日寇的愤恨和坚决战斗的决心。讲到民谣《军民团结一条心》:“漳河流水清又清/军队人民心连心/双双军鞋送亲人/亲人穿上打日本/哎嗨哟哎嗨哟/亲人穿上打日本/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亲如一家人/军民团结一条心/抗战胜利有保证/哎嗨哟哎嗨哟/抗战胜利有保证”。同学们从这些民间歌谣中领悟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积极抗日,人民群众拥军支前,军民患难与共的革命精神。

抗战民间歌谣专题结束后,我又组织了一场“抗日歌谣大会”,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并展示抗日歌谣。同学们从抗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搜集到不同内容的歌谣,在大会上畅所欲言,发表观点,甚至有学生现场创作民谣,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了充实民间歌谣素材,坚定爱国信念的目的。

四、结语

虽然革命文化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去甚远, 许多革命精神学生无法深入体悟, 但通过传承太行精神的教学实践,运用民间文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文学样式能够实现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课堂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点:一是勇于打破学科壁垒,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丰富课题教学的情感性,同时以红色文化为纽带,传承太行精神;二是能充分利用民间文学这一生动活泼的文学样式和鲜活的第一手民间资源,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三是具备教研能力,能够将分散的故事片段整合起来,形成兼具知识性和精神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知识,传承精神。

能将所学的民间文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学生传承太行精神,我感到十分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课堂作为传授知识、培养情感的重要载体,要持续不断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融入语文课堂中,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感知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猜你喜欢
沁源绿茵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沁源行:满目皆是“十八公”
绿茵少年
绿茵少年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绿茵少年
绿茵少年
李聚奎与沁源围困战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