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第一中学 新疆昌吉 831100)
地理是一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有较高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地理思维,提高其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其中包括对高中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和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能动性,加强其思维训练,使其在学习中能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实现深度学习,并感知地理教育的价值及意义,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新课改背景下,由于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更突出地体现出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及实践性,相应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从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看,在形式上较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丰富,但仍存在教学浅层化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学的深度保障不够,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缺乏明确性和计划性,也缺乏全面和深层次的教学评价,导致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基于此,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的认知浅尝辄止,达不到深度理解和认知,更谈不上创新性的思考,学生缺乏良好的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不利于其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需要教师重视地理深度教学,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教师少教而学生多思的模式,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深层内涵,感知地理知识内在逻辑形式及其深刻的内涵、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习价值。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被动听讲和吸收,学习方式主要是机械性地背诵和识记,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缺乏对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探究动力,制约了学生地理学习素养的提升。面对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找出学生知识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展开课堂教学,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追问精神和探究能力。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教育,要引导学生善于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由知识的表层意义探究其内在涵义及价值,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把握[1]。如在针对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相关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以工业企业为主体,从企业所在位置选择、影响因素、生产特点、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综合探究知识的内涵。关于企业影响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主导因素,以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思考和探究,不断接近知识内在的本质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结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化已知的内容,深度理解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并由此不断进行知识组建,借由逻辑推理实现深度学习。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需要教师加以启发,使学生学习思路保持清晰,探究更有针对性,使其有效建立自己关于高中地理的完整知识体系。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应围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展开。因此,需要教师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展开自主分析、思考和探究,透过表面意义感知内在涵义,不断优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引导其摆脱固有思维方式,展开深度思考,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本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如在关于山地的形成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山地特点、成因及其分类,由于学生的学习主要由课本学习而获得,他们会认识到山地类型包括褶皱山及火山等,成因则与其内力作用有很大关系。这些知识点相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还显肤浅,需要教师进一步设计教学导问,启发学生借助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和答案,使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认知更加深入和丰富,对知识的认知更加清晰准确。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决不断优化思维能力,养成探究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是促使学生保持高效、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2]。
由于高中地理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且涉及的内容丰富、复杂,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学习方式,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准确把握。需要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其思维活力。通过这一思维活动,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展开探究,在巩固旧知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实现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在学习中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不仅包括书本知识,还包括生活体验,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构建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体验中快速理解知识点[3]。如在关于交通方式与布局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不同交通工具及线路的视频,以及结合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各交通布局进行体系化的知识网络构建,通过直观、动态的呈现,使学生快速掌握并记忆相关内容。构建教学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将枯燥的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知识变得生动可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感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掌握。
高中地理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量大且复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深度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系统整合繁杂知识点的能力,实现高效学习。在这方面,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模式,通过对各章节、不同内容知识点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系统整合大量分散、复杂的地理概念及知识点,快速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再生、转换和迁移,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促进学习效率的明显提升[4]。
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深度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内在关联点,建立系统化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绘制相关思维导图,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正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如在流域的综合开发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材主要针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地貌、水文、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其开发的自然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探究其开发策略及治理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案例,启发指导学生针对流域综合开发绘制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领会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方向与措施。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对我国长江流域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及开发,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换。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并非各地区河流均可如田纳西河适合梯级开发,这一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如分析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因其所流经的地区地形平坦,没有较高的河流落差,因而虽然不适合进行梯级开发,却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通过这种系统性的比较教学,能优化学生的思维,有助于他们将地理理论结合实际,系统性地思考问题,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
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很多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及相关影响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展开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及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和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乡土资源的内容展开地理教学。如针对家乡的工业发展情况及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利影响等方面,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及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家乡所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工农业的独特条件,以及目前在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相关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对自己在调研中的观察、思考所得进行整理,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最后,要求学生就各自的调研情况展开交流探讨,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深化学生对地理与环境关系的深入理解。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对工农业发展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促进了综合性思维的发展,并掌握了相关实践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激发其对家乡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综合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教学,是符合新课改背景要求的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由表面知识学习上升为对知识本质及价值的深度思考。同时,要注重不断优化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拓展其知识视野,为学生进行高效的深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